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建设的文化选择与路径
2015-08-15葛丽娅
葛丽娅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基础部,河南 郑州450045〕
中原经济区于2011 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国中部地区步入快速崛起的主轨道寻求到一个合理的战略支点,为河南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为中原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未来发展走向的漠视与迷茫,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和发展模式的冲击下,中原城市因缺乏个性特色,照搬或模仿国外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模式,导致普遍影响力不高,甚至被网友戏称:洛阳“老气”,开封“怨气”,安阳“小气”,郑州“躁气”。[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各类历史文化的巨大容器,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基因,也是城市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中原经济区所在的中原地域,是中华文化发端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历史文化眼光引领中原城镇化发展,提升中原经济区城市化建设水平,让历史文化特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和灵魂,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和格调的核心动能,不仅是城市发展道路上科学必然的选择,也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定位的神圣使命。
一、树立历史文化意识对于当前中原城市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纠正城市建设价值取向的片面化
在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片面注重物质利益几成时弊,不少城市建设划纷纷提出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以对自然无限制的开发和掠夺来加快城市发展,城市的环境功能被重视,而社会和谐、文脉传承的历史文化意旨却被不断抛弃。城市不再是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生态的复合系统,而是砖瓦、砂石、钢筋、水泥的组合,目光所及,清一色高楼群、霓虹灯、玻璃墙、电子屏、立交桥、阔马路、大广场,城市的建设标准越来越趋向豪华和奢侈,商业化、复制化趋势使城市形象生硬、低俗、浅薄。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不切实际地发展“国际大都市”,“摊大饼”式侵占耕地,大建开发区、新区、中心商务区( CBD) 和大学城等。这种追求“标志性建筑”、搞“形象工程”的城市建设,表现出对物质建设、经济主导的膜拜与重视。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更是国家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如何能够做到既保持高效持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又兼顾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即所谓“三化”协调发展,科学处理城镇化进程与粮食主产区抢夺土地的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键。因此,以历史文化理念指导中原城市协调发展,走一条“特色、高效、节约、宜居”的新型城市建设道路势在必行。
2.有利于助推城市规划的科学化
城市化是城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有机统一体。城市的内涵不仅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且表现在城市空间组织的优化、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更新。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目前不少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通病是: 城市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缺少历史文化的胸怀和眼光,集中于物质空间塑造,走外延型城市化道路,盲目扩张城市地域面积,追求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破坏城市原有的尺度和轮廓,杂乱无章,大拆大建,反反复复,不仅造成土地、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而且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缺乏对城市发展长远的战略眼光,盲目决策,心态浮躁,“领导一来,规划重来”,城市规划既盲目随意,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前瞻性。追求拥有更多“新、奇、怪”建筑,对城市建设过度开发、超载、错位,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破坏,历史文脉割裂,城市记忆消失,城市问题成堆。
3.有利于培养城市精神品格的个性化
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氛围和发展水平,不但决定着城市面貌,掌控着城市发展文脉,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品位。城市的品格定位,应构筑在其原有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地理环境基础上。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迈进,全球化浪潮横空袭来,我国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如“摧枯拉朽”般被同化和吞噬,城市建设中急功近利、照搬照抄、拿来主义、趋同化现象严重,千篇一律的再造城市,使风情各异的城市景观荡然无存。“大建设”催生的是“大破坏”,在强大的外来文化面前,如果地方文化仍然盲动、无知和滞后,必将使本土文化丧失其最珍贵的个性特色和精神血液,民族文化因子在城市建设的狂潮中,无异于面临一场巨大的生态危机和文化灾难。因此,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危险、最紧迫的时刻,从积淀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和培育地方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中原经济区进行城市建设时,特别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蕴涵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城市发展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力戒现阶段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城市复制运动。
二、中原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优势
中原经济区地缘优势突出,历史文化灿烂,自然资源丰富。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独特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既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中原城市建设的独特文化优势。
1.历史遗存优势
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存丰厚。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富集区,有着长足的历史遗存优势,中华历史五千年在河南都可清晰看见其履痕。华夏文明肇始于“三皇五帝”,“三皇”之一的伏羲即活跃于河南淮阳,“五帝”之首的黄帝“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4000 多年前,“豫州”就被视为中国九州之中心,“中州”、“中原”、“中国”由此得名。无论是史前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还是史后绝大部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多居于中原,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北宋和金等20 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四,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有洛阳、开封、商丘、安阳、南阳、郑州、浚县、濮阳等8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各省份中与江苏省并列第一。“我们的故土太厚重了,随脚一踢,踢住的就可能是秦砖汉瓦;锛下一锹,就可能挖出唐币宋瓷。”[2]厚重的历史遗存,兼具文化传播呈接东西和南北的区位优势,是中原城市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最为珍贵的无形资产。
2.文化母体优势
发端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具有根源性特质,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如华夏子孙耳熟能详的图腾文化、炎黄文化、姓氏文化、宗教文化、汉字文化、戏曲文化和武术文化等传统文化均源于此。这里有“以龙师而龙名”的太昊伏羲,首创龙图腾文化,后经黄帝发扬光大用作新部落的图腾标志,成为凝聚华夏民族思想和精神的重要符号。同样被视作中华民族一面旗帜的炎黄文化,更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近年来,祭祀炎黄二帝的活动几成国家大典,加强炎黄文化研究,宣传炎黄文化品牌,对于河南或郑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连续4000 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从仓颉造字、甲骨文、小篆、世界第一部字典的编撰者,到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均产生于河南。河南还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 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 个,占38%;在当今300 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 个,占57%; 依据人口数量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3 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3]近年来,河南淮阳举办了多届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的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其中“释”( 佛) 、“道”都属于宗教文化,其繁荣发展都与河南息息相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就在河南洛阳,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已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佛教信仰大众化的净土宗祖庭在开封相国寺; 标志着佛教文化中国化初步完成的“禅宗”,其祖庭在嵩山少林寺;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被奉为鼻祖的老子李聃是河南鹿邑人;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济源的王屋山为道教“十二洞天”之一,是唐代著名道长司马承祯携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地方。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脚下。这些文化财富,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海峡两岸的统一、全球华人的团结紧密相连,源于中原,遍及全国,适合于全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原城市建设中最难能可贵的资源和最突出的优势。
3.精神积淀优势
城市精神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如是说。在历史文化的漫长岁月里,中原大地长期是政治角逐、政权更迭、政体演变的大舞台,难以数计的政治变革和历史运动,既凝聚成中原人民厚重朴实、勤劳勇敢的人文品质,也催生了中原人民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4]红旗渠精神、愚公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不仅彰显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是我们实现中原梦最核心、最持久、最难替代和最难模仿的竞争优势。河南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不能仅停留在曾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文明,我们更应具有实现中原崛起的自信心。
三、中原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路径
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原城市获得了飞速发展,城市高楼林立,景观越来越现代化,空间框架也在不断拉大。但令人忧虑的是,中原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并未有效提炼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核,彰显、保护原本属于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我们拟从微观层面,对目前中原城市建设路径和误区试作分析。
1.认真提炼凸显历史文化意识的城市文化主题
我国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根本原因是城市文化主题的模糊或缺失。城市文化主题,是根据城市自身所处的文化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特质,提炼出可以统领各项城市文化的核心文化要素。城市文化主题的提炼,不是在“亚洲最长的公园”( 洛阳) 、“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 洛阳) 、“世界最高的全钢结构电视发射塔”( 郑州) 、“亚洲第一大公路桥”( 郑州) 等地标性建筑上体现,而是结合自身历史文脉、文化特质提炼出来的具有独特城市禀赋、形态和气质的文化主题。当前,中原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历史文化遗产的档案却不够全面,底数不清,缺乏重视和深入研究。提炼城市文化主题的当务之急是认真细致全面地考察、登记各城市文化资源,建立各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数据档案或资源库,并集结世界或国内城市建筑、历史、文化专家反复研究、集中提炼、科学定位城市的文化主题,找准城市主题的切入点,使之成为认识城市和改造城市的内在尺度,成为特色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方略。再者,中原城市的文化主题虽然相对丰富,但总体不鲜明、不集中、不个性、不大气,未能形成共识。中原城市郑州、洛阳、安阳、开封作为我国著名的“古都”,其历史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厚,但以郑州为例,“绿城”、“天地之中”、“商贸城”、“古都”、“物流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黄河之滨”……诸多标签缺乏主题统领,造成城市品牌模糊,城市形象不清晰,缺乏历史文化层面的观照,城市发展目标不精准,整体战略不明。我们曾撰文指出郑州作为历史上的“商代之都”和当代的“商业之都”的二重含义的“商”文化主题呼之欲出,[5]但郑州城市建设多年来对“商代之都”的历史文化主题漠视,导致对坐落在郑州市东南部的商城遗址关注不够,保护乏力,相反,对现代建筑CBD 中心、会展宾馆、中原福塔等却大加打造和宣传。这些现代建筑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全无特色,缺乏自己立意深远的历史文化特色和韵味,使郑州这座河南最大城市黯然失色。此种对历史文化的忽略之举,与我国口碑良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有差距的,如敦煌作为甘肃省酒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城市规模可谓小矣,但其作为国家乃至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却名不虚传。宏扬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艺术和彰显浓郁的西北地域风情使这座小城魅力无比,古色古香的高速收费站,飞天造型的城市路灯设施……每条道路、每栋建筑、每片绿地、每个片区都仿佛在诉说本地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使敦煌令人驻足流连,不忍离去。
2.城市传统格局和风貌构建要体现对历史文化的突出和传承
城市传统格局和风貌的构建,应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尤其在近年摧枯拉朽般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缺乏历史文化眼光,一味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一些重要的历史遗存,被当作废物抛弃,给城市历史文化风貌造成灭顶之灾。当前,中原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的规划滞后; 二是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投入不够,甚至被挤占,文物古迹周围的历史环境被破坏;三是为满足旅游的需要,存在急功近利、过度开发的行为。如城市规划方面,不能只有使用规划、经济规划,还要有历史文化规划,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古城开封,与首都北京一样,是世界上少有的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文化古都,其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八朝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宋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在开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集结专家先后编制了《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将开封古城的主题定位为“宋都皇城、宋韵水城”,空间格局保护框架概括为“一城、二街、三环、五湖、七区”,所以,古城开封在中原各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再现中提升、发展较快。
3.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换”,提升市民素质和精神气质
城市魅力是城市发展中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展现。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持久生命活力的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物质生活空间营造,更应有关照市民生存状态、精神面貌、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发展方略的引导和塑造。在中原城市历史文化气质培育中,利用自我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进行市民素质、精神气质“创造性转换”,是建设中原文化城市群的厚重历史感的重要内涵。
中原大地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不仅滋生了天人和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卓然智慧,而且孕育出兼容并包、宽容谦逊的处世精神。古老而年轻的中原文化精神,既承受着去除陈腐的发展之痛,又焕发出与时俱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如将古老的愚公移山精神转化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将红旗渠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将焦裕禄精神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此外,大力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尤其要培养市民的道德自律意识、文明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护城市形象意识,以他们高素质的言行塑造中原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形象。
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原经济区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只有充分利用中原区域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实施“历史文化立市”战略,从历史文化高度指导中原城市建设规划,才能校正当前城市建设忽视历史文化的弊端,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张扬城市文化个性,避免千城一面,凸显中原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建设亮点。我们坚信,用历史文化意识提升中原城市建设,必将为中原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灵魂,这将对重塑中原城市形象和品位,加速提升中原城市群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助推中原崛起和中部崛起,提供持久的精神养料和核心动能。
[1]史璞.构建中原经济区 河南需要文化自赎[EB/OL].(2011 -01 -06) [2015 -06 -20].http: //finance.ifeng.com/news/20110106/3161930.shtml.
[2]王继兴.文化眼光[N].大河报,2013 -12 -03.
[3]大禹文化研究中心.中原姓氏寻根概述[EB/OL].(2011-07 -24) [2015 -06 -20]. http: //henan. sina. com.cn/news/z/2011 -07 -24/63 -81391_2.html.
[4]茹向阳.中原人文精神支撑我们逐梦[EB/OL].(2013 -04 -17) [2015 -06 -20]. http: //www. nydt. cn/News/ShowArticle.asp? ArticleID=25852.
[5]葛丽娅.中原经济区文化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