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白村村落体育调研
2015-08-15陈冠华彭健民
陈冠华,彭健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科学系,湖南 娄底417000)
自2004 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倡导“农村体育年”以来,关于农村体育活动的研究迈上了新高。但受现代体育尤其是城市体育研究的影响,农村体育的研究从形式、内容到方法无不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大体的模板是《我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1-2]。
我国农村因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差异巨大,体育的形态千差万别。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的农村体育因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或准现代化而城市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体育大体上还是固守着节庆、宗教祭祀、民俗及游戏娱乐(而非健身)的自发功能,有着较明显的地域性和散落性,很难进行数量化的统计,描述性的研究反而更为适合。为从微观层面探究村落体育,我们选取了武陵山片区内新化县的一个村落(取名白村)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身便利条件(笔者之一为该村人),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驻村观察、入户调查60 户,并参与该村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探讨该村体育活动现状,以期为农村体育的研究提供一些实例参考。
一 白村的基本情况
新化县白村地处资江河畔,由资江和小溪交汇围绕成半岛状,三面环水,交通不便,距离县城45 公里、乡政府5 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全村共有村民3000 余人,分7 个生产小组(自然村)。由于面积宽广,且多森林、池塘、果岭,人口相对较少,各生产小组分布较散,小组之间没有直接相通的马路,因此非节庆日小组之间交往很少。近年来,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种田和捕鱼为辅。全村有近2 000 人在外打工和求学,留在村里的多为中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白村村民十分敬重传统文化习俗,端午、春节等重大节日,都会有盛大的集体体育活动:端午节会与邻近的村庄举行龙舟比赛,场面十分热闹;春节则会进行舞龙和武术表演,从而使得白村平常时节与节庆时节村里人口数量产生很大的差距。
二 白村村民的体育认知
白村村民的体育认知程度整体偏低,通常是依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直观地认为体育是节庆庆典与民俗的需求(如端午节的龙舟比赛、春节的舞龙等)、集体和个人的娱乐需求(如田间地头劳作之余的嬉戏)、求生的需求(如梅山武术教授),而非健身需求。性别因素对体育认知的影响不大,只是认为不同性别参与的角色不同(参与或观赏),但年龄因素所产生的差异较大,这主要是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引起的。
(一)12 岁以下村民的体育认知与需求
该年龄段的村民均为小学生和学前儿童,多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日常生活中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和劳作。虽如此,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天性爱玩,虽对体育的概念及理解不太清楚,但每天都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活动的伙伴趋向于同性别、同年龄,活动内容趋向于各类传统游戏且性别差异明显:男孩子喜欢追逐、踩堡、野战、游泳等;女孩子喜欢跳橡皮筋、跳格子、扔沙包等。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这一人群的家庭责任感较强,孝敬和体贴长辈,认为应该完成家务和劳作后才能去玩;二是受限于生活,对活动内容的认知大多局限在传统的游戏,缺少对现代儿童体育活动的了解;三是小学生群体对体育的认知也非常的模糊,反映了当地小学体育教育的某些缺陷。
(二)13-19 岁村民的体育认知与需求
这一年龄段人群又分为两个子群:13-16 岁和17-19 岁两个年龄段。入户调查的结果表明:13-16 岁年龄段的16 人全在村外就读初中,17-19 岁年龄段的13 人有4 人在村外就读高中,其余均在外打工。该年龄段人群因为均接受过9 年义务制教育,对体育的认知比较清晰,有比较清楚的体育概念认知和体育项目认知。相比之下,在外打工的9 人比在高中读书的4 人具有更积极的社会体育与现代体育认知,这应该与其生活环境的更开放有关。这一人群因学习或工作的繁重,在学习和工作时间内没有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欲望(规定的体育课除外),一是认为没有时间,二是认为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但在劳累之余有适当放松和娱乐的需求。周末或工休日,有一定的体育娱乐需求,常因场地器材条件而产生不同的体育活动需求——回到村里是爬山、游泳等,在学校或工厂则是打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及散步等。
(三)20-50 岁青壮年村民的体育认识与需求
这一人群年龄跨度较大,大部分在外务工和求学(全村共有14 名大学生),可分为在校大学生、在外务工、在家务农三个群体,其体育认知与需求差异明显。
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最好,能够认识到体育活动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体质的基本手段,认为体育活动与生活幸福指数有关、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关等,应该每天参加体育活动;但在现实中的体育需求则差异显著:身处学校时需求不强烈,节假日回到家时则需求比较旺盛,他们认为这与“眼界”较高和生活方式有关,学校生活丰富多彩,体育可有可无;节假日回到家后,已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体育活动便成为主要的需求选项。
在外务工和在家务农的人群对体育的认知则显得比较模糊,认为体育与己无关,甚至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有玩物丧志之嫌。与此同时,他们不否认有娱乐休闲的需求,但大多不太认同娱乐休闲是体育活动。两个群体在具体的体育活动项目需求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家务农的人群基本无具体项目需求(少数有练武习惯的除外);在外务工的人群则有工余时间散步的需求、根据单位提供的条件所产生的项目需求(如篮球、乒乓球等)、广场体育需求(主要是广场舞,且逐年增强),没有成家的年轻人有有偿休闲体育的需求(且呈增长趋势)。
(四)50 岁以上村民的体育认知与需求
这一人群大部分都长年在村子里生活,对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且年龄越大认识越清晰,因而有着较强烈的体育活动需求。这种需求被认为与身体的直接需要、家庭收入结构的改变与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强度降低、余暇时间增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其实是身体状态下降这一内因和生存压力减小这一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活动项目需求上,无太多要求,但有性别差异:除共有的散步需求外,男性主要是武术——主要有梅山武术、太极拳系列,还有五禽戏(从外地学来的);女性则是广场舞,且希望与城市同步。
在村落群体体育需求上,这一人群是最高的。他们认为端午节龙舟赛、春节(正月)的舞龙和武术表演是村落传统,是凝聚村民人心、彰显村落地位的有效手段,必须举全村之力予以开展与传承,同时亦因年轻人的不重视而感到失落。
三 白村体育现状
因高达60%的村民在外务工求学,其体育活动现状受生活环境与方式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且本文研究对象是白村体育现状,故不包含白村村民在村外的体育活动调查。
(一)日常体育活动
日常在村的村民以老年人、少年儿童和妇女为主。驻村观察表明,多数留守村民或多或少参与了日常体育活动,涵盖各个年龄段,但参与主体是少年儿童和中老年妇女。活动内容依对象不同而不同:少年儿童多以游戏、玩耍为主,男孩主要为踩堡垒、踩高跷、滚铁环、打皇帝、打纸板、游泳、打弹珠、玩弹弓、摔跤、扳手腕,女孩则是跳绳、踢毽子、打沙包、捡石子、跳格子、跳皮筋等,性别特征明显;各个年龄段成年女性的活动内容大体相同,多为散步,其次是广场舞;老年男性以散步、武术(梅山拳、太极拳、五禽戏)为主;值得注意的是青壮年男性除极少数有练武习惯外,其余基本不参加日常体育活动,这应该与其日常劳累有关。组织形式上以个体或自发的小群体为主且不稳定,少年儿童多以居住地为界组成小群体,但活动内容不稳定;中老年人散步多为两三人的小群体,其目的主要是消食、交流,散步距离通常不远且常因不同人群相遇而驻足聊天;比较稳定的是中老年妇女的广场舞,地点主要在学校操场和居住集中地的空坪上,但规模偏小且流动性大,舞种更换滞后。此外,极少数从小习武的村民有练武习惯,练习的内容多为当地的梅山武术。
田间地头体育(扭扁担、角力、“斗鸡”、摔跤等)和“聚会体育”(村民开会间隙时的扳手腕、群体游戏等)等传统村落日常体育在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小农机”的广泛使用、村民住房的进一步分散、家庭收入结构的改变引起的常驻村民减少、劳动时间减少、劳动强度降低、闲暇时间增多、娱乐休闲需求增加给白村日常体育带来了内容和形式上的较大改变,但观念、组织和体育教育的滞后,使白村日常体育仍处于自发、分散和随意的状态,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在经济欠发达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农村这应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节庆体育活动
1.梅山武术
白村地处古梅山地区腹地,练习梅山武术是白村的一项村落传统,习武的内容主要是地方武术梅山拳中的矮桩,传承的方式是师徒制,习武的目的已由古代、近代的生存需要、军事需要变为现代的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彰显家族实力的需要和强身健体的需要。
近代以来,白村村民习武的鼎盛时期是1970-1990 年代,当地的把师(拳师)经常在农闲季节开班授武或外出教拳,每家每户均有少年儿童参加,但女孩较少,一般只有练武世家的女孩参加。学费通常是一担谷子或与之相当的价钱。当地人回忆:当时白村7 个生产队,分为3 股武术势力,其一是当地李氏把师带领1 至4 队的村民习练梅山拳,其二是由刘氏把师(当地村民,河南学武归来)带领第五队村民习练少林拳,其三是由陈氏把师带领6 至7 队村民习练梅山拳。李、刘2 位把师功力都很深厚,以其为代表的两股势力实力相当。陈氏把师是该县另一乡镇人,通过其师父介绍来白村教拳,因为怕与本地前两股武术势力冲突,其教拳不张扬,也不主动惹事,因而实力相对较弱。3 股武术势力每年都进行武术交流,交流内容分为两段,前段比花架子(武术套路),打得多的一方自然名扬全村;后段比招式,就是擂台赛,场地就设在田间,双方除规定部位禁止攻击外不限招式和时间,认输者或被制服者输。武术比赛往往是前两股势力比得热火朝天、不分上下,第3 股重在参与。村落之间的春节舞龙,3 股势力则会合并组成武术队舞龙和护龙,与其他村的武术队切磋功夫,阻止他村舞龙队进村或护卫本村舞龙队进入他村舞龙并收红包。
近20 年,伴随着“民工潮”出现的是白村及周边村落青壮年劳力的批量外出、常驻村民急剧减少,村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活力大幅减弱,习武氛围已不复存在,把师们教拳已不能维持生活,前述3 位把师及其后人和徒弟迫于生计,放弃练武而外出务工。李氏把师的儿子在家务农,听其所述,虽随父亲学得一身梅山武功,时至今日也有练武习惯,但对他本人的作用主要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他的子女虽也习练了梅山武功,但因在外务工和求学,已中断了练习。白村全村性的习武风气已经完全消失,节庆日的武术表演全靠当年习武、如今已成年的一部分村民和当地少数习武世家的子女(家庭传承)维持。
2.端午节赛龙舟
因地处资江河畔,每年端午节赛龙舟是白村一年一度、组织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之一。每到端午节前夕,村委会便要组织一支龙舟队参加县、乡组织的或是邻近几个村相邀的比赛。龙舟队的成员由村委员挑选,虽没正式的挑选程序,但往往是公认的,武术好的是首选。赛前会进行一个月左右的训练,在外务工的有时也会被喊回来参加龙舟比赛,通常这种比赛都会有少许报酬,但参加的村民都不会太在意,赢得比赛是个人和村落的一种荣誉,有时输掉比赛的一方会就地把龙舟烧掉。每年龙舟赛的龙舟在3 至15 艘之间。
2015 年的龙舟赛由白村所在乡组织,共有4个村的队伍参赛。除为庆祝端午节外,还有一个主题:纪念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伟大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弘扬“百舸争流,敢为人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梅山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3]。赛前各队进行了25 天左右的集训,比赛地点选在境内资江河畔的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比赛日,虽只有四支龙舟参赛,但参赛村及邻近村的几千村民围河观看,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旗、飞驰的龙舟、飘荡的粽香、震耳的锣鼓声与呐喊声,无不意味着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农民自己的节日!
3.春节舞龙
春节舞龙(初一至元宵节)历来是新化县各乡镇的传统,通常是以村为单位组织舞龙队(含武术队),在村内表演舞龙和武术、庆祝春节和预祝来年收成,与邻村斗龙比武、彰显村落实力。21 世纪以来,这一传统习俗已逐渐减弱,且随着舞龙和武术把师的老龄化,许多村落已失去这方面的技艺。但近两年,随着旅游的开发、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发达带来的节庆日返乡人群的增加,这一春节传统习俗又有所回归。2015 年春节,白村在时隔10 年后,又重新集全村之力组织舞龙队进行民俗活动。
2015 年白村舞龙队由村支书和刘氏把师负责,村支书主要是代表村里维护秩序(村里不投入),避免村落之间、生产小组之间产生矛盾;武术由刘氏把师负责,其徒弟全程进行武术表演;因为舞龙把师已辞世,因此舞龙队由本文作者之一(所在大学龙狮队成员)组织春节回家的4 位大学生和部分村民组成,所教舞龙套路为大学生舞龙竞技套路的简化版。虽如此,仍获得了很高的观感评价。活动期间,大多数村民都跟随舞龙队伍前行,全程呐喊助威,有时替代舞龙队员参加舞龙或者帮忙拿道具。正月初五,邻村也到白村舞龙,其原因是村里3 年之间有4 位年轻人相继去世,村里长辈认为这是因为村里的花龙放置在仓库几年没动,是对神明的不敬,惹怒神明遭到了惩罚,于是出来舞龙。
在当地,龙是一个图腾,舞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有诸多规矩和禁忌:(1)制龙与保管。要在吉日制作或者购买花龙,平日花龙在家摆放时不能触底,特别是不能躺放;花龙摆放不能超过3 年不动,不然就会给村子和家庭带来不幸。(2)祭祀。进行舞龙活动前要举行祭奠活动,在河边搭建祭台摆上贡品祭祀龙王,整个舞龙活动结束后同样要拜祭龙王,然后才能将龙收回家中。(3)拜帖。舞龙的前一天必须派人进村入户投递拜帖,能否去舞龙以对方是否收了贴为准。收了贴的村庄或村民就必须提前准备好鞭炮和红包以迎接和酬谢舞龙队。(4)舞龙。舞龙队进村的时候要龙尾先行、由下游往上游舞,进单户村民家则龙头先入。进村后,先会在村落中心最大的空坪或田间进行武术表演,对方村落如果有把师就会提出挑战,比试到底哪个村的武艺强、功夫深。舞龙队赢了,则对方长老(现在一般是村支书或村长)和把师就会同意舞龙并热情引路;如果输了,花龙便会被夺走,人员会被赶出村外,受到侮辱且得不到任何报酬。(5)收礼与退场。舞龙时鞭炮不停舞龙不止,鞭炮停止时才能讨要红包并举龙离开。
四 结语
新化白村因人口结构(常驻人口)、收入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其体育现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认知与需求方面:虽然整体仍然偏低,但对现代体育的认识有了一些提升,青年群体则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体育需求上产生了比较明显的休闲体育需求,但意识还不够强烈且无稳定的具体项目需求,常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体育活动方面,日常体育的改变是巨大的,以往的“田间体育”及“聚会体育”已基本不见,休闲体育有所兴起但显现出零散、自发的特点,很少有固定内容和模式。节庆体育曾一度中断,近年因旅游开发和条件改善有了很大恢复。
白村体育是当前经济欠发达山区村落体育的一个缩影,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但体育现状令人担忧,折射出了农村体育服务和体育教育的不足,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学校应在农村体育规划、农村体育服务与教育体系构建、村民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培养等方面予以重视并行动,以促进农村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1]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
[2]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
[3]伍群.龙舟争霸赛决战龙湾湿地,只为缅怀陈天华[EB/OL].[2015-06-18].http://www.xh116.com/tou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