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简媜无他人——简媜散文风格浅说

2015-08-15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散文作家

罗 青

〔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学院,河南 郑州450011〕

台湾文坛实力派作家简媜以其惊艳绝伦的才华,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散文。她把对外在世界的各种复杂感受高度浓缩于文中,刻画了个人浓重的身世之悲、两情缠绵缱绻之爱,以及乡土家国之思、心灵守护之执,句法鲜明独特,意象丰奇,品质精细,意境深邃,以一只神来之笔带给读者种种渗透灵魂的极大震撼。

写作最贵创新,最能彰显才华与水平。就散文风格特征而言,简媜并不泯然众人,自成一家弥足珍贵。独特的艺术风格,酷似晚唐李商隐,套用前人给李商隐的定评“深情绵渺”、“沉博绝丽”[1],倒也十分恰当。

一、在思想内容上,独具坚毅之美

简媜在其名作《四月裂帛》里曾借别人之口指出简媜这个名字“二字太坚奇铿锵,带了点刀兵”,似乎冥冥中注定了她在多舛的命运中养成英毅刚烈的性格。简媜1961 年出生在台湾宜兰的一个农家,家境贫寒。祖父早逝,祖母守寡50 多年。父亲在她13 岁时因车祸而亡。作为长女,尚未成年就不得不与祖母及母亲共同担起家庭重担。在《天涯海角》“水证据”一文中简媜曾回忆,七八岁时家乡暴雨洪水成灾,她听从长辈指派,迅速认真地完成交办事项,不躲不闪,也不抱怨。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有钱难买幼时贫”,正是饱经坎坷和生活磨难,促使简媜迅速成长,养成坚韧性格。虽为女性,但其文却有着男性作家的大气磅礴。比如《梦游书》中她有一段独白就颇为霸气: “不给我秩序,我去创一套秩序;不给我天,我去劈一个天。生命用来称帝,不是当奴隶”。即便有些文笔带有忧伤,但字里行间仍透露着钢铁般的独立倔强: “宁愿是荒野上饥饿的鹰,也不愿做肥硕的井蛙!”( 《荒野之鹰》) 。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她不惊不急,历尽沧桑,始终坚强。“活著,就要活到袒胸露背迎接万箭钻心,犹能举头对苍天一笑的境地。”( 《烟波蓝》) 。

从整体上看,简媜的散文选材广泛,题材多变,但成长始终是贯彻始终的基本母题。个人背景及经历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散文写作之路,她在生活的土壤中不断寻找、挖掘能提供自己成长的能量。从大学时着手创作《水问》等作品开始,早期主题是爱情,记录成长往事,抒写青春感悟。“《水问》相当程度是一种自我的觉醒,青春发扬的短歌”。之后在佛光山整理翻译佛经的独特经历,使她开始用佛家智慧换另一个角度观看世事,以入世的担当去开始道性的追寻,以《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作品为代表。

“《月娘照眠床》则是对於童年回忆,对於乡土、乡村生涯的回顾。”( 《误入散文“歧途”—简媜谈散文创作》) 。简媜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怀着浓烈的热爱。“我在生命最活泼的前十五年,完整地生长在与世无争的平原乡村,听懂天空与自然的密语,窥视山峦与云雾的偷情,熟悉稻田与土地的缱绻,参与海洋与沙岸的幽会……贫穷却娟秀的小村赋予我生命的一度肯定,潜育我的性格、人格与尊严,启蒙我去追求美与爱……”其后背负行囊远离故乡,步入繁华都市。漂泊不定的简媜总是怀着失根的迷茫,牵挂记忆中的遥远家园。她的散文又打上了怀旧感伤的烙印,通过对故土深沉的眷恋,寄予对以前生活方式惆怅的向往,表达了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追寻,及其对断裂的文化身份的诉求,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悲剧色彩,迷惘惆怅,刻骨寂寥,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后来她突破了个人经历的藩篱,就像她在《大师客满》一文中所说,“储存在每个人身上的知识才赋皆是公共财产,怀藏者需要在生命结束之前回馈出来,才算有情有义。功名利禄,只是意外的犒赏,本不是志士的终极关怀。”她的视线转向社会文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城乡差距、浮世人情,以《梦游书》《胭脂盆地》等作品为代表。当她成为母亲后,以《红婴仔》为代表的写作,开始向家庭生活转型,采用纪实文风讲述育婴心得,探索女性角色蜕变挣扎的历程。在《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志》中,她审视了自身和台湾民众的位置和处境,体现了对群体命运的观照。《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则写的是带孩子在国外的游学见闻,希望通过异域人性化的教育观念来引起本土的反思,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温暖关怀。

从乡土亲情、两性爱情、亲子教育,到城乡变异、社会观察、家国历史、生老病死,简媜常常描绘成长中的迷惘与阵痛,但是许多篇章均或隐或现地反映和抒发了对梦想不弃不舍的坚守,不管生命中有几多阴霾,始终留一份纯真,立一种信念,扫一方净土,定一种执着。“时间,会一寸寸地把凡人的身躯烘成枯草色,但我们望向远方的眼睛内,那抹因梦想的力量而持续荡漾的烟波蓝将永远存在。”( 《烟波蓝》) 。在《四月裂帛》中有这样的表白:“也许,不再有什么诘屈聱牙的经卷难得了你我。当你恒常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我试图以文学的悬崖瓦解宿命的悬崖,当我无法安慰你,或你不再关怀我,请千万记住,在我们菲薄的流年里,曾有十二只白鹭鸶飞过秋天的湖泊。”即使生命中劫难无法避免,她也始终能从容镇定、笑对沧桑。

二、在意象创造上,独具隐抑之美

有一位青年作家曾问海明威: “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直言道: “不愉快的童年。”对作家来说,童年的创伤体验是难以忘怀的,它推动着作家去追求独特的创造,以便从艰苦的劳动中获得精神慰藉和补偿。[2]

读简媜的散文,总能感觉到一对敏感孤绝的女性的眸子在字里行间游弋闪烁。她的散文少浅露直白、多委婉曲折之句,笔触深幽沉潜,主旨窈渺含蕴,意境冷隽迷离,极富朦胧美,这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如出一辙。这种特点的形成,其实有其不得已的苦衷郁结于内。简媜是长女,重男轻女的父亲经常酗酒、打骂她,她难免有嫌弃父亲的念头。有次简媜想把父亲的长裤放水流走,“若我轻轻一放指,长裤就流走了。但我害怕,感觉到一种逝水如斯的颤栗,仿佛生与死就在弹指之间”,结果父亲就在这动念之后车祸而亡。十三岁的简媜把父丧归罪于自己,陷入道德潜意识上的焦虑状态。她不断自我谴责,甚至以虐待自己去寻找救赎。也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丧父之痛,让她深味到孤独和寂寞的内涵,导致她以文学的形式去倾诉自己的创伤体验。比如在《渔父》里,她苦苦哀歌: “痴傻的人才会在情愫里掺太多血脉连心的渴望,父亲,逆水行舟终会覆船,人去后,我还在水中自溺,迟迟不肯上岸,岸上的烟火炎凉是不会褓抱我的了,我注定自己终需浴火劫而残喘、罹情障而不愈、独行于荆棘之路而印血,父亲,谁叫我对着天地洒泪,自断与你的三千丈脐带? 我执迷不悟地走上偏峰断崖,无非是求一次粉身碎骨的救赎。”最后一句“父亲,你是我遗世而独立的恋人”卒章显志,宣泄了强烈深沉的“恋父”情结。历来描写父亲的散文不少,简媜却大胆地从“情人”的角度去摹写父亲,深入到父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给人以极度冲击的强烈震撼。

简媜极富艺术的敏感性,辛酸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异于常人的人生体验,无不触动着她,她的内心寂寞痛楚,她的感情隐蔽深沉。因陷入“恋父”情节的漩涡不能自拔有十多年之久,使得她青年时代性格始终抑郁沉重。很多难言之隐,欲说还休,辗转反侧,她就以写作抒发内心积郁。反映到她的爱情散文创作中,便是喜欢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隐晦其事,意象往往富于跳跃性,喜用象征、暗示和借代,通过迷离境界来表达含蓄情思。最经典的代表莫过于《四月裂帛》一文。明明是性情中人,深情偏偏吝于表达。她不苛求形象的完整,有意把不相关的几个人物剪辑在一起,只展示几段情事中的某些画面,不平铺直叙,不明示内在逻辑,组合时断时续,恰如蒙太奇镜头,造境若隐若现、杳渺飘忽,给人虚无缥渺的独特美感,使读者始终犹如雾里看花。

深邃意境的形成离不开作家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艺术表现方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它们的明确含义和内在逻辑,正如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所言:“心理症的病人居住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只有像他那样的语言方式才能通行无阻。”简媜散文一度十分注重创造这种扑朔迷离、冷隽含蓄的意境,文意含而不现,寄托深邃高远,情致缠绵悱恻,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千回百转,回味不穷。人们一旦捧读,总会被其意境的迷离隐约和情调的哀婉感人所征服,这正是简媜散文能深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三、在语言运作上,独具诡谲之美

简媜台大中文系专业出身,文学素养极高,在遣词方面良苦经营,颇具功力,语言如远望青山佳色,烟霞变幻,满眼锦绣,片片莲灿,难于名状。很多评论家与学者对此都有褒奖: 徐学曾说“是她的文字让我眼前一亮——不是平常所习见的,平铺直叙的清浅雍容,清词丽句包裹着的淡淡哀愁,而是绝世的凄绝,内中透出横槊赋诗的草莽气质。”[3]这句点评的确中肯。

简媜的散文摇曳恣纵,总是写得别开生面,给人以大开大阖、上天入地之感,就像《四月裂帛》一开篇的大手笔就令读者触目惊心: “三月的天书都印错,竟无人知晓。近郊山头染了雪迹,山腰的杜鹃与瘦樱仍然一派天真地等春。三月本来无庸置疑,只有我关心瑞雪与花季的争辩,就像关心生活的水潦能否允许生命的焚烧。但,人活得疲了,转烛于缁铢、或酒色、或一条百年老河能不能养得起一只螃蟹? 于是,我也放胆地让自己疲着,圆滑地在言语厮杀的会议之后,用寒鸦的音色赞美:‘这世界多么有希望啊!’然后,走。”简媜明显借鉴了诗歌的技巧以丰富散文的写作,善用比喻,并且大量运用了比兴寄托,笔下的事物都被赋予了作者的性格。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使她善于把前人的艺术精华融化己用,议论、叙事、抒情与典故相结合。文笔既有李贺的奇诡、李商隐的细密,也有李白的飘逸、杜甫的写实,亦有杜牧的深情、温庭筠的秾艳,可谓集各家精华于一身。同时再大刀阔斧地加以革新创造,作品处处体现着奇妙的想象力,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言,新意盎然。通篇佳句,音韵铿锵,意境深婉,词采典丽,可圈可点,有一唱三叹之妙。

总而言之,简媜是一位才气过人、情感真挚的作家,既有出世的智慧,又有入世的担当。她的散文选材广泛,意象朦胧,构思精巧,风格凄美,辞章华丽,韵味隽永,可谓台湾散文作家界的“李商隐”。

[1]张明非.中国文学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1.

[2]李晓燕,王志章.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J].作家,2010(24) .

[3]赵丽丹.试析简媜散文的语言特色[J].东京文学,2008(12) .

猜你喜欢

散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