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历史报刊文选》的文献特征与价值
2015-08-15方红霞雷晓静
方红霞,雷晓静
(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古籍文献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21)
回族历史报刊是近现代中国回族伊斯兰思想文化发展的时代印记,也是蕴含回族精神财富的文化瑰宝。宁夏民族古籍办与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在宁夏自治区政府支持下,通力合作,在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二十多年抢救搜集的1908-1949年近百种回族报刊文献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整理选编《回族历史报刊文选》(以下简称《报刊文选》)。2012年5月,经济、教育、社团、抗战卷与社会卷的调查、青年部分共5 卷12 册作为首批成果,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他34 册内容,业已完成选文录入工作,进入全面编校阶段。这套丛书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近现代回族报刊文献的回族文化成果,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回族学研究中长期缺乏近现代回族学史料的空白,也因其具有突出的文献特征和明显的社会价值而在学界引起关注。
一、文献特征
回族历史报刊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也是回族历史上第三次文化运动的记录。融全国各地回族历史报刊为一炉的《报刊文选》,文献内容丰富全面、时代感强烈、民族特性鲜明,是了解认识近现代回族社会的窗口和深入研究回族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内容丰富,基础深厚
《报刊文选》丛书分为宗教、经济、历史、文化、教育、文学、社团、社会、抗战、特刊等10 个卷本,约2800 万字,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近现代回族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当时回族人关注的各类问题。对全景式回族历史报刊进行分类梳理后的“文选”,保留了原文献内容丰富的特点,便于后人对近现代回族社会发展中的某个思潮、某个专题、某一事件和人物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如含20 个分册1200 多万字的《宗教卷》,可让读者看到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地的发展壮大。《社会卷》调查部分中对各地回民的调查文章超过200 篇,调查表近百个,调查地区从黑龙江到海南,从新疆到南京,涉猎各省(市),深入到县乡。可以说,阅读《社会卷》调查部分的“各地概况”,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近现代各地回族的分布、来源与发展状况。《社团卷》中对当时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中国回教俱进会、中华回教公会、中国回教青年学会等回族社团的组织过程和活动情况的系统记载,可使人们全方位了解当时回族群体的政治倾向、行为方式。《教育卷》中“新式学校教育”分类下记载了“成达师范学校”“西北公学”“明德中学”以及其他国内各地新式学校的情况。其中有关成达师范学校的20 多篇文章及相关图片,从“亲参成达师范学校开学记”到“祝成达师范学校暨伊斯兰师范学校改归国立”,真实地反映了学校诞生、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学生来源与毕业情况,甚至学校的人情世故等情况均得以反映。它们有代表性地展示了近现代回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社会影响。
《报刊文选》如此丰富全面的内容有它深厚的社会基础。《报刊文选》基础文献作者群的社会领域极为广泛,创办者地域广及祖国大江南北,撰文者遍布欧亚大陆。在创办者、编者中,既有像王静斋阿訇这样的著名宗教人士,也有马步芳这样名噪一时的政要;既有国内的在校师生,如《月华》《成师月刊》等创办者;也有国外热血青年,如《醒回篇》创办者;有著名回族报人,如丁宝臣等;还有各类回族民间团体,如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中国回教俱进会、香港中华回教青年会等。抗战时期,日本人和日伪机构办的《回光》《回教》等也出现。《报刊文选》的撰文者有当时政要如蒋介石、白崇禧等;著名学者如陈垣、金吉堂等;有回族知名人士如傅统先、马骏、马大伦、张兆理、马松亭、沙儒诚等;也有广大国内回族学生及外国留学生,如汪沛、马坚、纳忠等。他们站在不同角度,秉持不同观点,透过多个视角,感知、审视社会发展,传达勾勒当时的回族社会面貌。
(二)时代感强烈
《报刊文选》的基础文献——报纸杂志,以新闻媒体特有的敏感性和时效性,及时报道记录近现代社会的政治风云、社会发展和民生动态等方面情况,反映当时回族各界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通过这些史料可以清晰地把握当时的时代脉搏。对阿拉伯国家民族运动、土耳其帝国的瓦解、中国抗日战争、近现代回族朝觐实况、数度护教运动、民间组织建设等的动态跟踪报道,既具有新闻报刊的时效性特点,又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社团卷》的中册里三百多页的“会议记录”,将中国回教青年学会、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等团体的各类、历次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记录者、会议议程、发言内容、议决结果等一一实存,阅之如临其境,如历其中,真实亲切。《经济卷》中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农民贫穷程度、牛街回民生计、战时上海回教的生计等问题的史料记载,透射出当时回民的艰难生活境遇和通过促进生产、发展实业、平抑物价、实行合作等办法,积极面对困难的情景。《社会卷》青年分册,记载了国难当头回族青年爱国卫教的鲜明立场,面对动荡社会和复杂局势苦闷彷徨、无所适从的状态,以及社会各界积极指导鼓励青年加强修养、坚定信念、担负起兴教救国重任等方面的情形,这些文章无不流溢着鲜明的时代色彩,深深留下了当时的社会烙印。
(三)民族性特征突出
透过《报刊文选》,可以强烈感受到回族深厚的中华民族情结和鲜明的回族伊斯兰特性。
生长于世界民族运动纷争迭起,祖国遭受欺辱时期的众多回族报刊,以报刊为战场,以笔管为武器,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和抗日爱国的斗争之中。面对内忧外患,他们心怀中华民族情结,分析“由国家形势论到倭必崩溃”“土耳其复兴与中国抗战”“中国抗战胜利与回教世界的前途”“抗战以来回教同胞的国民外交”“日本崩溃之可能性”等国际国内形势,站在世界的高度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回教的抗战理论”“抗战两年来的回顾与前瞻”“抗战建国时期对回族同胞宣传纲要”及大量以告同胞书、名言录、纪念文章、信函等形式刊发的文稿,从祖国的各个角落传达出回族保卫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心声。回族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勇士日记”、“回教军民抗战事迹”和“回民抗日史料”等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抗战卷》137 多万字的文献史料,是回族深厚中华民族情结的实证,也是回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唇齿相依,携手共存的历史见证。
《报刊文选》的回族伊斯兰教特征十分鲜明。“阐扬伊斯兰教义”“唤起民族觉醒”,是特刊卷“发刊词”“复刊词”分类中普遍的办刊宗旨。在10 卷46 册内容中,宗教卷稿量达20 册。宗教概说,哲学思想与宗教研究,古兰经研究,圣训圣传,民族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教义、教法、教史,专题探讨,伊斯兰世界,专著连载等分册分类内容,多角度、多方面地反映了近现代回族的宗教信仰、精神追求。其他各分卷的“理论探索”“学术研究”“言论述评”,阐发了回族对宗教、对人类、对本学科领域发展的剖析和展望,凸显回族自觉自省自强、积极上进的民族个性。历史卷的“国内事件”、文化卷的“礼仪风俗”、教育卷的“经堂教育”、抗战卷的“教义实践”等分类内容,以及文学卷中大量颂主赞圣的诗歌散文,都使《报刊文选》溢漫着浓浓的回族伊斯兰文化气息,闪现出独特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光辉。
近现代回族报刊既是当时回族发展的重要文化记录,也是引导回族穆斯林知难而进的旗帜,同时还是培养和造就回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一代回族英杰王静斋、马坚、马金鹏、纳忠、白寿彝、薛文波等,从学生习作到成名之作,都曾在这片沃土上发芽开花。他们是这些报刊的编者和作者,也是这块阵地培养出来的民族精英。
二、文献价值
《报刊文选》的重要文献价值体现在它的使用价值和史料价值上。
(一)使用价值
没有系统完整的史料,后人就无法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回族近现代史料因报刊的存在而得以存留,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由于种种制约,在研究回族发展史时,常常困惑于近现代回族史料无序而无法入手。
《报刊文选》在内容上按照学科对这些多样繁杂的报刊文献予以梳理整合,在形式上用今人熟悉的简体横排方式编排出版,配以相应的“分类目录”与“音序索引目录”,大大方便了查阅和研究,必将有利于人们对回族近现代文化生活和社会形态的认识和研究。相信众多回族史研究者将从这一成果中获取史料寻觅的捷径,广大读者也将通过《报刊文选》,对近现代回族社会和文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二)史料价值
《报刊文选》在整理过程中,特别注重文献出处的标注,要求做到文有所出,出有所依,依必踏实,力求用现代手段再现原始文献史料。其中的政策文件、组织章程、报告信函、会议记录及历史事件的起因、扩大、解决历程等实证文献,对民族政策的制定实施,社会团体的建设运行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现有国内研究成果看,《报刊文选》中的有些卷册内容鲜有研究者涉足。《文学卷》辑录有文艺研究、诗词韵文、散文小说、戏剧歌曲、民间故事、儿童文学等多个分册约300 万字;《社会卷·公益慈善》辑录的求赈与募捐启事、劳军与救国、生活救济、捐助教育、捐助清真寺、捐助刊物等分类内容。这些丰富的史料,以往由于过于零散而使研究者难以入手,以致冷寂近百年。它们的整理出版,必将为编写完整的回族文学史、系统研究回族慈善事业提供原生态史料。
随着地方经济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近些年,许多地方政府或知名回族历史人物的后人,开始整理地方史料,编写出版地方史志、先辈文集、传记。《报刊文选》的出版,可为他们探寻地方发展,追寻先祖足迹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开展专题研究、整理地方史志和个人文集提供可靠依据。
(三)收藏价值
《报刊文选》是一套谋划多年、集体攻坚、来之不易的文献整理成果。近现代回族报刊距离今日的时间并不遥远,但它广阔零散的分布、海量多样的内容,绝非一人一时能完成其搜集、整理、出版。且不说前期抢救搜集基础文献花费了多少心血,也不说整理出版这些文献成果需要多少资金支持,仅首批成果的5 卷12 册750 多万字的后期录入编校出版工作,就费时2年多。成就全套丛书,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可想而知。愈是耕耘艰难,收获愈显珍贵。《报刊文选》填补了回族文献史料中的报刊文献空白,也将因其明显的文献价值而成为图书馆、民族学研究者和热心回族历史文化的读者收藏使用的对象。
附录:
(1)宁夏民族古籍办,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回族历史报刊文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王静斋著名译作《真境花园》连载于1939年至1940年《回教论坛》第2 卷第7 期至第4 卷第8 期。
(3)马坚.《回教教育史》连载于1939年《回民言论》第1卷第10 至11 期。
(4)马金鹏.《残月》载于1932年《成达文荟》第1 集第81页;《古兰译解·第二章第一七七节》载于1932年《月华》第4 卷第4 期;《斋的奥义》载于1939年《月华》第11 卷第28-30 期;《阿拉伯文学》载于1941年《月华》第13 卷第22-27 期。
(5)纳忠.《送别振武先生》载于1933年《月华》第5 卷第20 期第12 页;《征程——从昆明到开罗》载于1934年《广西回教》创刊号第28-52 页。
(6)白寿彝.《小规模的调查》1935年《伊斯兰》第3 期;《宋时伊斯兰教徒所贩卖的香料》连载于1937年《月华》第6-7 期第3-5 页和第8-9 期第4-5 页。
(7)薛文波.《回族救国》1932年《月华》第4 卷第22-24 期第9-11 页;《阿拉伯民族的复兴运动》1938年《月华》第10 卷第19-21 期;《推行教务之先决问题》1940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1 卷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