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2015-08-15朱冬梅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媒介培育价值观

朱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并日益取代传统媒体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80.9%)。大学生作为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直接、最活跃的群体,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受到新媒体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即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简写为EVR)商品的计划,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1]2。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书(简称“罗斯托报告”)中也多次使用“新媒体”这个词。此后,“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起来,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1]2。

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报刊、广播、电话、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广播电视媒体,它既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开放性。新媒体在传播时间、方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时间、速度、容量等方面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时间、空间、资讯的“无屏障”传播。

第二,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任何一个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和制造者,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播是双向的。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点对点的、线性的以单向传播为主的互动交流不便的格局,使信息传播进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交互性传播时代。交互性传播方式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差异化需求,营造分众化的受众群体,是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第三,虚拟性。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将整个信息的传播过程虚拟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这就造成信息传播者和受众角色身份的虚拟化,使得信息交流的双方都可能“失真”,这又使其具有隐匿性的特征。

第四,平等性。在新媒体中,角色身份的虚拟化实现了信息表达和接受方式的平等性。不论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可以轻松、自由地在虚拟空间里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双方都能及时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第五,即时性。新媒体信息传输的速度快、效率高,能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在新媒体传播中,信息经过光纤传递,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巨量信息瞬间可以跨越地区乃至国界等时空限制到达世界上任何地方,实现了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信息交流的即点即通。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一)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平台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和交互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成为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新路径。一方面,新媒体蕴含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大量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快速地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从网上无限量地浏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双向互动交流的平台。新媒体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多媒体交互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广泛、更快捷、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例如,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网络论坛、QQ等敞开心扉地畅谈生活、交流情感、发表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见解;教师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媒体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高效化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与信息反馈模式,极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高效化。一方面,新媒体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零时差传播。微博、微信、QQ、飞信、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等新媒体以其自身的灵活性和快捷性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语言、图片或口头交流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大学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新媒体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通过新媒体传播渠道,教育工作者能获取各种最新的社会资讯、时事热点等,经过仔细比较从中精选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鲜素材,结合大学生的需求及关注热点进行及时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分析、教育和引导。这样既满足了大学生“求新”“追热”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又避免了价值观教育给学生陈旧、呆板、枯燥的印象而影响教育实效,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媒体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法于一体,融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于一炉,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利用新媒体这种生动化、具象化的传播媒介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让大学生在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语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在身心愉悦的情境中升华思想,不知不觉受到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的熏陶和感召,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达到入脑入心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由于新媒体条件下信息传播的“无屏障”状态、网民的自我约束力较差、网络监管的缺位及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使得当前的网络环境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暴力、淫秽色情信息及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信息,严重污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自制力较差、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缺乏甄别能力和批判性思考,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在频繁地接触网上不良信息之后,容易出现思想困惑、政治信仰迷茫、价值标准模糊和价值取向紊乱等问题,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复杂性和难度。此外,在新媒体平台下,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碰撞,处于思想文化前沿阵地的大学生在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影响和冲击下,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价值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销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领导和主导性地位,给大学生的思想成熟和价值观定型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但新媒体的虚拟性模糊了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带来的是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虚拟化。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交往而忽视了现实中真实的人际交往,减少了与身边的亲朋好友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割断了与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导致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紧张,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同时,新媒体环境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织围脖”、浏览网页及查看和转发微信等,把网络当成唯一的精神寄托,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习,这极易导致消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新媒体对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教育工作者通常处于一种信息的优势地位,是公认的信息传播者和教育过程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较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最早的接受者、使用者和推广者,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能够便捷、快速地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信息,能获得比教育工作者本身所能提供给他们的更加全面、丰富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资料。因此,大学生不再对教育工作者所施加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深信不疑,不再轻易地接受教育工作者的单向灌输,从而使传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单向灌输与传授失去了原有的效力与光环。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依靠不对称性信息途径获得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等比较优势的主导性话语权正在逐渐被削弱,教师的权威性和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增添了难度。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树立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价值观属于思想意识范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靠强制是不可能做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对话和沟通的方式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善于利用新媒体营造自由的交流场景,变“居高临下”的说教、灌输为平等的交流、互动,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姿态面对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由“独白式”向“对话式”转变。

“对话式”教育的开创者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41“对话式”教育能使双方敞开心扉、彼此接纳,能使师生之间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迎合大学生反感抽象枯燥的说教、渴望平等交流的需要,树立平等对话的理念,尽量避免单向灌输,多开展“平等对话式”的交流。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公开自己的QQ、微信、MSN等联系方式,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对话与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从情感上吸引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内化教师所传播的价值观内容;也可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师生面对面”“真情对对碰”“直通车”等师生互动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对话、交流和合作中达到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二)构建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发挥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网页。高校应在校园网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网页,利用主题网页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活动,唱响网上主旋律。一方面,在网页内容的设计上,要选择一些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小故事、身边鲜活典型等来渗透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音乐、动画、图片、动漫、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来精心设计网页页面,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给大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完美的视听享受,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升华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部门要善于利用博客、微博、微信、BBS、QQ群、MSN网络论坛等大学生更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间平等多向的交流、沟通,不但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能及时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尽早发现存在于一些学生中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并及时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传播给学生,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第三,积极培育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所谓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影响受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正能量传播的积极推动者和应对负面传播影响的主力军。高校要有意识地积极培育一支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正能量。这支队伍应由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娴熟的网络操作技能、较高的社会问题敏感度的学生组成。一支活跃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引领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第一,国家主管部门应完善新媒体政策法规建设。为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环境,国家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建立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责任体系及互联网监管法律体系。以此来规范和制约新媒体的传播行为,有效阻止不良信息流通,防止网络犯罪的滋生,净化价值观传播的网络文化环境,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

第二,政府应建立完备的新媒体监察制度。政府必须担负起统筹决策、宏观管理的职责,构筑防线,建立完备的新媒体监察制度,对各类媒体尤其是互联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和引导。在监控中及时发现问题、疏导情绪,对一些有害、虚假信息必须及时有效地删除并准确、权威地纠错,从源头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健康、科学、有益的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

第三,高校应建立和健全校内网络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有关法规,尽快建立和健全校内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新媒体的监管,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重点抓好对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的管理,加大对网上各种有害信息查处的力度,建立校园举报、投诉、受理不良信息的快速处理机制,对有害、恶意信息及时处理。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如《校园网络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四)打造一支新媒体条件下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为确保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出一批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新媒体技术过硬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一方面,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知识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建议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在职培训或短期脱产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应用师资培训,并在条件成熟时,将新媒体应用纳入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主动加强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全面解读和批判能力及运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五)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所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大众媒介信息、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资源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客观评价能力,增强对不良信息和舆论的免疫力,使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时能够认真地筛选和正确地运用。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通过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可采取向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和融入到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课程教学中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媒介的属性、特点、运行模式和机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培养其区分良莠、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获得各种有用的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正确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进行理性的媒介消费,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

第二,通过定期邀请媒介从业人员和资深传媒人士走进校园为大学生举行专题知识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论坛、“网络伦理与责任意识”的讨论等活动,引起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关注和兴趣,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

第三,通过媒介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手机短信设计大赛、网络创意大赛等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广阔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媒介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如校园网、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等作为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实践基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直接参与这些校园媒介日常的采、编、播等工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传播媒介信息的特点和运作过程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树立、合理健康地使用新媒体信息资源的自律意识。

(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和互补,形成传播合力

第一,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在公信力上的强大作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虽然不像新媒体传播渠道那样广泛,但是传统主流媒体凭借其敏锐的嗅觉、翔实的调查论证、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在传播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新媒体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积极利用传统主流媒体在群众中广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阵地优势。

第二,发挥新媒体强大的传播能量。在现代传播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凭借其传播的快速、便捷、交互性强等优势已经成为舆论引导的强大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必须占领新媒体这一强大的新阵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和手段,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1]栾轶玫.新媒体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媒介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