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普通中学分层教学
2015-08-15邓伟
邓 伟
(绵阳市丰谷中学)
由于高中规模的扩大,现在到高中学习的学生逐年增多,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普通中学生源质量较差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初中数学底子薄,进入高中后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其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在教学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不同能够层次教学。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为甲(基础组)和乙(提高组),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努力学习共同进步,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缓解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此作如下探讨。
一、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支配课堂的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的向导。针对不同的学生素质,在教学时教学目的也有所不同。若教学目的过高,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因目标过高而失去兴趣,若教学目的过低,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感到对课堂没有学到什么,提不起兴趣,二者均不利于班级整体教学。为此,教师备课时,在吃透教材,紧扣教学大纲,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对甲、乙两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上课。首先,对甲组学生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这也是全体学生共同掌握的知识。对乙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分层提高。例如,在讲高一代数“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先给全班学生复习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等相关的知识。在二次项系数为零的前提下,分别画出二次函数的三种图像,利用函数图象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利用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然后利用例题让学生熟练并巩固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要求乙组学生掌握:如告诉一元二次不能等式的解集求参数问题等,这样既达到了对课本知识的目的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本堂课内容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老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学到了多少,从而设置问题巩固不足的知识点,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本课堂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讲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后,对甲组学生设置基础问题,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空集、全体实数等类型的题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课本知识并加以巩固。对需要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内容,也就是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灵活性的问题让乙组学生回答,如,两集合间关于子集求参数问题等。将基础问题与扩宽问题搭配,让学生回忆并利用前面的知识与本堂所讲知识相结合,使得甲乙两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这样就激励了他们不断奋发的进取心,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
练习作业是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自我检验。所以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教师都要认真选择,精心安排,做到因材施教。针对甲乙两组学生选择不同的练习作业以达到对课堂目标的检测。题量与难度在学生的承受范围内,一般以学生在三十分钟左右完成为宜,让甲组学生吃得消,让乙组学生吃得饱,使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甲组学生需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高分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而对乙组学生需掌握因式中x 的系数为负的情况。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能理解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
四、安排不同层次的课后练习
课后辅导是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班级成绩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受时间、精力以及学生基础层次差异所限,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辅导往往收效甚微。课后辅导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问问题,要善于钻研、思考问题。因此在课后辅导中,我让班上乙组学生帮助甲组学生,老师再辅导乙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当然,在甲组学生的提问中,要做到一步步、慢慢讲解,尽可能地让他们理清楚、弄明白,让学生感到亲切感和温暖感。这样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共同提高。
我个人认为,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当然,分层教学需要在教学中有相当强的责任心,扎实的功底,对学生要有耐心,全面去了解学生,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分层教学,从中提高学习兴趣。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这是我们教师所期望的,也是学生高兴的一件事。当然,高中教学实行分层教学还是一种尝试,仍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共同进步,更有待于我们广大同仁的共同实践和探讨。我相信,高中教学分层教学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学生自身得到较大提高,让家长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