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方法创新
2015-08-15宋姣杰
宋姣杰,石 兰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德育,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传统的德育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针对特定用户群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使大学生能够突破现实世界的种种条件限制,更加独立和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张扬提供了新平台。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模糊化趋势。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与此同时,信息的价值呈现多重性,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充斥于人们的视野,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再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约束。新媒体的隐蔽性特征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虚拟世界里自由宣泄情绪、表达自己,较少受到现实社会规范的约束。大学生对网络的高度依赖与媒介素养欠缺的矛盾衍生出不少令人忧虑的网络问题: 不少人成为“网络中毒症”和“下载强迫症”患者,不少人成为“手机控”、“微博控”,不少人成为“网络推手”的粉丝,不少人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少数人甚至沦为网络犯罪故事中的主人公。[1]最后,大学生对网络空间和网络工具的依赖,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低头族”。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说“老师讲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手机的流量”,而老师则困惑于如何从提高“到课率”到提高“抬头率”。在生活中,对新媒体的依赖减少了大学生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与此同时,他们越来越感到孤独、寂寞和压抑,这些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德育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传统德育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教学模式侧重于单向的灌输。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不再满足于消极的“被教育”,而是渴望以平等互动的方式直接参与教育过程。其次,传统德育以面对面的理论教育方法为主,而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广泛、更难把握,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研究尝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此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多样、海量和快速传播,交往方式的虚拟化、匿名性,也都使得德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传统德育面临严峻挑战。
3.新媒体为大学生德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知识更新速度更加快捷,这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教育者既可以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通过媒介平台传达教育要求、传递“正能量”信息。第二,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展了教育渠道。教育者既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优化主渠道德育,也可以通过QQ、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开辟新的德育途径。第三,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相对于传统的“言传身教”,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和展示方法既有助于大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也使教育影响更为深远,教育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方法创新的目标
德育方法创新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完成德育目标,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德育方法的创新性发展,首先要明确德育方法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1.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大学生德育方法的现代化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德育方法的现代化,就是要借助新媒体这一新载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德育方法进行改革,创造出时代性和实效性更强、更好的新方法。现代条件下,社会和人不断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德育方法要实现现代化,基本策略也应是方法的综合化。为此,在德育方法创新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的结合、灌输法与引导法结合、德育与心理疏导结合等。
2.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推进德育方法的人文化
“大学生德育是培养大学生践行参与公共生活实践道德要求的意识、知识、能力与行为习惯,促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人’的教育。”[2]对于人的教育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开展大学生德育,在强化社会规范的同时,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推动德育方法的人文化。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前提下,要尊重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开展德育活动。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中多数人习惯于网上活动,忽略了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宣泄,很容易出现烦躁、压抑、孤独等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德育的同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自教自律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授之以“渔”。昆体良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3]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活动更具有隐蔽性,可控性较低,教育者很难对其进行及时、全面的教化和干预,甚至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发展得很严重了,教育者也毫无察觉。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现代社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他们不再愿意接受传统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模式,而更愿意亲自去体验、判断和验证是非。在这种情况下,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自教自律,既使其在与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接受了教育,也满足了他们的主体性要求。
4.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知行统一
传统德育实质上属于“知性德育”,往往注重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传递,而忽视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旦面对新情况或者道德难题,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为此,创新德育方法,就要求我们借鉴外国经验,在传递社会规范和要求的同时,一方面注重对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评价、判断和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将道德要求细化为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如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实现知行统一。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方法创新探索
1.以新媒体为载体拓展大学生德育方法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诉求、发表言论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网络新平台,一方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新平台建设,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其次,要组建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高教育者的网络素养,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现实教育和虚拟教育相结合,全方位育人。最后,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育和课后咨询辅导。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在课下组建班级QQ 群、短信群、博客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展教育途径,强化教育目的。
2.探索使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相互配合的教育方法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加复杂化、个性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要实现家庭、社会、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必须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沟通的快捷、简单、有效。“新媒体时代,凭借BBS、聊天室、以及家校路路通等平台,家长在工作繁忙之余,可以方便地获取孩子在学校的考勤、考绩以及教师评语、学校动态和临时通知等消息; 家长也可将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反馈给任课老师,还可以将自己的家教体会及对老师的要求等写出来。”[4]同时,大学生德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必须积极探索使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力量实现结合的德育方法,通过网络把各种教育力量整合起来,发挥教育的合力。
3.发展与新媒体相适应的隐性德育方法
隐性德育方法就是在显性教育载体之外通过环境、情感、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地给人以正面影响的教育方式,由于隐性教育法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方式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无逆反性等特点,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校园俨然已经成为信息的汇集地,但是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先进与落后也难以区分,发展与新媒体相适应的隐性德育方法势在必行。首先,学校可以在学生的视野范围之内尤其是在公共活动场所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张贴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正能量”,学生虽无意识记住,但在重复的“冲击”下也能不自觉地接受一些教育内容;其次,学校可以邀请学生加入官方设立的微博、微信、QQ 群,并及时传递教育信息;再次,校园网作为大学生在学校上网的一个重要方式,学校信息中心应该及时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并在学生连接上网时弹出一些通俗的甚至是充满童趣的“教育内容”等。
4.注重道德实践法的运用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其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具备一定的道德知识和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道德执行能力却比较低,表现为对道德要求熟稔于心,对他人的要求较高,却往往忽略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大学生德育的落脚点在于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习惯,将道德要求外化,并融于社会生活之中。所以,在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时,必须注重道德实践法的运用。要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如志愿活动、社区服务、文明创建活动等,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养成自觉践行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需要注意的是,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切合实际,切忌搞表面工作;活动的形式应该多样,增强吸引力; 活动的开展应该常态化,切忌搞一次性工作。
[1]万美容,曾兰.“90 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
[2]刘宗泉.当前大学生德育实践反思[D]. 重庆: 西南大学,2010.
[3]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从苏格拉底到蒙台梭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王学俭,王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