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崇本堂
2017-09-27李龙乾
李龙乾
有人说崇本堂是华安文化的高峰,有人说崇本堂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也有人说崇本堂是一曲动人的乐章……走进崇本堂,让我们心灵展翅飞翔。
最早听说崇本堂是从一位收藏华安玉的朋友那儿。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华安玉痴,有空就到江边或采沙场的石堆中挑选,也常到石农家购买。他收藏着许多华安玉精品,或造型奇特,或肌理分明,或纹理华美,或画韵十足……只要是他特别喜欢的天然华安玉藏品,就会将它拍照上传到网络空间,归入到一个叫“崇本堂典藏”的板块。
能够被选进“崇本堂典藏”的华安玉那当然是他心目中的精品,虽然那时我还不知道崇本堂是什么,但我的内心分明感觉到那绝不是一座平凡的老房子,要不然精美的华安玉怎么能和它安放在一处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华安县志》,无意中看到了有关崇本堂的介绍,发现了它与赵氏皇族的渊源。
据银塘村《赵氏族谱》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封秦王,子孙世居汴京。传到八世孙赵伯述,随高宗南渡迁都临安,居官七十余年。伯述子师浩。师浩生二子:希庠、希商奉朝命入闽居。希庠鉴于宋日削弱,元愈猖獗,欲为存祀宁宗之计,于理宗二年令其子与仿择北溪九龙里之银塘居焉。”看来,希庠、希商等人就是最早进入漳州银塘隐居的宋代皇族后裔。由于当时赵希庠等人感到国势衰微,时局动荡不安,外族兵马长驱直入,随时准备绞杀皇家子弟。为保护赵氏子孙得以繁衍生息,希庠、希商便于1226年率子赵与仿到福建龙溪县二十五都银塘村定居。
他们为什么会相中银塘这个地方呢?我想除了银塘是九龙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之外,更主要的是银塘地处偏僻,后面有崇山峻岭,丛林茂密,前面有九龙江阻隔,可以作为天然屏障。是银塘独特的地理特点,保护了赵氏在国家衰亡之后,得以保存赵氏血脉。在元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地在银塘这片土地上繁衍,等待着某个时机,重放异彩。
七月盛夏,我踏上银塘大地,触摸了崇本堂的脉搏!崇本堂,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守立在九龙江边,向我发出了热情的召唤。
崇本堂的全称是“银塘赵氏崇本堂”,崇本即“崇尚根本”,是一座建于明代,有400多年历史的赵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从1602年动工,历时四载才建成。
崇本堂前有大埕,现保存明清各代赵氏族裔的石旗杆七座,都是赵氏名士出去当官后回乡祭祖而建的,它们形态各异。这些石旗杆,傲然挺立在宗祠前,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崇本堂大门为木质,门上悬挂“赵氏祖庙”额匾。两门板各有浮雕,是火珠麒麟图案,左右对称,雕工精细,古朴典雅。门槛很高,旁有抱鼓石,左右有一副对联,左联为“崇源联泳,远绍祖泽,世世继继承承”,右联为“本固枝繁,播衍宗裔,代代绵绵奕奕。”精细的雕工显示了不凡的工艺,内涵丰富的对联则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跨过高高的门槛,我们走进了崇本堂。只见堂内腹地开阔,正堂进深三间,前厅进深二间;中间为天井,两侧设过水廊房相连。宗祠面阔在二进前檐处最宽,一进前廊略小;天井在中部凸起设“水台”。
据赵令宗介绍,崇本堂平面布局仿“龟”形而建, “两端窄中间宽,中间天井部分比前厅和主堂宽50厘米”。崇本堂的四个角落各一条路与外界相连,是这只神龟的四条腿。
由于崇本堂的龟形设计,主堂前端两侧就没办法开耳门了,这也是有别于许多宗祠的地方。试想开耳门不就是在龟的肚子开口子吗,这是当然要避免的。当然,也有人说,如果开了耳门,后代子孙会有耳疾,为了保护子孙后代,崇本堂当然不能开耳门了。
崇本堂又一神奇的地方是天井之下藏水院。通常祠堂的天井都是平铺而成,但崇本堂的天井却与众不同,在中间搭起一个凸起的方形的浮台,这个平台主要由条石铺砌而成,但居中的一条石板是活动的,只要人们站在这块条石板上面左右晃动,条石便摇动起来,发出 “硿硿硿”的响声。赵亚宝介绍说,这块条石是祖先在建造时故意不用黏土封牢。主要是考虑到由于崇本堂没有耳门,祖先怕后代子孙耳聋,所以留一条能活动并发出声响的石板。方形水台四条边的中间各有一条暗渠通向水台中心,下雨时水台周边的水就会通过暗渠流向石板底下的水井,意为四方进财。如此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在古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正堂中央高挂“崇本堂”大匾,正堂右侧的墙上至今还挂着宋朝十八位皇帝的画像和传略,左侧则挂着开基始祖赵与仿以下的历代名宦学者,文韬武略之才俊。如八传赵志孝,九传赵中应,十二传赵德懋,十三传赵赞理,十五传赵怀玉……
赵氏宗族名人辈出,从宋末到清朝,家族中共有七位进士,十五位举人,祠堂内悬挂着“进士”“文魁”“亚魁”等众多木匾,便是这些骄人业绩的明证。
在崇本堂,最令人自豪的莫过于“父子兄弟进士”了。据《赵氏族谱》记载,赵希庠庆元五年(1200)乙未科中进士,其弟赵希商,嘉泰二年(1203)壬戌科中进士。赵与仿(赵希庠的儿子)登淳佑甲辰(1244)进士。他们父子(希庠、与仿)兄弟(希庠、希商)三进士,以傲人的功绩昭示后人,激励后代子孙。
赵德懋是崇本堂最大的功臣,他是赵氏第十二世孫,崇本堂就是他在告老还乡后建成的。据记载,赵德懋是明隆庆四年(1570)考中进士,分配到广东新兴县当县令。任职期间顶歪风,治贪官,纠正冤假错案,为许多无辜百姓平反;兴学重教,建置书院,勤授课业,培育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各地;还劝民勤种庄稼,亲自植松于梓潼山,松荫葱蔚,绿化环境,抵御风沙,民爱其树,誉为“赵臣甘棠”。 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平易近人,视公事如家事,视百姓如赤子,深受民众爱戴,荣调时,百姓纷纷载道恳求留任,立“去思碑”颂扬他;明万历十四年(1586)十月十二日,赵德懋提升粤府审理,不久任职期满回原籍,得县令赠匾“一门孝友”。在家乡,他好修义举,兴辟龙潭路,并在上面建筑石亭,塑造“龙潭”风景,题刻“九龙戏江处”;建造宗祠,和睦邻里,屡获上司优奖,如今悬挂在宗祠内的木匾——“王门宠锡”,就是赵德懋退休回乡后,漳州府正堂吕纯如所颁发,用以表彰他的功绩。
赵怀玉是崇本堂走出的“赵青天”。他是明天启进士,官授四川监察御史,后升广东肇庆推官。为官清廉,崇尚气节,杜绝请托说情,任职期间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挽救无辜百姓,百姓都称他为“赵青天”。
崇本堂英才辈出,新中国成立后崇本堂走出了一位国家原子能研究专家——赵石柱。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银塘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一生从事核科学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力量,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他获得了国防部颁发了一枚金色勋章。
崇本堂内保存着《赵氏族谱》七部,记录了从宋末到清中期的赵氏宗亲往事。历经四百多年,崇本堂如今已经繁衍将近40世,赵氏宗族人口不断增加。现在赵氏宗族的人口遍布闽南、广东、台湾等地,仅银塘村就有3000多人。
有幸的是,经过搜集、考证,在多方努力下,崇本堂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修复的崇本堂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崇本堂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当地人文。崇本堂赵氏扑朔迷离的传奇经历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他们能审时夺势,厚积薄发,他们前行的历史就是催人上进的奋斗史。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又走访了银塘顶庵、母塔、日新楼、贞节牌坊、古渡口等,发现崇本堂旁边还有许多古迹,虽然历尽沧桑,还可以看到宋、明建筑影子,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
日已西斜,再次回望崇本堂,夕阳照着飞檐翘角,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那光与影奏出了和谐的旋律,仿佛在弹奏着崇本堂最动人的乐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