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2015-08-15管国政
杨 栩,管国政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培养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1],2010年教育部在全国11 所高校启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我国大多数高校也开始重视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其相关的研究也应运而生[2](P2-3)。对国内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寻找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和完善措施对我国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乃至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国外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耶鲁大学学者斯德尔伯格曾运用五特性定义法,将“拔尖人才”归纳为卓越标准、稀缺标准、产出标准、展示标准和社会珍视标准等五大标准。布得勒曾指出,拔尖人才的研究要遵循敏感性、特殊性和标准[3]。周其凤院士曾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突出的创新业绩,被社会承认的学术、技术、企业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精英人才[4]。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做出积极贡献。”[5]
拔尖创新人才既应包括在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的专业人才,也应包括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是能够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6]。他们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品质,还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激情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具有雄厚基础的学术研究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指应用研究领域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三是指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7]。
高校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大学本科阶段既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既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又有初步的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又具有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8]。
一般说来,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素质特征[9]。
培养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因而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坚持新常态的教育理念,包括统筹兼顾的理念、精英育人的理念、创新实践的理念和全面自由的理念。由于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注重本科生的个人内在因素、高校的教育过程和文化环境,也要结合国家的相关人才制度和综合实力,因而在制订和实施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要对个人、高校、社会与制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属于精英人才范畴,他们具有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特征。因而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坚持高层次、多样化、高素质、研究型的精英理念。
研究型高校在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把对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为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充分涌现创造宽松的环境。
全面自由的理念就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禀赋和潜能,为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创新的平台、学术自由的环境和实践教育的基地。
二、国内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1.北京大学(一流大学)——“元培”计划
北京大学始终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于2007年正式成立元培学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并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课的学分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成立了一个跨越现有专业院系的本科生教学组织机构[10]。元培计划实行分类招生、大类培养,并改革和完善了跨学科通选课基础上的公共课排课制度。
2.郑州大学(地方性综合大学)——“1+1+1”计划
郑州大学“1+1+1”人才培养计划由学生处主办,每年通过郑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训学校选拔、培养100 名优秀学生,通过郑州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学校选拔、培养100 名科技创新优秀人才,通过学生处国际教育交流科培养100 名优秀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交流深造学习。通过“1+1+1”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选拔、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3.河海大学(特色性专业大学)——“3+5”计划
在河海大学开创的“3+5”的培养模式中,“3”指前三学期,是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学院只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适当引导;“5”指后五学期,是专业培养阶段,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转移到专业学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并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科学研究方向。学校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优质资源,与之联合培养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
(二)国内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成效
国内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始于改革开放时期“科大少年班”的初步探索,继而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 所重点大学开办“实验班”与“少年班”的摸索。20世纪90年代,本着“发展少而精、高层次基础学科”的目标,“国家文理科基地”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了如火如荼的建设;进入新世纪,以“珠峰计划”为标志,我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一大批以造就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了起来[11]。简单地说,我国的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历了由点到面、由粗到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曲折发展。
应该说,我国高校对于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各高校基本都坚持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将理论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二是培养模式的完善,基于“实验班”和“学科平台2+2”的培养模式,既保证了前期优秀的生源,也为后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平台;三是教学管理体制的转变,国内各高校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动态培养,在管理体制上更加注重有效全面。
(三)国内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1.国内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念认同偏差。一方面,国内高校在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上过多地受政府或某些高层政策性讲话的影响,他们更多地关注对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喜好、个性、知识及能力结构等很少关注,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个性化的创新品质;另一方面,对本科生科研成果的过分强调难免会导致急功近利的弊端,过早地把学生限定在狭窄的研究领域,不利于其视野的开阔。
(2)教学资源不足。一方面,表现在课程体系陈旧单一、自主性差,学生在课程选择中自主性太小,专业课程覆盖面不广,综合性不强;另一方面,从目前各高校培养方案的条例来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从选拔方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来阐述的,而且内容都大同小异。各高校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来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违背了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本质。
(3)体系制度落后。首先体现在国家层面,我国高校出台的关于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计划实施条例多是粗放型的,未对实施准则进行细化,只有大的条条框框。在高校层面,大部分高校对各项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措施都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具体细节如学生科创实践的保障措施等尚无明确条款。而对于各高校在培养模式上流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由于其权责不清、考核不明等弊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2.不足之处的原因分析
(1)高校体制创新仍然存在不足。受传统观念和沿袭下来的旧有模式制约,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体制创新方面仍然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全面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在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和制度、提升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无法充分保证教育体制层面与时俱进。
(2)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进展较为迟缓。一方面,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仍旧以旧有的知识为中心,在紧随时代发展充分吸收传播新知识方面仍然创新不足;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也同样受到传统的固有模式的制约,以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教师不能较好地运用现代信息和传播的技术以充分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12]。
(3)受制于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大部分高校而言,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已是稀缺资源。目前,我国高校在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方面并未取得新进展,没有很好地将教育教学创新与常规教学结合起来;而且在提升教学科研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挥、营造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氛围环境方面,一些教师的能力仍然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照本宣科,不重视科学实践,少数教师还教学生读死书。
(4)高校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不足,相关的科创活动资金的划拨也迟迟不到位,而对大多数高校自身来讲,其对于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也远远不够,资金不足已经制约了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对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因素
高校作为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首先,我国高校在盲目升格和合并风潮驱动下,忽略了高校个性化、优势学科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我国高校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对教学环节的轻视和对科研的过于重视。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但对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二)政策因素
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适宜的政策体系和相应制度的支持。首先,政府制定和出台的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直接为具体的执行组织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对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引导的作用。其次,政策的出台为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资金的投入和支持。由于这些投入本身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依赖私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而政府是其必要的资金来源。
(三)社会因素
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环境把人力和物质输入高校,经过高校系统的培养,这些资源就会以人才等形式输出到社会环境中去,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就业形势、对人才的定义与评价,也对高校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促进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种观念、模式和制度上系统的深远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单纯的行政推动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创设相关条件,形成驱动和保障机制[13]。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甚至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将是推进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效的机制性因素。
(一)政府层面
政府要重视高校本科生人才入口质量标准的控制。相关行政部门要秉持社会、高校、个人相结合的统筹兼顾的理念回归教育本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让高等教育经得起社会的检验,以实现更大的认同和支持。要设立专项基金以激发优秀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创造潜能与创新热情;要扩大高校录取自主权,鼓励高校采取多元化的选拔考核机制,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和评价;还要加大人才的资助与奖励力度,对具有一定特殊专业才能、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本科生实行专项奖励,以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全面发展。
(二)社会层面
社会要加强对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跟踪监督与评估。构筑多元的社会文化,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创设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社会要把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送到生产第一线,改变人才需求,为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实践的平台。
(三)高校层面
高校要做好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要大胆对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进行变革,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既要高度关注学生需求,也要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更要注重学思结合;要集中优势资源,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特殊培养、自主培养;要为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要完善教学制度,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更加系统,坚持办学体制和教学管理的一体化连贯化,为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充分施展才能创设条件。
(四)教师层面
教师要积极投身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在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科创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程体系上,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内容上,重视通识教育,注重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体现新颖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开放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要注重学思结合、学科交叉综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竞争与激励结合。
(五)学生层面
学生要努力进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要注重自身兴趣的培养,全面发展、努力塑造成为专业方面顶梁柱作用的优秀人才;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善于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总之,只有政府、高校、社会、教师、学生通过多渠道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才能实现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五、结论
高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我国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对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影响深远,而且对高校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是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在具体实践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采用适合本校实际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1]冉隆锋.钱学森之问:对高等教育现实状态的拷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扶慧娟.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阎琨.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论争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4).
[4]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公报[EB/OL].(2011-05-12).http://cpc.People.com.cn/GB/219457/219471/219485/220183/221258/14621057.html.
[5]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2).
[6]刘秉权,吕子燕.在研究生中培养拔尖人才探析[J].教育探索,2011(8).
[7]张瑞军,安会勇.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分子物理教学方法改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5).
[8]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
[9]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0]周光明,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5).
[11]孙鑫.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评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1).
[12]翟纯纯.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
[13]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