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对传统报纸产业的冲击
2015-08-15郭奕磊王小倩
郭奕磊 王小倩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071000)
2005年,《京华时报》时任社长吴海民提出了“报纸寒冬论”,这是我国的第一次报业危机。在此之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诞生一直到21世纪初的2002年,只要发行量好的报纸,都是各大广告商的必争之地,报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广告和发行,然而2005年的“报纸寒冬论”,其论不仅是《京华时报》当时的广告下滑,更是建立在全国大部分都市报广告减少的基础上。之后报业又遭受第二次大危机,报纸成本增加然后收入剧减。全球次贷危机后,2013年,全国报纸总零售同比下降10.83%,报纸广告刊登额下降8.1%。原本读报纸的人哪去了?消失的报纸广告哪去了?流失的份额都去了各种新媒体。例如,网站、搜索引擎或者客户端。[1]
近10年来,西方很多国家开始探讨报业的转型,最多的战略就是让报纸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将纸媒报道搬到网站,增加了网上报道视频,他们认为这就是媒介报道的融合。于是,我国很多家报业也开始了报业媒介融合方面的战略转型,报业集团算是得到自救了,但读报纸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样的媒介融合,加速了报业的灭亡。
一、媒介融合的产生和报业集团用媒介融合拯救自身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原始的定义就是将原属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浦尔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趋势。[2]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融合其实就是用先进的东西去融合落后的东西,笔者认为,在这个定义中,印刷自然是最不具有吸引力、最不先进的传播方式,被融合了其价值就更加荡然无存了。
美国是较早进行报纸媒介融合探索的国家,当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上文提到的《纽约时报》,《纽约时报》除了做报纸,还进行了网站媒体探索,其网站风格和报纸风格几乎一模一样,报头采用特制的艺术字体,内容是竖排方式,白底黑字,[3]乍一看就是电子版的报纸。《华盛顿邮报》也如此,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铲锹”式新闻在网站上也能看,为什么读者还要选择去读携带不便,不易翻篇的纸质报纸。[2]所以这种报道的融合实则就是将报纸传统媒体报道来的新闻,换种媒介的载体,刊登于网站上,供广大网民共享,在这个网民多于读报者的时代并不是一种复活报纸活力的好策略,更何况,媒介融合报道有“纸媒的报道不能放在网站做头条”的规定。这条规定有对报纸媒体进行一定保护的倾向。2014年,美国爱荷华州的报纸《得梅因登记报》联手Oculus 公司为用户打造虚拟实景体验,让用户亲身体验到报道的场景,关于这种交互式的体验,笔者认为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的确可以为该报增加用户订阅量;另一方面,订阅该报的用户目的也许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喜欢读报了,削弱了报纸媒介在大众传播中原有的定位。媒介融合的手段的确使得报业集团的利润开始慢慢回升,但是报纸的发行量,受众无增反减,并不能算得上是对报业的拯救。
二、媒介融合对报纸产业带来的冲击
我国一些报业集团从2006年起运用媒介融合的方法,开始对报业转型进行探索。例如,《合肥晚报》联合中国科技大学讯飞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出了“有声报纸”,读者可以登录该晚报的官网进行新闻音频下载,将文字新闻转化为音频新闻供受众收听。进行类似推广研究的还有《沈阳日报》的“视听新闻”,《江西语音报》等等,但这些形式的新闻推广都没有被受众所广泛接受,也只能算作是不成功的探索,报纸依然在提心吊胆地艰难发展。
(一)提倡媒介融合的结果是新媒体融合报纸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提出的这个生物观点在新闻传播方面依然使用,新媒体作为新生的力量方兴未艾,2013年4月,搜狐新闻就已高调宣布用户数已经突破1个亿,我国发行量最多的《人民日报》也没有如此之多的用户数。然而令人感到好笑的是,提倡媒介融合的却往往是传统媒体,试图在新媒体的客户端上增加自己的报道量,但是这种报道刊登增加的阅读数也只是新媒体方面的阅读数增多,只会让更少的受众选择读报纸。当然报纸产业集团也做过斗争,但所签署的拒绝给新闻门户提供新闻材料的《南京宣言》,最后依然不了了之。
自古以来都是这个观点,如果融合在一起了,那么强大的必定最终吞并弱小的,所以传统报业想通过融合来获得自身发展的想法是异想天开,倒不如反思自我,抓住读者的阅读特点来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媒介融合会阻碍报纸优势的发挥,弱化其特点
报纸媒体作为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低廉、储存时间长,可随时翻阅。新媒体虽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但往往会给受众浅尝辄止的误导。一篇文字报道可能会上千字,而新闻门户网站上大多数都是流动新闻。其实不难看出,很多门户网站的报道信息也是来源于报纸媒体的,但很多报纸媒体却为了改革发展,去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所建网站的浏览量也是屈指可数。我们用《沈阳日报》举例,《沈阳日报》把自己的文字新闻转化成音频新闻,供读者收听,本来喜欢读报的人是在享受文字给予他们的安静,改成音频后这种感觉不见了,面对的受众又是谁?是一些不爱读文字的人,那么他也不会花费时间去听新闻的,他们的耳机里估计更多的是流行音乐。还有《十堰晚报》曾经推出的3D 报纸,让报纸的报道图像有3D 的效果,但是报纸的精髓在于文字,图片很多都是黑白的,用报纸的3D 和视频3D 进行比较简直就是自不量力,并且做出来的报纸成本高,一下子报纸的两个独特优势都被抹杀了,真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很多学者的书房中,报纸、期刊、书籍都进行了很好的归类,以便以后进行资料的查阅,他们往往会偏向于文字阅读,新媒体上的信息转瞬即逝,报道不深入,对自己的研究无多大益处,只可作为消遣的阅读品。报业就应该利用自己对这类人群的独特优势,结合自身的优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新媒体,进行“媒介融合”的鼓吹。
三、报业的发展应该面向自身,而不是依靠新媒体
现如今,报纸产业的衰落不仅仅是我国报业所面临的问题,全球的报业都在为此寻求出路。2008年到2009年期间,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美国论坛报业集团申请破产,《西雅图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双双停刊。[4]新媒体的浪潮确实对传统报业产生巨大冲击,媒介融合也对报业复活无建设性作用,这样的环境下报业的发展方向应面向自我,强化自身优势。
便捷一直以来都是报纸阅读的特点。日本每日新闻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年轻读报人越来越少,但瓶装水销售越来越多,于是别具匠心地将NEWS 和WATER BOTTLE 相结合,创造出“NEWS BOTTLE!”既增加了报纸的销售量,也降低了矿泉水的成本,一举两得。这便是通过扩大报纸便捷性特点,创新出新的销售方式的典范。
当然,笔者不提倡报纸的媒介融合说的是报纸的报道内容方面,在宣传手段和营销策略上,笔者认为传统报纸的产业发展还是应该借助新媒体的,通过新媒体将自己独特的优势放大。郑瑜教授曾指出:“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服务,报纸将没有未来。”报纸的服务和宣传是务必依靠新媒体的,南方都市报系“南都全媒体集群”这一策略就是充分运用新媒体支持的后台服务,进而进行跨区域办报,使得南都报纸在国内报刊领域一直处于领军位置。
多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媒介融合一方面为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机遇,报纸的报道内容应坚持自身的特点,报道载体也应以传统报纸为主,但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数字化服务不应忽视,内容、载体的坚持和服务的创新才能为报业的发展建立更好的条件,正如陈国权教授所说“报纸不会消亡,有些会死去,有些会涅槃重生!”
[1] 陈国权.报业转型新战略[M].新华出版社,2014:1-10.
[2] 杜琳琳.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J].中国科技术语,2012(5):54-55.
[3] 洪佳世.美国报业文化的媒介融合报道现象[J].传媒文化研究,2009(6):66-67.
[4] 南长森.媒介融合对当代报业的影响及其转型的微型景观[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