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资配置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探讨
2015-08-15刘冬梅
刘冬梅
刘冬梅/榆林学院讲师,硕士(陕西榆林719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可以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而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和谐与公平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最直接反映。义务教育均衡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师资配置是否均衡是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失衡现状
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城市与农村的师资配置存在很大差距。从学历和职称来看,城市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一般都比农村教师高,尤其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人才主要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初中教师大部分都只有大专学历,甚至有些偏远山区和贫困农村的教师很多都是代课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整体素质与城市教师相差不止一个等级。
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师资配置差距更是显而易见。据调查,东西部地区两者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相差至少12个百分点,其他职称方面的差距也很明显。另外,这种地区差距不仅体现在东部省份和西部省份之间,还体现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
最后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师资配置也存在着明显差距。重点中小学的一级骨干教师比普通学校所占比例大,而且地方财政也明显倾向于重点学校,这就使得校际师资配置差距愈拉愈大。
(二)失衡原因
造成上述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失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二元经济体制严重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东部地区和城市的教育投入明显比西部地区和农村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较好的东部和城市自然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而且这些学校良好的待遇和生活环境确保了师资力量的稳定。而西部和农村由于教学条件落后,待遇较差,不仅师资数量不足,而且流动性较大。
其次从历史角度来看,要追究到新中国刚成立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建设新中国的基础有赖于教育,而教育最根本的支柱便是教师。为了让更多失学儿童能够迅速接受教育,中央政府采取短期培训与正规师范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教师迅速上岗,以此来弥补教师资源的庞大缺口。这虽然在短期内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需求,但却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先天不足”的根源,使得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良莠不齐,整体质量偏低。
最后从政府角度来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现象,政府的调节力度远远不够,这就导致很多优秀教师纷纷挤入重点学校和待遇较好的东部地区和城市。教师流动是必然且必要的,如何制定合理的流动制度来确保教师流动的均衡性,这实际上是确保师资配置均衡的重要途径。
二、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坚决贯彻落实教师资格制,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
教师资格制度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实施,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证,而教师资格制度就是为了甄选合格的专业教师而设置的制度,通过教师资格制度对从业教师进行严格考核,不仅能确保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而且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同时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教师考核过程中的专业团队参与度,确保教师资格制度的规范化、正规化,从根本上确保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教师待遇差距
在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中,政府肩负着主要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明显差距,这种二元经济体制有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缩小东西部和城乡的经济差距,一元经济格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但是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农村的教育投入比例,尽可能地缩小教师待遇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可以说这是确保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
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采取中央教育财政补贴与地方义务教育投入相结合的制度,确保教育经费在地区、城乡以及校际之间均衡分配。另外,对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学校,尽量在财政上向这些学校倾斜,注重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确保教师在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样可以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动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师资力量的稳定和均衡发展。
(三)实施教师轮岗制度,促进区域内师资合理配置
教师流动是符合当前《教师法》中的相关规定的,这种流动也是必要的,如何利用这种流动性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教育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可以借鉴日本的教师流动制度,根据我国国情和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建立教师轮岗制度,也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让教师定期轮岗,让教师在教育系统内流动,减少教师流动的不合理性。这种轮岗制度可以是不同学校之间的协作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主动性交流。无论哪种形式的流动制度,都必须确保轮岗教师在薪资水平上“同城同薪”,并且对于“向下”流动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补偿,以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申请轮岗。教师轮岗制度可以确保教师资源在区域内的均衡配置,是促进城乡师资交流的重要手段,是打破城乡教育二元格局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质量
教师轮岗制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了缩小城乡、地区之间师资配置的差距,最重要的手段依然是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培训机构应根据农村教师需求和农村教育特点来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运用科学的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果最大化。面对教师的培训,不仅要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让他们掌握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教育技能,而且还要制定规范的培训制度。比如可以引入市场培训机制和网络培训方式,用“投资”的方式鼓励教师自主制定培训需求,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在校大三本科生代替农村教师进行实习任教,而置换出来的教师则进行脱产培训。这样一方面可以储备农村大学生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让农村教师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参加系统化的培训,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构建师资均衡配置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即师资数量、师资质量以及配置结构。根据这个体系,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评估该校的师资配置是否均衡,对于不均衡的情况及时进行合理再分配,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善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为均衡配置提供可靠依据。
师资均衡配置是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的几点策略是对我国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积极探索,但是仅此不足以解决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课题,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该课题的研究中来。期待我国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均衡发展的那一天。
[1]胡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
[2]曹丽媛.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阈下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