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15-08-15◆朱玲
◆朱 玲
浅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朱 玲
目前,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漠视自身与他人生命的事件频繁发生。针对这一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我国专家学者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并已总结出不少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经验与操作方法。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素养提升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生命意识的渗透。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拥有大量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的课文,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学校课程设置中,语文学科虽然不是承担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在生命教育中语文学科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训练、校内外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越来越强调校企“无缝对接”“零适应期”的人才培养方向,格外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文化课程几乎被边缘化的情况下,能够对学生渗透生命意识的路径越来越少。语文学科以其突出的人文内涵,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讲授的同时,也必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
1.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不仅要着重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基本技能,还应挖掘出语文课程本身所蕴含的生命价值,唤醒学生越来越淡薄的生命意识。因此,语文教育应该通过对学生生命共性和个性的关怀,更加注重体察学生内心所隐藏的真实的生命感受,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2.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丰富
语文教材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在视角、情感、思想等各方面犹如一部能够指导人生的百科全书。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无论是对学生精神领域,还是生命发展的影响都相当深远。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秀作者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高的生命教育价值,对生命意识的渗透起到极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健全。
3.语文学科教育贯穿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
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对于个体生命成长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是语文课程正如特级教师韩军所说的那样,“母语教育实质上就是精神教育”,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它贯穿了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它为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做好了奠基作用,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学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1.关注人文素养,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许多人都认为职校生唯有专业过硬,才能顺利就业,文化基础课普遍不受重视。英语、德育等课程受到考级或者是国家相关规定的控制,受忽视程度相对一般,但语文课程在职业学校早已被边缘化。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缺乏人文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生命价值观模糊,这让人不得不对职校生毕业后的就业谋生之路心生担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这意味着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关注生命并提高生命价值的活动。职业教育不应仅仅是成才教育,更应该关注生命教育。笔者认为,最有效的生命教育就是将其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
2.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挖掘生命教育本质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学科,通过文本教学、创设情境、感悟人生,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生命的潜能。职校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决定了它对实施生命教育有着极佳的学科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职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生命,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秉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关爱他人及社会,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三、生命教育与职校语文教学融合之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生命教育与职校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1.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尊重生命个体差异
要通过教育教学将生命意识渗透给学生,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待自己的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他们,和他们平等对话。带着生命教育理念走进课堂,才会在教学中不断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应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师观”、“教学观”,只有具备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才能真正建构起充满着人文气息、焕发青春生命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2.依托教材文本,渗透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身对生命、人生的认识与体验,广泛挖掘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蕴藏的生命教育资源,逐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的作品不在少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重将蕴含生命意识的文章搜集起来,整理为一个系列,由浅入深的开展教学,使得生命教育的开展更为体系化。
3.对文本细细品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
我们教师看待教材不能仅仅看作是文本性教材,更应把教材当作是体验性教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让学生认识生命、体悟生命,还要引导他们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引领他们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
4.拓展提高,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
若要生命教育达到最佳效果,仅仅让学生明确要珍惜“活着”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重引导他们明白“为何而活”,使他们能够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可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文本进行阅读。拓展提高还可针对学校总体安排,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其中的一些活动项目都可以用来渗透生命教育。
如经典诵读比赛,学生通过诵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悟苏轼的生存智慧与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诵读 《兰亭集·序》对作者提出的“死生亦大矣”产生心灵的震撼。其他还有“放飞青春”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设计比赛等,这些活动除了能够让我们的职校生找到自信,焕发出青少年应有的生命活力,更能让学生在步入社会时,以极佳的状态去迎接各种挑战,使他们的人生更加快乐而充实。
语文教师是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引路人,与学生一起体味作品中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在与作家、作品对话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本质。
(1)与作者对话。高职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目中,读过鲍鹏山的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在学习 《庄子》寓言时,结合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了解道家主张的“生死齐一”的生命观。再如,学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引导学生在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感受苏轼生存的智慧与豁达的人生态度,在遭遇人生的苦难时,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的释放。积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文化意识和生命体味,使他们的生命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2)与生命情境对话。在学习林觉民 《与妻书》之前,笔者让学生观看过电影版本,有了直观的感受,则无须凭借想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文字与画面,再现作者在狱中咬破手指用鲜血给妻子写下绝笔信的情景,学生很容易从主人公心理活动的角度感受此情此景的动人。通过深入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亲情、爱情的责任,唤醒他们珍惜生命、珍惜至情的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与作品人物的经历对话、与人物的生命情感对话、与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心思情感对话,升华学生的生命情感。
(3)与命运抗争对话。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与作者的不幸遭遇对话,了解海伦·凯勒艰难的生命历程,学习作者在人生遭遇不幸时,选择顽强抗争的生命斗志。引导学生与命运抗争对话,从文学作品里学习生命个体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在与人物命运抗争的对话中,学生的生命意志在无形之中得到强化。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笔者认为语文课是所有课程中人文性最强的课程,语文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树立健康的生命价值观。
四、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生命教育
1.在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的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的篇章,无论是作家本身还是课文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如能充分挖掘并找到合适的路径开展教学,一定能够给学生以生命的启迪。例如,职校语文教材中收录了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 《热爱生命》一文,它能够让学生从悲壮的故事中感受到人性的伟大和坚强,从中学会热爱生命,努力使生活更具有价值;再如 《最后一片叶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章,都能让学生感悟有价值的人生追求,引导着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在这些文章中,高职语文教材第四册散文鉴赏单元中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一文,其生命教育价值尤其突出。文中作者用残缺的身体和内心强烈的生命意识教会读者如何活着、如何看待人生苦难。
在教授 《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勇于应对人生逆境,在生与死的边缘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通过生命意识的渗透,教育学生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无论经历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人生崭新的未来,培养他们独立自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尊重生命、反思生命的成功之作,蕴藏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探究,尽可能地从学生生命实际状况出发,将这类文学典范中蕴藏着的生命意识传达给学生,从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生命经验以及情感价值观。
2.在课外阅读中善于发现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
教材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课外阅读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辅助,也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途径。通过丰富的阅读,学生可以借鉴文中作者的生命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充实他们的生命体验。中外文学发展史上蕴含丰富生命教育价值的经典名篇数不胜数,这些素材能够对学生渗透生命意识,并对语文教学承担生命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补充作用。
例如高职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外国名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用心读完之后,会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体现出来的顽强的意志、坚韧的品格和自我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再如同样是“外国名篇”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正直勇敢、真诚纯洁的优秀品质,并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当然,还有许多“国学经典”,这些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经典名作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启迪思维,并且能够触动学生的生命之魂。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文中的人物以及文章的作者进行对话,在生命层面产生共鸣,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3.在写作练习中彰显生命教育的成果
写作练习是彰显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的讲授以及学生课外阅读训练,写作练习更是对生命教育成果的检阅。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写作话题要选取最能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话题,能够让学生将写作与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人生经历联系起来,通过写作生命题材,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考生命问题,在字里行间释放生命情感,唤醒生命意识。
总的来说,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对题材的选择要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说的都是心里话,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绪发泄于笔端,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自觉活动。
语文教学在目标定位上,不能只关注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应该着眼于发现、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着力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生命需要的过程。语文教师肩负着构筑人类灵魂的重任,应自觉地把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料中蕴含着生命价值的文学作品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中,以自己对生命、人生、文学的切身感悟来引导学生,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拓展他们生命的疆界。
[1]李萍.生命教育的本体及其三个维度[M].北京:中华书局, 1991.
[2]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林玲.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知、情、意、行之统一[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4]吴小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1,(26):48-49.
[5]滕爱霞.中学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0,(28):58-59.
[6]裘慧珍.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J].考试周刊, 2010,(10):38-41.
[7]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3,(6):29-32.
(编辑:郝 婵)
朱玲,女,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
G712
A
1671-0568(2015)35-0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