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四疑”手段,达三维目标核心

2015-08-15刘巧珍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二氧化硅溶液探究

刘巧珍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化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贯彻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诸能力呢?这里笔者欲通过教学中的手段:“四疑”:质疑、激疑、置疑、释疑的妙用,结合教学中的探究过程,谈谈能力培养的活化过程。

一、激疑,活化思维的兴趣性、针对性

激疑是教师在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内容、设置的教学提纲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阅读、讨论、实验等。在自学过程中有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问题,课前实验结果与课文结论不同的地方,就会心中有数,以备讨论和解答。这样就使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例如,在《二氧化硅》教学中,教师课前提出一系列问题:(1)生活中哪些物质中含有二氧化硅?(2)二氧化硅有哪些性质?(3)二氧化硅有哪些用途?(4)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与二氧化硅有关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的内容研究,产生实验兴趣等。

二、质疑,讨论、促成达标、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质疑是反问的意思,这里讲的是师生互动相互讨说法之意。学生通过前述“激疑”再自学教材或课前在老师激疑中发现的问题,产生探求的欲望。如探究氯气性质中设置这样的问题:(1)什么方法能检验氯水的成分?由几种物质组成?(2)用什么试剂?(3)检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掌握试剂的用途。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知识过程的产生而产生的,这个过程就是有贮存按照意义记忆、抽象逻辑记忆进行,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严密性等。

三、置疑,训练、对比分析、强化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整体性、灵活性、敏捷性

置疑,顾名思义曰:设置问题、启问有疑,称之为教学精讲过程。例如: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答案:①将待测液各取2 mL 分别加入四支编号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硝酸,观察到有无色气体逸出的为Na2CO3溶液;再向其余的三支试管中都滴入少量的Ba(NO3)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该被检溶液为Na2SO4溶液;②然后另取①中没有现象的待测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入少量的AgNO3溶液,观察到出现白色沉淀,该被检溶液为NaCl 溶液,观察不到现象的被检溶液为NaNO3溶液。再思考:(1)在上面解法中,将试剂中的稀硝酸换为稀盐酸,对四种溶液的鉴别有无影响?(2)将Ba(NO3)2溶液改为BaCl2溶液,对四种溶液的鉴别有无影响?(3)在②中为什么要重新取液?(4)能不能先用AgNO3溶液鉴别NaCl 溶液?通过置疑,启发性很强,造成“心愤愤、口悱悱”状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知识横向、纵向知识统摄整理,再调用选择自己贮存的知识块进行筛选、分解、转换、重组,进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注意收集来自生活中常识题和“STS”题型中的题,以及能够鼓励学生发现规律或捕捉新念头的好题目去充当置疑对象。

四、释疑,查漏补缺、强化目标,培养能力的多向性、求异性

这里的释疑,指课堂中(后)辅导中的解疑、析疑。这个过程通常跟学生课堂训练同步进行。学生练习过后,迫切希望教师讲解、碰了“壁”的,希望释疑解难,指点迷津;一帆风顺的,也希望对正答案,得到“评价”;探索性的问题,更希望验证猜想,明确结论,吸取判断失误的教训。教师这里,切不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有的放矢,重在“点拨”,切实搔到学生“痒处”。在课堂上,学生的练习通过巡视,对错漏之处,意达;疑难之点多进行点拨。如何点拨?通常先导引学生:在理解题意上点拨、在思路探索上点拨、在知识结构、运用上点拨、在方法技巧上点拨、在解题规律上点拨……也就是重点、难点、训练点“三点”上点拨,以及难懂处、模糊处、易错处、思路难通处、实验难做处等“五处”上点拨。

总之,教学中的四疑是课前生疑、课中(后)质疑、解疑、探究过程中、训练中释疑。这四个方面,正好是教师的备课、做课和学生的预习、探究课、练习,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操作始终是在存“疑”和解“疑”中进行的。

猜你喜欢

二氧化硅溶液探究
二氧化硅分子三级中红外光谱研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溶液』知识全解读
分散剂对二氧化硅微粉浆料流变性的影响
解读“溶液”
一步法制备携载治疗剂的树枝状大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姜黄提取物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