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是否让公众舆论成为可能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客体网民舆论

唐 玲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一、李普曼与《公众舆论》

1922年,作为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作家的沃尔特·李普曼完成了《公众舆论》,这部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这本《公众舆论》之后被翻译成了几十种文字,开启了舆论学的大门,至今仍保持着权威和经典的地位。李普曼能写出《公众舆论》,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李普曼曾被威尔逊总统看中参与创建战争秘密纲领的撰写,主要服役于情报工作,身处国家政治的顶点。于是,李普曼才会在书中用一种保守的态度认为政府为了战争的胜利,在国内国际大造舆论;媒介和当局巧妙地遮蔽了虚假的、偏见的战争报道;以及抨击了精英阶层对于整个社会局势的控制。

李普曼并未对“公众舆论”定下清晰的定义,只是界定了舆论并指出了舆论的不可靠性。他认为舆论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1]在对舆论全景式观照之后,李普曼不仅没有对舆论产生一种乐观,反而跌入到绝望的深渊。

二、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李普曼将影响公众舆论的三个因素总结为公众舆论的主体、客体和本体。

(1)公众舆论的主体就是指公众,李普曼认为公众由于有刻板印象的存在,舆论只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肯定了有一种类似铅板浇铸的“固定的成见”在形成舆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他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熟悉的方式去理解。”[1]这表明公众并非是理性的个人,他们会受到所处社交圈子内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影响。

(2)公众舆论的客体是指作为舆论对象的事实或事件。“人并非直接生活在现实环境之中,而是生活在媒体与个人的主观共同构建的虚拟环境之中,而人基于虚拟环境作出的行动却直接作用于现实环境”。[1]人们的实际活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大部分的信息来源都是媒体中的新闻,所以人的行为也就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不是真正的现实。

(3)公众舆论的本体就是舆论意见本身,但是李普曼认为人们带着刻板成见对拟态环境进行评价,无异于“盲人骑瞎马”,所以公众给的舆论只能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

由此看来,舆论要成为可能,首先要有能排除刻板印象的理性的公众,之后这些理性的公众能完全了解到一个真实的、真正的事件或事实。这样才能表达出公正的意见。但是这三项都被李普曼否定了,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现代社会,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三、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公众不再单纯地依靠传统媒体得到信息和被控制。网络舆论就是公众在基于网络这个平台上所表达的对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它的主体是所有能够接触到网络的公众,客体依然是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

(1)新媒体时代的网民的刻板成见正在减弱。由于接触渠道的扩大,在社交媒体平台有广泛的交友圈和关注群体,网民们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生活圈。网络消除了文化城池的壁垒和界限,不同的文化之间开始有了交集,一些旧有的成见因为有了新的思想的影响而逐渐减弱甚至消逝。同时公众的表达意愿会更为强烈。“吐槽”、“打酱油”、“飘过”也成了可以发表的评论,每个网民都希望在互联网上突出个人的存在感,几乎可以就任何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让互联网信息变得异常繁杂,各种海量信息鱼龙混杂。对于寻求信息的网民来说,如何筛选出正确的、真实的信息,成了新媒体时代公众应该培养的“技能”之一。

(2)从舆论客体来说,现在的媒体格局也正在改变。传统媒体擅长从上到下的灌输式报道,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媒介逐渐变成为多元媒介模式。如果每位网民都是一个点,那么任何的两点之间都能都连成一条线。线与线不停地连接交织,形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将所有的点包含于其中。“拟态环境”的概念就变得模糊起来,因为网民可以通过自己的搜索和沟通了解到更加准确的环境特点。或许网络不足以向我们展现事实的全部真相,但是它所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任何信息都有可能会“一夜走红”,任何人都可能会被“人肉搜索”,想要逃避或者欺骗公众,在这个时代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当互联网上公众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并且将这些意见汇聚,这些碎片的意见就可能成为有强大力量的巨浪,成为舆论的风向标,为事件的解决推波助澜。也同时成了政府管理国家的“探路灯”。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舆论所需的主体、客体、本体这三个重要因素,使得公众舆论正慢慢趋向一种可能。但是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对于如何理性判断和自我控制、客观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成了公众舆论是否能真正成为可能的重要门槛。除了将希望寄托于社会精英阶层和网络意见领袖外,更需要每一位公众能够去除内心成见,以宽容、冷静、理性和自觉去判断事实的真相,客观理性准确地表达出公正的意见。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公众舆论的质量,实现公众舆论的真正作用。

[1] 沃尔特·李普曼(美).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客体网民舆论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