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供需趋势分析
2015-08-15李国权
李国权
〔河南农业大学 招生就业处,河南 郑州450002〕
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密切。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创新驱动愈加明显,面临挑战更趋复杂。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深刻认识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供需关系的变化趋势与调节机制的转变特征,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毕业生就业需求市场总量持续增加,结构转型升级
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过去10 年间,我国GDP年均保持在10%左右,2010 年以后这一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0 年的10. 5% 下降到2014 年的7.4%。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 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比2014 年的7.4%减缓0.4 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一增速仍将维持在这一水平,并存在继续下滑的可能。奥肯定律认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高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就业人数增加; 低增长率提高失业率,就业人数减少。也就是说,就业稳定增长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增速的稳定,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需要相应的经济增速予以维持。按照这一理论的解释,当我国经济增速减为中高速时,不可避免带来就业需求萎缩的不确定性,这势必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我们还应结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特征,运用这一理论全面、辩证、客观地解释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是经济体量的扩大、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型,这些新的特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增速减缓带给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新的空间。
1.经济总量基础庞大,就业需求量持续扩大
2014 年我国GDP 同比增加了48,445 亿元,相当于1994 年全年的GDP 总量。新常态下,GDP 每增加1 个百分点所带来的GDP 增量相应增大,由此而产生的就业拉动能力也相应增强。2010 年以来,我国年均GDP 增速从10.5%持续下降到2014 年的7.4%,但同期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却呈现出上升趋势,由0.035 上升到0.049。GDP 每提高1 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人数增量也由2010 年的26.4 万人增加到2014 年的37.3 万人,增幅为41.3%。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业拉动力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力显著高于第一、第二产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劳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新常态下我国第三产业增速加快,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第一产业提质增效,在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动”和第一产业的“推动”协同作用下,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2005 年-2014 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从41.4%增加到48.2%,增加了近7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则从46.9%下降到42.6%,下降了近4.3 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从31.4% 上升到38. 5%,增加了7 个多百分点,从2011 年开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连续超过第一、第二产业。
3.新兴业态方兴未艾,就业新渠道拓宽
新兴产业的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表征。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制造模式、运营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1]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对复合型、创意型人力资源存在强烈的依赖性。2014 年,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较2013 年分别增加了12.3%和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4.0 和2.2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0.6%和30.4%;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从2013 年的5.89%跃升至7.3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的15.3%;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方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不仅成为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提供了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就业群体,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就业渠道会更加顺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一项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2014 年用人需求量最多的十大行业中,互联网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用人需求量超过其他任何行业。
4.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就业新机遇不断催生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在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简政放权、鼓励创业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推进激发了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2014 年3 月份以来我国几乎每个月都出台一部释放市场活力的改革新政,市场主体稳步增长。2014 年全年我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293 万户,注册资本( 金) 达到2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和87.9%。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365 万户,注册资本( 金) 19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9%和99.0%,平均每天有1 万户新登记注册企业。此外,一系列高校毕业生就业刺激政策的落地生根,也为毕业生就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10 年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以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就业需求变化。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显示: 自2009 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上升,从2009 届毕业生的1.2%上升到2013 届毕业生的2.3%。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供给市场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和高等教育扩张的终结,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增速减缓、增幅降低将成为新常态。自上世纪80 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在2008 年达到峰值后,也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程瑶、章东斌[2]的研究表明:2008 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达到峰值,此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逐年下降,到2020 年左右这一规模将减少30%左右。李硕豪、李文平[3]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规模的预测也间接佐证了这一基本趋势。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预测: 未来15 年期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逐年减少,其中前5 年,适龄人口急剧下降,年均减少260 万人左右;2020 年-2025 年降幅趋缓,年均减少160 万人左右,2026 年后适龄人口规模趋于稳定,保持在7600 万人左右。
在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心转移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新常态下逐渐趋于稳定。上世纪末期,为缓解高等教育供需矛盾,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扩大招生的改革措施,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道路。1999 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增幅达到43%,此后5 年也分别以42. 5%、21.6%、19.5%、19.3%和17.0%的增速迅猛发展。2006 年以后,这一增速渐趋减缓,到了2010 年以后,普通高校扩招的幅度已跌至3. 0%左右,其中2012 年仅为1.1%。
高校扩招,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张。1998 年-2005 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从341.0万人增加到1561.8 万人,年均增幅高达24.3%,最高年份2000 年增幅高达36.1%;2005 年以后,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张,但增速有所减缓,2005年-2009 年高等教育规模的年均增幅为7.0%左右。2010 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此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逐渐由数量规模扩张转向内涵质量提升,高等教育规模增速进一步趋缓,此后5 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增幅基本维持在3.5%左右。
与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的变化规律相对应,同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2005 年-2014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普通高校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 总数从325.8 万人增加到713.0 万人,总量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幅达到9.1%,其中毕业研究生年均增幅为12.2%,本专科毕业生年均增幅为8.9%。10 年间毕业生规模年度增幅在波动中逐渐下降,2012 年后这一增幅基本稳定在3.0%左右。
运用灰色理论的GM( 1.1) 模型[4],以2005 年-2014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龄人口变化等因素,我们可以预测未来10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增幅将维持在3%左右。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高校的毕业生规模将趋于稳定增长。
与高校毕业生规模稳定增长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教育部早在2010 年就下发了通知,提出在84 所高校开设140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此后相关部门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改革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错位,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成为待业“啃老”一族。[5]《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2012 年全国失业人员中有18.3%的人从毕业后就未参加工作。按年龄段划分,16 -19 岁年龄段失业人员中毕业后未工作的比重为64.9%,20 -24 岁年龄段为57.9%;按照接受教育程度划分,受过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失业人员中,毕业后未工作的比重分别为34.6%、56.0%和36.9%。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偏差。新浪网2014 年10 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理科毕业生中专业与就业岗位完全匹配的约占三成,文科毕业生约为两成,这意味着超过7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密切。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运行机制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调控为补充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基本的调节机制。从经济学的范畴出发,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的实质就是市场机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逐步完善和成熟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带有强烈的计划色彩,“分配”一词贯穿始终。1951 年政务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的制度原则,直到1991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做好199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分配工作的通知》中仍沿用“毕业生分配工作”这一概念。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以政府调控为主导。
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后在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改革“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探索“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制度。以此为标志,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迈入到“市场配置”的实践探索进程中。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的“要发挥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新世纪初的“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再到后金融危机时期“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都始终围绕“市场配置人力资源”这一主题。
新常态下,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我国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简政放权,在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投资体制、价格改革、创业服务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仅在2014 年一年内就完成改革任务108 项,出台改革成果370 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6项。这些改革措施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随着就业政策边际效应的逐渐递减,市场也逐渐成为配置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做好2014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近些年来,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就业渠道拓宽、就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不论是政府购买就业岗位,还是市场推动产业升级,不论是基层就业项目实施,还是自主创业门槛降低都始终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这一方面是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自身逻辑。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有其自身的特征,毕业生、高校、政府、市场、用人单位多方主体之间形成了更为多元的人力资源市场,各个主体之间共同受制于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其供求关系更为复杂,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年龄、学历、素质、就业时间具有诸多的相似性,其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这些特征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必须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满足市场需求。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并非排斥和弱化政府调控,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动态的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按预先规定的计划行事。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不确定性风险增强、差异化竞争显著等多重压力,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高校毕业生就业既违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符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既要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运行体制的选择是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市场机制,其核心要义是市场作用与政府治理的归位,我国宏观经济领域实施的一系列稳增长、推转型、促就业等宏观调控政策,正是这一基本思想的体现。
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总量为主导转向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共存,结构性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市场成为高校毕业生配置的决定作用。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双重推动下,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新变化,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协同高校、市场、政府共同发力。
[1]胡春燕.“上海制造”需要什么样的新业态[N].解放军报,2013 -2 -27(07) .
[2]程瑶,章东斌.2020 年前适龄人口变化与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 :28 -32.
[3]李硕豪,李文平.2013 -2030 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基于适龄人口和经济水平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73 -80.
[4]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3 -167.
[5]辜胜阻.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5) :1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