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2015-08-15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河南省景区

张 众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旅游管理系,河南 郑州450044〕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有效解决河南省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研究河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河南省生态旅游发展基础

河南省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瑰丽多彩,资源品位高。全省拥有15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 个县级自然保护区; 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世界文化遗产2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9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 个;甲骨文、河洛文化、《易经》以及少林武术、太极拳等在此源远流长。伴随着旅游开发的快速推进,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受损坏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兼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功能的生态旅游能解决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使河南省旅游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二、河南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在河南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如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财力物力跟不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观念较为落后,相关体制成约束等问题。具体来看,河南省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资源开发较盲目

政府及利益相关部门在进行资源开发时,主观性比较强,存在急于求成和盲目开发现象。在景区进行开发建设之前,没有科学精准的数据作为支撑,在没有做好总体规划和必要的科学论证前提下,部分项目仓促立项,急于对现存资源进行尝试性开发,试图在开发过程中进行问题纠正,殊不知,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例如,在景区开山炸石、砍树毁林,破坏景区原有的生态面貌;景区建筑落成后才发现与周围自然景观不相协调,不但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旅游开发主体重利益、轻保护的行为,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无视环境承载力致使景区游客爆棚的做法,使脆弱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

2.管理体系不科学

首先,河南省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畅,多数旅游风景区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缺乏统一指挥和管理,造成多部门争相管理或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严重阻碍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有些旅游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同时由建设部门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政出多门,致使景区在管理过程中,为一点利益各部门纷争不断,当遇到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又相互推脱,自然环境无疑就成了牺牲品。其次,有些景区缺乏合理调控,一味追求游客量和经济利益,致使景区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再加上某些游客素质低下,对旅游资源造成了严重的人为毁坏。再次,生态旅游的功能性引导不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所开展的旅游活动也以传统的观光休闲为主,生态旅游的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景区的解说主体和解说内容缺乏有针对性地引导,解说目的仍以传输客观知识为主,很少涉及生态环保的理念。

3.景区保护不到位

随着旅游开发不断介入及旅游活动频繁,部分自然景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退化现象。一些景区内水体遭受严重污染,氮磷含量超标、富营养化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旅游业的发展导致自然保护区人造景观过多,出现过度的“城市化”现象; 有些景区遭到外来物种的入侵,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生态多样性。面临当前现状,景区的保护措施非常缺乏。相关调查显示,河南省仅有16%的旅游自然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无一景区对游客数量进行科学监测和控制,致使景区在旅游旺季普遍出现人满为患现象,对旅游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此外,有些景区所处城市总体规划不严谨,如旅游风景区附近建工厂,且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或者以占用绿地、破坏植被为代价来建设交通线路、相关服务设施等,这些都会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破坏。

4.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从旅游资源根源角度看,生态旅游原本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组合,在这个组合内的“人”不仅指游客,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但由于我国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开发,当地居民相关利益长期被忽视。河南生态旅游的开发现状也不例外,经营管理和决策中基本听不到代表当地居民的声音,社区参与程度极低。由于相关利益没有得到保障,我省目前既有的生态旅游区基本没有群众自觉参与和保护。据统计,河南省旅游发展中使当地50%以上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10.7%;使20% -50%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7.3%; 使20%以下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49.3%;完全不受益的占22.7%。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的生态旅游开发任重道远。

三、河南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的构建

1.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化运作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核心力量,其核心思想是运用经济规律,利用资源和收益的有效配置,平衡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各方利益,以达到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现有阶段,可借助政府主导力量,运用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税收减免、收入分配等方式宏观上对良性生态旅游活动进行激励和引导。对有效利用并主动保护生态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或经营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如税收优惠、政府专项资金补助或在银行贷款上给予更大额度优惠;对于“涸泽而渔”或“杀鸡取卵”式盲目开发,对资源保护不力甚至造成生态损害者按市场规律缴纳生态补偿费用用于生态恢复,对造成严重后果者甚至可以收回其经营权和管理权。

2.科学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有效经济方式将生态旅游价值进行核算并纳入政府经济统计体系,对生态旅游的动态发展进行检测、信息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估,使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机制做到数据化、模型化,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数据。组建一个健全的、有效的领导协调决策机制,对生态旅游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进行认真评估、决策,并对其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真正将项目规划落到实处。同时应发挥领导组织协调能力,使政府与旅游相关部门之间权责明确、分工合理、团结协作,建立可靠的工作运营机制; 在内部建立起有效的跟踪考核机制,使考核内容细致化、详尽化。

3.环境预警机制

维护生态安全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建立生态旅游区旅游承载力管理、生态旅游区环境监测、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预警机制。加强旅游景区内环境容量的宏观调控及微观控制体系,建立广泛的环境质量监测系统以及科学严谨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使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以保障旅游景区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通过有效手段监督管理景区内水体、空气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都达到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防患于未然。建立网络状多极区域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于智慧旅游发展的契机,将远程监控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宏观与定点网格监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对生态环境现状给予适时监测,并借助数据库和动态模型等现代信息手段构建生态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为河南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

4.生态补偿机制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降低生态服务性能,损害生态效益。在大力推进旅游强省的同时,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开发受益方要为环境保护与旅游业持续发展做出牺牲的群众考虑,有责任有义务对群众的损失做出适当的补偿。同样,在开发过程中,对大自然做出的破坏也要进行相应的补偿。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生态补偿,即对在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环境破坏进行生态补偿,坚持补偿与开发并重;二是群众补偿,即对为了保护资源环境而牺牲自身利益的群体进行经济补偿,通过利益弥补或利益激励,鼓励群众自发参与到保护机制之中。

5.社区参与机制

社区参与式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新模式,体现了社区管理中“自下而上”的思想。发展生态旅游是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所以它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要以政府和社区群众作支撑才能正常运行。在生态旅游活动中,若能充分考虑社区居民要求并使其从中受益,大多数居民会积极主动地支持生态旅游发展,反之,便会使社区居民产生抵制甚至敌对情绪,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不可预估的消极影响。因此,社区应成立居民管理小组,使其参与到发展生态旅游决策、利益分享等过程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实际上是试图通过社区居民来影响生态旅游的相关决策,使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做决定时既能考虑到当地居民利益,又能兼顾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6.法律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有效保障。用法制化、规范化的思维去指导河南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不仅可以使生态资源保护有法可依,更从法律法规层面使参与生态旅游的相关利益方权益得到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遵守和执行我国已颁布的与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结合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河南省生态旅游标准体系。要坚持专业人员参与生态旅游的执法工作,还可以引入独立的、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监督机构进行常规性或突击性监督检查,并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通道。此外,还可通过建立限制性政策和鼓励性政策使河南省生态旅游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使河南省生态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

7.宣传教育机制

生态旅游模式要想在河南省顺利开展并执行下去,对广大利益主体及相关人员进行生态意识强化及广泛宣传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首先,借助现有宣教手段将生态知识、生态理念传输给游客乃至普通公众,使其对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的社会作用进一步了解,培养公众生态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并借助法律法规来约束公民的不法行为。其次,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在服务旅游活动过程中将此生态理念自然的贯彻到每位旅游者心中,切实让生态环保的教育机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1]杨爱荣.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现状分析[J].焦作大学学报,2007(3) : 4 -6.

[2]曹奇刚,丁晋利.河南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J].研究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2) :44 -47.

[3]郭琰.河南旅游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68 -70.

[4]潘少兵,刘峰.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模式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7 -30.

[5]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4) :401 -413.

[6]何军,刘晓云.安徽省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评价与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 :215 -219.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河南省景区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