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的特征及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2015-08-15曾流
曾 流
(绵阳师范学院 交通与运输管理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1 引言
区域物流作为我国物流业的重要分支,主要活跃于大中型城市的中心地区,为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物流方面的保障。区域物流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采购、运输、存贮、整理出库、流通、配送、信息传递等环节,由于区域物流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因此能够在供应地与接收地之间建立庞大的商品货币联系,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流支撑。
2 区域物流的特征
2.1 组织网络化
物流组织网络化主要是指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调整资源利用结构,克服组织内部分工不明、职能不清、定位不准的弊端,从而明确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向,对物流网络的变化做出敏捷的反应,以此适应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要,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1]。区域物流组织中不仅存在点与点、线与线的组织结构,还创建了点、线、面三者有机结合的物流网络体系,此种网络体系以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为基础,将区域性与全球性有机结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搭建了系统化的物流配送网络,适应了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的需要,极大地拓宽了商品买卖渠道,满足了消费者的各类消费需求。此外,物流配送网络的形成有利于科学分析商品库存,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和支出预算。
2.2 管理方法现代化与经营市场化
电子商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物流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随着产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的拓宽以及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物流管理方法已很难对物流产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区域物流十分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例如,计算机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区域物流业的运行效率,使得物流管理向现代化、网络化方向迈进;全球定位系统的运用改变了以往物流产业风险难以预估的局面,加强了对物流过程的控制与协调;网络信息技术增强了物流信息传递的效率,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沟通费用,使得供应商、物流商、销售商三者准确定位各自职责,加强联系,相互协作。区域物流管理方法的现代化与经营的市场化,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是区域物流获得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功能集成化
传统物流往往只负责商品的运输及配送环节,功能较为单一,随着各类产业的集聚及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传统物流的经营方式已无法满足商品市场纷繁复杂的需求[2]。现代区域物流具有物流功能高度集成化的特点,通过在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信息流三者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多元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区域物流功能集成化的核心是对区域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分配,从而保证物流链的连续性,使得物流链上的各个节点能够发挥各自的效益,以此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区域物流也十分重视物流环节的简化,即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加快物流配送速度,同时减少对配送商品的损坏,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
3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3.1 区域物流中心的“增长极”作用
著名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看待经济发展的角度,即经济进步的发生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先后顺序,通常只有一个或几个区域能够首先把握经济发展的机遇,获得先于其他地区的发展。这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使经济发展加速,由此出现增长极。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是造成增长极出现的主要原因,增长极的出现使得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落后地区将更加贫困,此种状况若持续较长时间,落后地区则出现“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其中,“涓滴效应”主要指发达地区通过产业转移、经济扩散等活动给予落后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对落后地区资源进行开发,刺激落后地区的市场需求,吸引外商投资建厂,由此逐步增加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改善其经济发展现状。“极化效应”则是指发达地区通过高效生产、扩大市场份额、挤占经济区位等进一步压制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其经济状况愈加消沉。在极化效应初期,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差距将会被大幅度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状况十分严重,在极化效应后期,由于发达地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加剧,一些厂商将会转移生产目标,将生产地乃至研发地转到较为落后的地区,集聚带来的效应由此大大下降,落后地区的经济面临复苏的契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弗里德曼提出了“中心—边缘理论”,认为由于政府行政调节、市场完善、人口流动及城市规模的变化等因素,中心和边缘将融为一体,区域经济将会达到平衡的局面。显然,从以上两种理论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区域物流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区域中心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具有完备的物流设施,商流、物流、信息流集聚化程度高,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促使经济增长极的产生,物流的引导作用使得城市周边地区向城市靠拢,产生集聚效应,在“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的影响下,区域经济获得平衡发展。
3.2 区域物流产业的带动作用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认为,城市中心区域的组织或行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其对区域产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此类组织或行业将会逐渐成长为“增长极”。增长极的产生将会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汇聚区域资本、人力、信息等资源,以此促进企业或行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3]。这种由增长极支撑区域企业或行业发展的过程被称为“支配效应”,其中,增长极被看做“推进型产业”。推进型产业强大的集聚效应与整合能力使得区域绝大多数的行业或企业进行资源共享、密切联系,以此形成产业综合体,产业综合体的发展规模远大于区域之外的行业,其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使经济效益迅速扩散到区域各个部分,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规模增长。现代物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较短,其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从时下物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使物流行业本身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物流业的运输环节主要借助于所在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来实现,覆盖了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电信等领域,带动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为设备制造和经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增加了众多就业岗位。第二,现代区域物流与区域农业、工业、商贸业、邮政业等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物流的发展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多向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刺激了新的经济因素在这些产业中的出现,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第三,现代物流业的经济收支活动与银行信贷、海关检验等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保证区域金融的相对稳定,扩大保险业的市场份额,增加政府税收,改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整个区域经济运行的效率。从以上几点中可以看出,区域物流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济贡献率逐年递增,为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及区域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产生的带动效应将会在区域今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
3.3 区域物流网络的扩散效应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市场自身具备的内在动力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动力的分布不均致使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此种观点被称为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理论。在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效率较高,市场需求旺盛,其发展优势将会汇聚更多的市场动力,使得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如此循环往复,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将会愈加繁荣,由此产生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4]。其中,“扩散效应”主要是指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扩散到经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通过向外扩散资金、技术,转移市场份额,挖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刺激经济增长,以此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根据价格定律,资源及生产要素总是朝向经济发达区域转移,因而“回流效应”是指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具有向发达地区靠拢的趋势,该趋势的不断发展将会带来生产要素在发达地区的重新集聚,从而形成回流惯性,即回流效应是无法通过人为因素进行阻止的,由此可见,回流效应的反复出现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失衡,进一步拉大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同时,回流效应也将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例如产业发展过度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产业效益、区域生态平衡打破、生产要素稀缺且质量下降、企业经营环节增加,经营成本上升,此种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出现恶性发展、企业倒闭的现象。缪尔达尔认为回流效应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扩散效应产生的影响,而现代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则有效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方面,现代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使得生产与销售的联系大为加强,提高了商品输送、传递的效率,而中心区域的选址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落后地区有了更多开发的机会;另一方面,现代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使得区域内分工更加明确,企业运行效率大为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失衡,使得市场调节更富成效,生产要素得到合理利用,区域内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现代区域物流的优势弥补了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理论的不足,削弱了“回流效应”,使得“扩散效应”大为增强,构建了合理有效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
3.4 区域物流的成本最小化效应
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劳动分工使得区域产业或行业依托当地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由此形成了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现实反映。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种类不断增加,产品生产附加环节不断减少,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生产单个商品的成本下降,社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社会协作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愈加细致的社会分工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加剧,某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挤占市场份额,引起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而区域物流的发展则有利于稳定交易秩序、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首先,由于服务功能的相似性,区域物流在城市中心地区集聚,区域物流产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了众多行业在此集散,消费者在一定区域内即可享受到全面而完善的商品服务,大大减少了消费者寻求消费点所耗用的时间及精力,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扩大了企业的服务领域。其次,物流企业在某区域的集聚也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应,物流企业间交流联系的增强使得市场信息的获取更加全面而及时,减少了信息采集成本,延长了信息链,从而能够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敏捷的反应,减少重大决策的失误;物流企业间技术、人才的合作使得资源利用效率大为增强,有利于抑制恶性竞争,促进市场良性发展。区域物流的成本最小化效应使得区域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相统一,减少了生产要素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费用,同时,区域物流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以此降低企业运营管理费用,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效益大大增强。
3.5 区域物流对区域贸易的拉动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沃纳波尔斯认为,在区域分化的过程中,市场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效益增加大于任何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效益,因此,他建立了以运输成本为研究核心的区域贸易模型。从该区域模型中可以知道,经济运行方式对于运输成本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而运输成本则与供应地与接收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区域物流、区域贸易、区域经济三者之间休戚相关。适宜的区位选择是开展区域贸易活动的前提,运输条件和生产要素集中程度是区位选择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区域物流发达地区运输条件较好,生产要素较为集中,因此是开展区域贸易活动的首要选择。一方面,区域物流的发展刺激了当地消费需求的增加,带来了贸易成交数量的大幅度上升,同时降低了区域贸易成本。另一方面,区域物流倡导贸易自由化,以加速商品流通、减少流通环节为流通原则,有利于实现区域各个行业的贸易公平。例如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代区域物流业的拉动,长江三角洲位于港口地区,交通便捷,有着优越的信息传递条件,随着物流活动的集中,其地理优势愈发突出。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是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区域物流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效用扩散能力将长江三角洲的廉价劳动力、丰富的矿产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及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统一于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保证了物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得长江三角洲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进一步拉动了其区域贸易的发展。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现代区域物流业以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为支撑,以贸易自由、贸易公平、贸易高效为原则,通过加速生产要素流动、控制运输成本、密切贸易联系刺激区域市场需求,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物流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随着我国物流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区域物流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主力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区域物流中心的“增长极”作用、区域物流产业的带动作用、区域物流网络的扩散效应、区域物流的成本最小化效应以及区域物流对区域贸易的拉动作用,为繁荣区域经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贡献了主要力量,因此,区域要高度重视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挖掘区域物流的发展潜力。
[1]冯婷婷.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测算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2]田慧丽.“中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及协同性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4.
[3]郭啟阳.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瞿鹏飞.重庆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