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5-08-15黄泉星
黄泉星
(黎明职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福建 泉州362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新常态”是由美国人罗杰·麦克纳米于2004 年首次提出,喻指当今这个无法预知的却又蕴藏无限可能的风险时代[2]。由于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处于新常态背景之下,表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作创新性探索,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中的培育和践行。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的特点、问题及成因
我们要结合时代大背景,立体多维度地透视“90 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校园文化的变迁,从教育主体、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内容上作具体分析,充分认识有别于以往的新常态、新趋势,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一)从受教主体上看:“90 后”大学生已成主力
2008 年9 月,高校正式迎来“90 后”大学生的时代。由于“90 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个性特征鲜明,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方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1.成长环境优越,接触新事物较多,眼界开阔,思维活跃
“90 后”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发散思维能力较强、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他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层次、知识能力储备较高的信息社会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因而他们互联网技术运用娴熟。网络生活在“90 后”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因此更容易接收新出现的观念和看法,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个性独立,思维活跃,敢于追求和维护自己的权益[3]。
2.心理脆弱、敏感,人格模式尚未成熟稳定,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摩擦甚至造成冲突
“90 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备受呵护,物质生活条件较以往来说有很大的改善,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心扑在学习上,很少独立料理事务,跟社会的接触较少,行为上缺乏自律,人格模式尚未定型,青春期的烦恼无兄弟姐妹诉说。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社会的接触更加紧密,校园内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更加频繁,可能会造成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自我认识、情感心理等方面出现不少问题。
3.追求个性,彰显自我风采,自我感强,易导致自我中心
处于思维的萌动、懵懂期的“90 后”大学生面对环境剧变、家庭因素、教育压力等问题,在缺乏有效指引的情况下,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中有的人会选择不合规则的行为方式对学校教育进行挑战,有的甚至会以课堂顶撞教师破坏教学秩序为荣。还有些人则在学习上、生活中追求不设限制的“自由”,有的选择了激进愤青、铤而走险,有的甚至堕落消沉、飘浮人生[4]。
(二)从教育手段上看:新媒体日益彰显魅力
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个性化和社群化、非线性传播等突出特征,且形式多种多样,发展和更新迅猛,因其诸多优势迅速成为当今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魅力日益彰显,已经成为“90 后”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好的机遇。首先,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便易性,既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也使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网络上各种思想多元混杂,加速了他们的观念更新,促使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状况。其次,网络传播极其迅捷,使信息能够快速扩散,网络的交互性强,能对相关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只要找到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就能很快地针对某一主题开展有效的传播宣导。再次,网络具有匿名、传播快、影响大、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更注重平等性,能有效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与教育者平等交流的期待和要求日益强烈,使得高校辅导员们比以往更容易与他们成为朋友。
新媒体的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首先,在网络世界,学校组织的优势地位无法彰显,学校的发声容易湮没在喧嚣嘈杂的网络话语环境中,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优先话语权的丧失和组织形象的消解。传统“师道尊严”的神圣性、权威性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被解构。其次,网络上的诉求信息纷繁庞杂,加大了学校甄别和处理诉求信息的难度,由此导致学校对学生在网络上的诉求的反应相对滞后,会引起学生不满情绪的蓄积,有可能导致他们在网络上的表达丧失理性精神,进而演变成为集体情绪的宣泄,使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风险加大。再次,网络具有裂变式传播的特点,诉求表达者处于网络传播的核心,这都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个人中心主义的泥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个人利益主张的“仲裁者”、“法官”,这可能导致其只关注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注重个人权利的维护,忽视个人义务的履行,在网络上过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另外,高度符号化的网络语言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上网成瘾、沉迷手机,把网络当成唯一和全部,容易导致忽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三)从教育内容上看:多元文化交锋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不同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汇、交锋日益频繁,使中国成为兼容并包的现代社会。在不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增强,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以西方渗透势力为代表的各种自由化思想,冲击、颠覆着人们的价值观。当然,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多种思维方式的不断撞击,也给人们带来了广泛多样的选择。
当下,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是面临市场经济的淘洗,缴费上学、就业竞争、打工助学等等已将他们推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他们变得理性务实,重物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就业、恋爱、人际关系上,都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主义思想,例如,在职业选择上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90 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培养了创新精神、理性精神、诚实守信、勤俭和正义等优秀品质,他们能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性就业观;自主创新创业的人增多;选择至民营、到基层、到一线就业的人增多。“90 后”大学生追求个人利益,“利己即利社会”,崇尚“把蛋糕做大”,从而孕育了开拓、冒险、竞争、创新的意识。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个人努力换取合法利益,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思想增强[5]。但是,西方文化特别是后现代文化在青年学子中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标榜自由平等,追求个性张扬,致使部分大学生标新立异,过度彰显自我、哗众取宠,甚至因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过激行为(如复旦投毒事件),挑战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更有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和机构,利用大学生的单纯、意气风发而煽风点火、蛊惑人心,致使他们上当受骗。
快速的社会变迁,也给“90 后”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对未来充满迷茫和困惑,有的人因为原生家庭遭遇一些问题,又缺少亲人、学校、朋友等有效的指引和帮助,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强迫症状。在多元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交互的现阶段,迫切需要确立正确的、统一的价值观来统领人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引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因此,对“90 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更加突显。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新常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今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现实境遇,我们应针对新形势、新问题展开研究,大力推进创新,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以人为本,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结合“90 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他们的主体性需求和自我意识的实现作为出发点、落脚点,把握高扬主体性、充分尊重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价值的思考和选择。一方面,要多引导他们自发组织活动,多发动社团、学生会等各类学生组织的力量,放手让学生自我成长;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教育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组织者。大学阶段是年轻人思想最活跃的年代,他们往往在这个时期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围绕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通过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双向互动,良好的师生沟通,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将极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需要走近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中,切忌过于生硬和流于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联系起来,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启迪和感悟,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生活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个体挖掘生命的潜能,唤醒个体生命中蕴藏的巨大情感能量和智慧能量,以不断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人们学习践行的意识形态主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相关的征文和竞赛活动,开展主题手工艺品制作比赛、漫画创作大赛、春联创作大赛、剪纸创作大赛、书法大赛、手抄报制作大赛、宣传栏设计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公益广告创作大赛、主题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比赛、主题辩论赛,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征集到的优秀作品在他们的生活社区中进行展出或通过网络平台展播,以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二)全媒体应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习总书记曾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7]83“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7]83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快捷性和灵活性等优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注重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在做好传统的电视、报刊、电台的宣传之外,还要在网站建设、手机终端等各种新媒体方面,立体多维度用力,构建全媒体应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1.借助网络平台优势,找准发力点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开发与之相关的网络游戏、微电影、动漫等,寓教于乐,使广大“90 后”大学生了解、喜爱并传承传统文化,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 年12 月1 日至2015 年2 月28 日期间,为了宣传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由《红旗文稿》杂志社、《时事报告》杂志社、求是网、时事报告网共同举办的“依法治国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就很好地利用网络传播了法治这一主题。此次活动共有11 050 人次参与,范围覆盖全国31 个省区市及港台地区,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华人留学生也参与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广受好评。2014 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针对广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身边变化,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组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运用典型事例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制作教育教学视频并在网上展播,在引导青年学生践行价值观、追寻中国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打造微文化的繁荣区
微媒体在校园形成稳定体系后,可以以集体之力,共同构筑校园“微文化”。一是大力推进高校的大学生易班平台建设,结合学校特色、特点,推动易班平台的功能升级,深度开发高校的教务、教学、生活服务,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集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手机应用程序客户端,使易班平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离不开的网络社区。二是强化高校官方微信和微博公众号的建设,推动高校各个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和二级学院微信微博矩阵的建立,精准服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提高微媒体的覆盖面。三是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号召大学生依法上网、提高媒介素养,文明上网、传递向善精神,理性上网、传播正向能量,积极、健康、乐观地发送青年好声音,做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者和生力军。
(三)知行合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才能站得稳、看得清。因此,在认知层面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广泛开展“我学习我践行”“青春梦、中国梦”“法治在我身边”“我的下个五年规划”等系列主题学习活动,寓教于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其次,还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传承创新,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时代精神,这既是大学精神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要通过优秀文化作品的艺术熏陶来向大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过推陈出新,它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健康的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素并加以整合、改造和创新。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站得高望得远,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通过理论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在思想上的认知和认同,更需要大力提倡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近生活去践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入攻坚期,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行动起来,去真切地感受30 多年来国家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能激起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通过社会实践,他们有可能会发现我国转型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这样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分析和总结,为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高校要重视社会实践的砥砺作用,努力拓宽实践渠道,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如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活动。应“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9]。推进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近些年,我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活跃,特别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已经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可开展以“和谐和友善”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深入街道和乡村,开展关爱失独老人、残障人士等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活动,通过办培训班和夜校等形式开展教育服务、政策宣讲和支农帮扶,深入农村、走近农民,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政策宣讲、教育关爱、法律援助、文艺汇演和环境保护等活动形式,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任仲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1).
[2]MCNAMEE R.The New Normal:great opportunities in a time of great risk[M].New York:Portfolio Hardcover,2004:1.
[3]苏云升.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高校的学生管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2):26-28.
[4]袁宏禹.西方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53-155.
[5]王彦玲.当代青年职业价值取向变迁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1-23.
[6]邵广侠.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228.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9]石国亮,莫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大学生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