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计算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反思

2015-08-15

新课程(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组内成员案例

徐 匡

(浙江省东阳市技术学校)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中职课堂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被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所认可。小组合作,通俗地说,就是为了某个目标几个人组成团队一起分工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中职计算机课堂也普遍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堂知识技能提供了有益的补充。然而,不得不看到在许多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大于实质,小组成员间合作互助的职能没有体现,小组成员的分工也没有明确,从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法体现出它应有的效能。

有鉴于此,笔者列举以下三种中职计算机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反思中职计算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一、案例

案例一: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各小组收集相应的素材采用不同的观点对其进行认证或反驳。例如,葛大庆老师的一堂计算机基础课(2 课时),教学知识点是PPT 入门,采用的教学主题是:校园内允许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全班学生分为8 个小组,确定小组观点,然后在网络上自由查找图文素材、案例,并将素材和案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 幻灯片,最后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PPT,解说并论证小组观点。同时,还强调了评比要求:一是素材、案例要有说服力,能证明小组观点;二是PPT 要美观,有技术含量。

课堂开始之后,小组自由组合,围绕小组观点在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最后资料又汇总到一起,由一位学生“操刀”制作PPT。课堂最后阶段,各小组轮流陈述——小组派一名代表演示PPT,一名代表辅以解说;陈述完成后,葛老师适当总结小组观点,同时对PPT 技术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小组成员通过回答完成PPT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翻转课堂,达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目的。

整堂课中,葛老师没有刻意去强调PPT 的操作技巧,而是采用主题探究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PPT,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小组成员为了实现小组竞赛的荣誉而赋予的内在学习驱动力,PPT 技能的学习很自然地融入主题探究的活动中,在做中学,在体验中习得知识与技能。

葛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建组方式是采用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型,这种建组方式可以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一部分个性表现鲜明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分配到各组,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其他学生,其余的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使各组学生相互之间由于存在信赖感而畅所欲言,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

开放式小组合作的特点是各小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选题领域不受限制,对于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发展比较适合;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展示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但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小组参与性低的学生,这类学生容易被小组忽视,不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案例二: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成员围绕某个目标进行分工合作,各完成任务的某一部分,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任务目标。例如,汤光尧老师的一堂Flash 课,主题是街景动画的制作。课堂开始后,汤老师首先展示了街景动画的效果,然后布置课堂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内分工合作,分别完成街景背景的绘制、人物的绘制、车辆的绘制,以及街景前景的绘制,最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街景动画。

汤老师课堂的小组合作建组方式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Flash 学习情况,优质生与学困生相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既有利于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又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半开放式小组合作的特点是各小组任务是统一的,小组内分工则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化安排,最后又要基于每位成员的成果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小组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动起手来,有事可做,利于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机制。但是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必须要注意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和分工任务的明确性,不然容易导致小组内某一个或几个组员单独完成,出现“无合作学习”情况。

案例三:集中式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集中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围绕某个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各自完成该目标,并帮助组内成员完成该目标。例如,笔者的Photoshop 课堂:课堂开始后,往往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出课堂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提供的学案或教程开展探究式学习,完成课堂任务。任务完成后进行集中点评,鼓励学生开展互评,小组发言与小组任务完成情况都在小组竞赛中予以体现。于是,学生在为了达到全员达标,争创优胜小组的驱动力下,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助学习。

这一课堂的小组合作建组方式也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优先挑选PHOTOSHOP 基础较好、性格又偏于外向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再挑选学习条件互补型的学生作为组员。

集中式小组合作的特点是小组各成员目标是统一的,实现目标的过程则是需要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助的方式实现的。这一方式要注意的是,课堂任务难度的设置必须合理:太难,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太易,则不需要通过小组互助便可完成,无法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反思

以上三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都各具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课堂,但总结起来也有一些共通点:

1.设计的策略

教师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传统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对学生1∶40 甚至更多的窘境为教师对小组的1∶8(或者稍多)。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在做中学,带着问题听老师解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评价的机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特征可概括为: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是被证明有效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更多的视角放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为学生年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其积极地学习。

[1]蔡晓云.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实践[J].镇江高专学报,2007(07).

[2]赵建兰.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J].学英语报,2008(11).

[3]吴萍莉.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1(16).

猜你喜欢

组内成员案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