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途径探讨
2015-08-15赵云环罗筱霖
◆赵云环 罗筱霖
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途径探讨
◆赵云环 罗筱霖
导师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的成长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尚未形成准确的理解定位,在培养教育硕士过程中没有与基础教育形成必要的紧密联系,大学导师与中小学导师对教育硕士的共同指导未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如改革不合理的导师遴选办法,加强对教育硕士导师的管理,并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度。
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问题;途径
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由在职教师扩大到了应届本科毕业生,原有的以培养在职教育硕士为主模式积累下的经验和做法难以适应新的需要,亟须探索以内涵发展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改革模式,而导师队伍建设必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为进一步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贵州师范大学在2013年启动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贵州省实验中学、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贵阳市十九中等创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并从全日制教育硕士中选拔新生组成综合改革实验班,实行双导师制,由大学导师与中学导师共同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指导、培养。总结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开展,发现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继续探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的理解定位不准确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时间晚,发展历程短,而在最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原研究生导师自然而然成为专业学位硕导,导致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并未形成准确的理解和定位。
一方面,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导师同时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加之受到职称评聘、科研奖励等因素的影响,导师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轻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观念。甚至有教师认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不必经过重新遴选,可以直接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另一方面,有些导师未能有意识地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在培养目标、指导方式等方面的差别,仍沿用原有的方式指导教育硕士,主要体现为导师注重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而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指导较少。这必然导致对教育硕士的培养出现偏颇,不能很好地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与基础教育领域没有形成紧密联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一定职业 (背景)的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中小学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因此,对教育硕士的培养必然要与基础教育领域紧密相连,着重培养学生将来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学及管理等实践能力,这也必然要求教育硕士导师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领域中来。然而事实上,因部分导师的科研、课题等项目不涉及基础教育领域,故而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够,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缺乏了解。
另外,在时间、精力、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教育硕士导师也不愿主动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去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导师与基础教育领域不能形成紧密联系,在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指导能力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教育硕士的指导,尤其是在培养教育硕士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双导师制的实行未取得应有效果
为探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给教育硕士了解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机会和平台,同时促进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合作,我校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改革中,探索实行双导师制,即由高校各专业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和两所中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组成导师团队,以双导师形式共同指导实验班学生。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大学导师与中学导师很少进行交流沟通,更谈不上合作,这种双导师制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一方面,目前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尚没有形成需彼此合作的点。在与一所中学开展的座谈会上,便有教师提出,在学科知识方面,中学并不需要大学的指导,在科研及发表论文方面,有可能会需要。然而,大学教师的科研、论文发表等,往往是个人独立完成或请研究生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基本上不会与中学教师开展合作。
另一方面,中学教师上课、带班等任务比较繁重,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就如何指导实验班学生与大学教师交流沟通,这也使双导师形式的效果打了折扣。
二、加强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改革导师遴选办法,对专业学位导师单独遴选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位要求等方面均不相同,因而,在导师遴选中必然要对学术学位导师和专业学位导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而言,应考察其本人的道德素质、学术成果以及指导研究生习得学科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能力水平;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除了要满足这一要求,还要有深入行业基层的经验和有利条件,能够为研究生开展行业实践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资源。
就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而言,需要与基础教育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和信息动态,掌握必要的资源,可以安排学生在中小学开展实习实践,具有培养教育硕士未来职业胜任力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由学术型导师兼任专业型导师等做法,分类别制定导师遴选条件,单独遴选教育硕士导师。
在教育硕士导师遴选办法中,应对申请人的学术成果、行业知识、技能水平、专业技术职称、学位学历等做出明确规定,并重点考察其深入行业基层的经历、业绩和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开展教育实习实践的有利条件和具体情况等,以确保导师能够根据教育硕士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培养,确保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良好实现。
2.完善导师管理工作,加强导师与基础教育领域关联
研究生导师管理工作对于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制定专门的导师管理办法,对导师的权利、职责、聘用、考核、交流、培训、激励、问责等方面做出明确说明,并在管理过程中实行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控机制,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
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而言,为促进导师与基础教育领域形成紧密联系,鼓励导师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在导师管理工作中应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
例如,定期为导师组织交流培训活动,使导师了解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等。尤其是要为教育硕士导师到中小学参加实践培训创造机会和条件,并将其参加培训情况与考核相挂钩。鼓励教育硕士导师定期到中小学开展讲座、调研等活动,并对导师带领研究生赴中小学参加实习实践的时间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制定相关的科研奖励措施鼓励教育硕士导师多开展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尤其是鼓励导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共同进行科研活动,等等。
3.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确保双导师制有效落实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教学和管理能力的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对教育硕士的培养必然离不开教育行业实践的重要环节,也离不开行业专家的有效指导。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度,促进双导师制有效落实。
首先,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实习、实践环节,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加强与相关中小学的联系、合作,为各个专业创建教学实践基地,聘请行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成立更多的导师团队,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
其次,成立导师团队后,应注重加强对双方导师指导教育硕士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大学导师和中学导师分别应履行哪些指导职责应做出明确要求,并及时了解、监督其履职情况和指导效果,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保障校外导师指导教育硕士的充足时间。另外,对于学生在中小学的实习实践需达到多长时间、完成哪些环节、取得哪些成果等均应加以明确,以系统化的基本要求保障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证双导师制有效运行。
[1]王明道.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导师队伍的调查分析与建设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30-34.
[2]时花玲.问题与对策: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32-34.
[3]崔立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定位与导师队伍建设——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8-141.
(编辑:郝 婵)
本文系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2013B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赵云环,女,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科员。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罗筱霖,女,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
G642
A
1671-0568(2015)35-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