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言部”字族的文化阐释

2015-08-15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本义诚信

张 静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蕴涵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研究。“言部”[1]卷三是《说文》中比较大的一个部,一共收录了261 个“言部”字,但根据徐铉的校订本,正文245个,重文33 个,新附8 个。以《说文》为对象,对其中的“言部”字族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从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角度来探讨“言部”字与古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当代的有利影响。

一、“言部”字反映的政治、伦理生活

从“言部”字中可以发现很多古代政治、伦理生活的信息。通过对“言部”字的详细整理,一共找出了48 个相关“言部”字,列举部分分类明确、具有代表性的“言部”字进行详细说明。

1.与惩罚有关的字

直接有关的字主要有4 个:诛、讨、谴、谪。

诛《说文》:“讨也。”

讨《说文》:“治也。”

“诛”和“讨”是一组同义词。“讨”从“言”从“寸”,会意字,“寸”有法度、规矩之意,根据“讨”字的字形,可以分析出它表示的意思是用言论和法度来进行处治,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2]471现在用的“检讨”一词也包含这个意思。“诛”的本义为声讨,如《论语·公治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3]45这个字后来又引申为杀戮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凡杀戮、纠责皆是。”[4]卷三如《孟子·梁惠王下》:“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5]47在秦朝还有一种称为“族诛”的刑罚,对于处以族刑的犯人,要将他们三族以内的有亲属关系的人全部处死,秦朝刑罚的严酷之极是显而易见的了。

谴《说文》:“谪问也。”问,即口头上的责问,因犯的错误不是很大,所以只需口头上的责备即可,表示所犯错误的程度很轻。因此,“谴”字的责备也程度较轻,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谴之。”[6]494这个字后来又发展成官吏被贬和罪过的含义。

谪《说文》:“罚也。”罚,因犯错而有意地责备。从这里可以看出,“谪”字表示所犯过错的程度较重,因此,其责备的程度也比“谴”字要重一点,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 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2]99后来由有罪过而引申为贬谪、谪戍之义,如古代的官吏因犯错而被贬谪乃至于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此外还有与诉讼有关的证(验证、凭据)、诉(告状)、讼(打官司)等;与审判有关的讯(审问)、訧(罪)、论(定罪)等。

2.与帝王、避讳有关的字

这类字有5 个:诰、诏、讳、誋、诫。

诰《说文》:“告也。”本义是动词,告诉的意思,后引申用作名词,指告诫的文告,但在汉代以后又被用来专门指皇帝的文告了。

诏《说文》:“告也。”本义是告诉之义,后多用于皇帝的命令。

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在古代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他们通过话语权展示出至高无上的权力。

讳《说文》:“忌也。”意思是有话不敢说或者是不愿意说,即忌讳、避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7]402后来“讳”字又引申用作名词,指忌讳的事物。

诫《说文》:“敕也。”。

誋《说文》:“诫也。”由此可见,“誋”和“诫”同义,“誋”在古代的使用方法跟“忌”字相同,有禁戒之义。

古代的避讳制度非常严格,在汉代的法律中,更是有法律条文明确提出不能触犯帝王的名讳,否则就要被判为不敬罪或大不敬罪。从以上字的解释能够了解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任何人都不能侵犯。

3.与古代军队制度有关的字

这类字有3 个:该、谍、誓。

该《说文》:“军中约也。”即军队中规定的戒约、条约,再引申一步就是指用来约束将军和士兵言行的各种军规。

谍《说文》“军中反闲也。”即军队中的间谍,后指细作,如《段注》:“郭云:《左传》谓之谍,今之细作也。”

誓《说文》:“约束也。”《段注》:“《周礼》五戒:一曰誓,用之于军旅。按: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从“该”和“誓”这两个字中,可以略微了解一些古代严格的军队制度。

4.与伦理教化有关的字

“教化”之义在“言部”中多有体现,根据有关资料可判定一共有7 个与之相关的“言部”字:诲、谆、训、譔、誋、诫、警。

训《说文》:“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意思是教导、教诲。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思,如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教训、训诫、培训等词语。

诲《说文》:“晓教也。”《段注》:“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如《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66孔子在这里阐述了他的一个教育方法,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如《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5]300孟子在这里也谈到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即“不屑之教,是亦教之”。

譔《说文》:“专教也。”《段注》:“专教者,专一而教之也。”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在古代多用于指教人的时候很专一的样子。

谆《说文》:“告晓之孰也。”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或不厌其烦,如《孟子·万章上》:“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5]219谆谆,反复叮咛告诫的意思。现在“谆”字也常迭用,谆谆,教诲耐心恳切,如谆谆教诲、谆谆教导、谆谆告诫、谆谆善诱等。

誋《说文》:“诫也。”

诫《说文》:“敕也。”

二者是同义词,告诫之义。

警《说文》:“戒也。”本义是告诫,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年或者大警晋也。”[2]476“警告”在古代所表示的告诫义中带有一种敬慎的意思在里面,而发展到后来,“警告”则成了对犯轻微过错的人的一种处罚行为。

从以上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人重视语言的力量,强调通过说教加强伦理规范。

二、“言部”字反映的文化思想观

1.“和谐”的文化思想

“和”是古人十分提倡的一种精神,他们希望能够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3]8

“言部”字对这一思想也有体现,共有5 个字:諴、谐、詥、调、讲。

諴《说文》:“和也。《周书》曰:‘不能諴于小民。’”表示和谐的意思。

谐《说文》:“詥也。”

詥《说文》:“谐也。”

这两个字都表示和谐的意思。

调《说文》:“和也。”本义就是指配合、和谐。协调、风调雨顺中的“调”字就是这个意思。

讲《说文》:“和解也。”原来有矛盾的双方讲和了,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

“言部”中还有另一类字表示与和谐相对的情况,即“乱”。“言部”字中共有7 个这样的字,现举2 例。

誖《说文》:“乱也。”惑乱的意思。《段注》:“两国相违,举戈相向,乱之意也。”用法与“悖”一致。

讧《说文》:“瞆也。《诗》曰:‘蟊贼内讧。’”表示溃乱,争扰。

很显然,古人已经把“和”与“乱”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可见其对于“和”的追求是一致的。“乱”是人们力求避免的社会状况,一切导致社会混乱的原因,如战争、疾病等都是人们所厌恶的。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和谐的重视。

2.“诚信”的文化思想

诚信是指做人讲信用、要真诚,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在《说文》“言部”字中表示“诚信”意思的字有5 个:谅、诚、信、谌、訦。

谅《说文》:“信也。”诚信的意思。《论语·卫灵公》:“君子贞而不谅。”[3]170“谅”作守信用解。

诚《说文》:“信也。”真诚、真实。后来又作副词用,表示的确、果真。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7]414这个句子中的“诚”就译为的确。

信《说文》:“诚也。”金文中的“信”字与现在不同,它是从“人”从“口”。“口”是用来讲话的,而“信”在金文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讲话要诚实”。一直发展到小篆阶段时,“信” 才变成了从 “人”从“言”,其意思就是诚实。说的话是真实的,引申后也指有信用、为人诚实可靠。许慎认为“信”与“诚”互训,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国几千年来就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极重信誉的“不食言”原则。“信用”二字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词汇,现在的银行“信用社”仍存古语内涵。

从《说文》的训释可知“谅”、“诚”、“信”3 个字是同义的。

谌《说文》:“诚谛也。”意思是相信。

訦《说文》:“燕代东齐谓信訦。”表示诚实的意思。

然而,“言部” 字中与诚信相反的字也有很多,它们表示欺骗、不真诚、甚至愚弄他人的意思。这些字有诈、谖、诳、诱、诋、诽、谤、諆、诬、谩、谀、诒等,一共整理出30 多个,现举3 例。

诈《说文》:“欺也。”意思是用不实的话来骗人。

谖《说文》:“诈也。”表示欺骗、欺诈。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7]444“诈”、“谖”二字均为欺骗的意思。

诳《说文》:“欺也。”诳即欺骗之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古人特别注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诚信观念,将诚信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伦理准则,并将其推崇为美德,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君子人格。它包含了诚实不欺、恪守信用、遵守诺言、言行相符等基本内涵。

3.“恭敬、谨慎”的文化思想

严谨、谨慎的态度是养成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条件。表示恭敬、谨慎意思的“言部”字有4 个:谨、谦、訚、谧。

谨《说文》:“慎也。”如《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5]5这里的“谨”就是谨慎的意思。现在生活中常见的词“谨慎”、“严谨”等亦有此义。

谦《说文》:“敬也。”现在多用于“谦虚”、“谦恭”等词语,表示虚心的意思。

訚《说文》:“和悦而诤也。”如《论语·乡党》:“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3]97“訚訚”表示说话和颜悦色,而且最主要的是强调说话的态度是持正不阿的,另外,可从中窥见正直之义,即不乱说话,说话很谨慎。

谧《说文》:“静语也。”不怎么说话,也可表示为说话谨慎而且适度。

与谨慎相反的情况就是脱离实际地说大话、说空话或乱说话,这类的字有诩、诞、谬、夸、誧、謣等。

诩《说文》:“大言也。”如“自诩”、“夸诩”。

诞《说文》:“词诞也。”指不顾实际地说大话,引申为不真实,“荒诞”、“虚诞”就有这种用法。

古人强调说话、做事要谦虚谨慎,本着恭敬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或事。盲目地夸耀自己、空口说大话会降低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的混乱。恭谨的态度是合乎礼、合乎理义的,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个人的道德修养都起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三、“言部”字对当今的有益影响

“言部”字所反映的内容中最主要的是古代的思想文化,这对当今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对社会产生的有益影响

“言部”字直接显示出了言论本身的社会引导价值,其中“诰”和“诏”等字反映的“以礼治国”思想,“诲”、“谆”、“训”、“譔”、“誋”、“诫”、“警”等字反映的伦理教化思想对当代中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政治生活中仍旧可以看到对“礼治”和“德治”的继承和发展。

“言部”字中的“諴”、“谐”、“詥”、“调”、“讲”所倡导的“和谐”思想,“谅”、“诚”、“信”、“谌”、“訦”所倡导的“诚信”思想,这两大思想都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如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应该成为古今一致的追求。

2.对个人产生的有益影响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追求的个人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人们都不喜欢虚假、欺骗的行为,即“言部”字中“诈”、“谖”、“诳”、“诋”等字所反映的行为或思想。人们渴望建设诚信社会,希望朋友在交往时能够讲信用,以真诚待人,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诚信与和谐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是人们必须时时刻刻遵守的基本准则。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保持一种像“言部”字中的“谨”、“谦”、“訚”、“谧”所反映的那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语言表现、内心修养和外在行动上追求谦卑,杜绝巧言令色,这样才会让人信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才会加强,人际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更加稳定。

四、结 论

《说文》中“言部”字一共有243 个形声字,18 个会意字。综上所述,通过对“言部”字的考察和探究,了解到“言部”字与古代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它的本义或引申义中所反映出的古代政治生活情况和语言文化思想情况,都是对历史真实的再现,有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古代的社会状况,也有利于人们发现古代文化思想对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

汉字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而《说文》对汉字的解释反映了汉代人传承下来的文化观和认识观。对“言部”字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今后要进一步充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阐释价值。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刘谦先.韩非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本义诚信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