APP下载

怀特海相关性原理与马克思联系观点的异同探究

2015-08-15冯石岗陈宇洁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怀特海观点原理

冯石岗 张 丽 陈宇洁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怀特海的相关性原理与马克思联系的观点是两位哲学大家对宇宙间各种现实存在间关系的探讨与思考,二人从不同的视域和层面,对整个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作了完整而深刻的阐述,其中既有差别又有共通之处,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分析各自的闪光之处,探索出其观点对我们思想与进步的意义。

一、怀特海相关性原理解读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被日本田中裕教授赞誉为“有着七张面孔的思想家”[1]63,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有深厚的自然科学功底,这使得他比其他的单纯的理论家的思想更具有逻辑性,他创造性地把自然科学的严谨与哲学的深刻结合到一起,在其创设的过程哲学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怀特海颇深的造诣,他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二元论与实体中心主义,具有相当理论深度。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体系包括六个基本原理,其中相关性原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性概念在过程哲学中是一种最普遍的概念。”[2]130怀特海的相关性原理认为,宇宙间的众多现实存在是具有内在关联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独善其身、孤立存在,不与外界有任何的关联。怀特海这里的相关性应用的范围是包括所有现实存在与非现实存在都具有的普遍特征。解读这种普遍性,就是说,任何一个事实即使表面上看是独立的,跟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整个有机宇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怀特海相关性原理所表达的实质就是在每一种合生的现实中,每一种要素或者成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前一种存在中的潜能的转化;而每一种成分作为未来的合生的潜能,又决定了新的合生的要素[2]65。怀特海以此来论证出没有任何的现实存在是真正独立存在的,宇宙中的万物因此表现出内在的相关性。怀特海的解释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承认彼此间的联系性,不把自己孤立出来,才能发现世界万物的关系,才能与世界互相协作着共同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联系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的。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研究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类意识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联系的观点在哲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万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联系,只有以联系为基础,世界上的现实存在才会发展。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所以联系具有的特点是值得我们理解和掌握的。普遍、客观、多样、条件构成了联系的四大特点,也使人们从不同的出发点,去更加深入、全方位地理解联系,以及联系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过程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互为前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两个事物之间是有差异性的;而同时,每个相互区别的事物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

三、怀特海相关性原理与马克思联系观点的比较

(一)两种观点的共通之处

1.普遍相关性与联系普遍性。根据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观点,任何一个现实存在实际上都是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绝对不会存在完全独立的“孤岛”。每一种存在,虽然表面上看没有关联,但是从其本质上讲都不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关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也就是怀特海所说的现实存在在任何时间都是无处不在的。根据怀特海相关性原理可以说明,一个现实存在总是存在于其他现实存在之中。我们承认不同程度的关联性,承认微小的关联性。正如怀特海所述“联系性是属于一切类型的一切事物的本质”,“任何一个事实都不仅仅是它本身”[3]10每一现实存在都存在于每一其他现实存在之中。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关于联系的普遍性观点同怀特海的普遍相关性原理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马克思认为,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凑合。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种现象,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可以说是,联系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这种联系的普遍性是怀特海与马克思共同认为和坚持的,尽管具体的表述不同,但内在的精神却是两位思想大家的共通之处。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不论是对我们社会发展还是人类进步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体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联系是普遍客观存在的,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在宏观层面上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了论点。

2.内在关系学说与联系的客观性。怀特海把相关性原理概括为“内在关系学说”。根据怀特海的内在关系学说,任何现实存在都不是因为变化而产生发展的,也就是怀特海说的每一种现实存在之所以是其呈现的样子,在宇宙中具有其确定的地位,这是由其自身与其他现实存在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任何现实存在之所以是它所表露出来的样子,是由其内部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主观的意愿决定。这也就告诉我们,世界万物不是主观把某些事物联系起来,而是根据自身特有的客观属性组合在一起。

马克思所说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这就是说,世间万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能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也不能是自己想象的联系,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从这点看,怀特海与马克思所表达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二者都认为联系不仅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发生这种联系的原因是事物本身的内在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也不是任何外物强加于它们的。

(二)两种观点的差异

1.关联强度与有条件的联系。怀特海的相关性原理中,各个现实存在之间不仅相互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是有强度大小之分的,也就是怀特海所述的强度的关联性原理。怀特海认为,宇宙万事万物虽然是内在相关的,但是各个现实存在之间的关联程度并非完全一致,有的关联度强,有的关联度弱。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每一个不同现实存在之间联系的关联性强度,来满足我们的认识目的和需求,而且也只有明确了两个事物间的关联强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每个事物,才能用一个全面的眼光看世界。

相比而言,马克思则认为联系是具有条件性的。条件是“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周围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说的联系是有条件性的,必须承认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客观条件本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任何联系是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而不会说,任何的两个根本不可能联系到一起的事物之间有联系,除非是以一定条件为基础的。

从这方面讲,怀特海与马克思的观点产生了差异,怀特海认为现实存在彼此间的联系有强弱之分,但他并没有提及世间万物的联系是需要条件作基础才能实现的。这与马克思所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怀特海只承认联系具有不同的强度,但是并没有说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要有条件性的,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之间才会发生某种联系。所以他们强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这两位哲学大师的见解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认识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同,所以二者才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2.联系的出发点不同。怀特海过程哲学是以过程为实在的。他认为任何现实存在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有机联系和不断创造性进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现实存在、理解现实世界,掌握世界的规律,就必须从过程哲学的观点出发,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过程哲学坚持认为过程是本体,过程是首要的,然后才有现实存在之间的内在联系。怀特海的哲学体系中,过程是联系的前提,是经过许多的联系才逐渐形成一些具体的规律,并且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与马克思实践第一的观点是不同的,怀特海对世界的认识,究其根本也是对过程的一种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先有现实存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然后才有它们的发展,显然,这与怀特海的观点还是有区别的。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首要性,因为他认为,任何物质和现实的发展只有经历了实践,事物间才会彼此有了联系,这样一来,才能谈所谓的发展。这与怀特海追求的过程哲学的观点不同,怀特海认为现实存在是经过一系列过程,才形成了实践。

怀特海认为世界的根本特性是过程,而马克思却是唯物历史观,是在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上探索宇宙万物的奥妙,两位哲学大师是从不同的本体论出发来思考世间万物联系这一问题的,因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通过对怀特海相关性原理与马克思联系观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哲学大师对宇宙间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二者从不同的哲学体系出发得出了自己的见解,既有共通之处,又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差异性,这同二者生存的时代以及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每个人的思想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作为当之无愧的哲学大师其各自的理论探索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作出了贡献,打开了通往智慧的大门,这或许也是哲学的真正奥妙所在。

[1][日]田中裕.怀特海有机哲学[M].包国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美]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猜你喜欢

怀特海观点原理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观点
一封“安慰信”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漫画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