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读 自读 测读 扩读

2015-08-15樊遵贤

语文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板书课文目标

樊遵贤

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在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的今天,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的能力,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目标出发,研究和探索阅读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导读到位,典型示范,教给阅读方法

学生无阅读自觉,甚至“厌读”,这当然与教材本身不无关系,但是为什么同一篇课文,有经验的教师引导,学生就读得兴味盎然呢?很显然,科学的引导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导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程序。可归纳为“四式三步阅读法”,即“粗读、细读、精读、漫读”四种基本阅读方式和“阅读、分析、表达”三个基本阅读程序。粗读,是粗略或快速读完全文,是初识课文,略知内容,只完成简单的阅读目标。细读,是慢速度的,全面细心的阅读,要熟知内容,批写课文,完成多个阅读目标。精读,是对重点内容分析研读,要深入课文,学习精华,完成的是重点阅读目标。漫读,是一种自由阅读,是前“三读”的发展和升华,它是自觉的无压力的阅读,是发散性思维的自觉启动,创造能力的自由发挥,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解决走出课文的问题。

其次,进行阅读方法和程序的典型演示。讲读课中教师导以学法,做阅读示范。把学习目的和任务告诉学生,把完成任务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手中的课本,也不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知道用了哪些符号,标记了哪些句子,为什么要标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做了哪些旁批,为什么这么批写,怎样批写才整洁美观,都要教给学生。除了做基本阅读方法演示,教师还要做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演示。譬如快速阅读,扫视或一目十行是怎样进行的?跳读,怎么个跳法?又如分类阅读、对比阅读等种种阅读法,都应该教会学生。教师授课的过程,就是教学生阅读、分析、表达的过程。教师演示是教给学生方法,学生要掌握好则在于操作运用。

2.导目标

方法掌握了,自我阅读就应该是有成效的。不但能读通读懂,明确主旨、体验情感、感受文字魅力,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要学会写,这就是阅读目标。大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教学计划和评价的第一步是清楚无误、毫不含糊地表述教学目标。”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合理,直接影响教学实践能否富有成效的进行。阅读一篇课文,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甚至明确自己要什么,那么他们劲往一处使,定然能获得好的阅读效果。

目标的确定,关键是否科学。教师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情,有步骤、推进式地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为说明文,那么第一步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比较,从第一感觉上就能够区分开来;第二步就是依托课文,讲解说明文的几个要素,即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特别要让学生熟记种种说明方法的名称,如同医生记住疾病的名称,记住药物名一样,记不住病名、药名,不知道有哪些疾病,不能区分疾病和药物药性,怎么看病开药?第三步就可以辅导学生阅读自学了,让他们自己在课文上批写出一段或全文的说明顺序,批写出各段不同的说明方法。接下来也就是第四步,进行延伸练习,学习写说明文了。

科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实施,则应具备:(1)系统性,使各节课、各单元、各学年及整个学段,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互相联系的链式结构。(2)可测性,即每个小目标都是可测的,从中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是否有了预期的变化与提高。小目标构成大目标,大目标的达成,也就是有效教学的达成。(3)全体性,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二、自读到位,落实目标,训练阅读技能

1.完善自读程序,鼓励自读实践

从方式和程序上可以分为“预读、仿读、引读、研读”四个层次依次推进。

预读,是一种粗浅的阅读,是熟悉课文。预读是教师授课的基础,坚持“学生预读为先,教师授课在后”的原则,对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起重要作用。

仿读,是模仿教师“典型示范”的阅读。要求有步骤较全面地把握课文,解决注音释词、理清情节结构、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学习表达方式等阅读常规问题。

引读,是在教师设计的阅读提纲引导下直奔目标的重点阅读。引读与导读不同,导读是方法传授,引读是目标导向,操作主体前者为教师,后者是学生。

研读,是学生彰显阅读能力的自主性、研究性的阅读。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能独立地把握阅读重点,感受和欣赏语言,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求和解答疑难。虽然前无教师指导,但后有教师检查。

2.设计自读提纲,注重自读引导

自读不是放任自流,也是有目标的。有“内容目标”与“方法目标”之分,解决的是“阅读对象”与“阅读技能”的问题。二者都有常规目标与重点目标之分。“内容目标”中的常规与重点指的是“一般阅读”与“目标阅读”。“方法目标”中的常规与重点指的是阅读技能的演练与训练程序的推进。阅读提纲的设计与布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自觉完成常规阅读目标的基础上,直奔重点阅读目标。阅读提纲既要确立目标,又要规定方法和程序,以便让学生自读的结果与教师授课的目标、要求、程序相吻合。阅读题的设计要精当,不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要难易适度,便于操作,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3.落实自读目标,严格自读检查

目标确定了,明示了,那么就得认真落实。

首先是教师检查为主。查“常规阅读目标”的实现,不允许打开课本不见墨迹的现象存在,突出“养成教育”,培养自读习惯。查“重点阅读目标”的实现,包括知识掌握和学法运用,突出技能训练。检查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或重点抽查;可以是学生质疑、相互问答或教师解答;也可以让多个学生同时上台板书,让学生获得展示成果的满足感、荣誉感。然后,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对比评析,使全体学生享受参与阅读活动的快乐,并且获得对阅读对象的准确把握以及阅读能力的新的提高。

其次是学生检查为辅。小组长或查“常规目标”,或查“重点目标”,要求每小组选送最有特色的阅读笔记或板书设计图交给教师评阅并张贴展示。自读检查,要坚持评分登记,使每个学生都不能马虎了事。

三、测读到位,给予表现,检验阅读效果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定位上突破。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显现阅读能力的情况,应该与教师设定的阅读教学目标有较大的一致性。

其次,要从自我检测的习惯上突破。新课讲授前是否都有了阅读批写习惯,对课后思考题是否有思考和练习的习惯,自我阅读是否有存疑和发现,有没有质疑和发问的欲望,课堂上教师讲读时是否有了与自己的阅读相比较的习惯,课外的阅读是否多了,对自己喜欢的诗文是不是有了诵读和摘抄的爱好,是否养成了查找和整理资料的习惯,等等,这些都可以是自我检测的内容。

第三,要从发散性思维上突破。学生学一篇课文能与同类课文、同题文章或相同作者文章相比较,有联系与比较的意识。譬如读到《雨巷》能否想到《荷塘月色》,读到《荷塘月色》又能否想到《春》,读到《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能否想到《拿来主义》中的“老宅子”;说到象征,能否想到《海燕》《白杨礼赞》,谈到优美、崇高,能否分别用一句诗来证明等等;阅读后能有自己的真感受真体验,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有求异思维、反向思维;也可以反其意而为之说,为之文。

学生都有表达和表现的心理欲望。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则在他们的表达与表现中测读,从测读中看表达与表现。不管学生进步快慢,教师都予以肯定。要鼓励学生阅读自学的热情,提高阅读自学的兴趣,从学生的阅读表达中获得信息反馈,了解知识迁移运用达到的层次,以便调整训练计划。

从测读的方法运用上,可以有:

1.口头表达

一是阅读活动中,让学生或朗读课文,或复述课文,或提出问题,或质疑问难,或回答提问,或讨论发言,或对抗辩论,等等。二是兴趣活动中,以小组或全班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介绍、角色扮演,召开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讨论评讲会等。

2.笔头表达

一是做好课堂笔记,要求会听,能明辨轻重,抓住要点。会记,能分门别类,记得又快又好。二是阅读练习,可以是批写一篇课文,写一则读书笔记,出几道阅读试题,列几个疑难提问,设一个奇思异想,做一份阅读试卷等。

3.板书表达

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目标,并且进行板书设计。上课时,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各自的思路,表现各自的概括力和创造性,给全班同学以启发。或者教师巡查,发现有一节板书好的,就让这名学生上台板书一节,教师给学生指定相应的板书位置,以便与第二第三个上台板书的内容融为一体。最后,黑板上出现的就可能是一幅完整的较理想的板书图了。这时你会看到,上台的学生,欣喜于“作品”的发表,未上台的学生,或惊异于别人的构思,或跃跃欲试,认为自己的设计更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热情和表达欲望是那么高。

教师常常会看到,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的阅读成果是多么富有个性,多么令人惊喜,那些精彩的展示往往令人激动不已。时常会发现超出预想的结果,甚至会发现某些概括,某些小结,某些表述,某些板书设计都超过了教师,真让人高兴得要嫉妒,不得不马上做下记录或及时修正自己的教案。

四、扩读到位,交流经验,发展阅读能力

学生掌握了初步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技能,不等于就形成了阅读能力。仅仅靠阅读几本教科书,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因此,一定要抓“扩读”,让学生从扩读中去获得阅读量。唯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没有“扩读”的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

所谓“扩读”,就是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中获得的阅读知识、方法与技能及其迁移运用的实践活动,伸延到课外的大课堂中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将知识迁移的实践变为知识迁移的实现,使阅读知识内化为阅读能力。

1.鼓励学生订阅书报杂志

要求全班学生每人订一份有益于学习与扩大知识面的书报杂志,为他们精心选择刊物并做好计划安排,避免一刊多人订阅的现象。一个班50个学生,至少有30 种书报杂志可供交换阅读。这样,就为扩读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摘抄精彩文句文段的习惯和剪贴收集资料的习惯。

2.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书籍或资料,如教学诗歌内容时,给学生印发阅读资料,帮学生购买《唐宋诗词一百首》,开展背诵评比和朗诵大赛。高年级教材小说较多,则到图书室为学生集体借阅小说,发给学生人手一本,要求学生交换阅读,读完一部小说写一则读书笔记。另外,给学生开列读书目录,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阅览室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向学校图书室或市图书馆借阅图书。在不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发展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交流阅读经验

一是课堂交流,或以小组形式边阅读边交流,或答问、质疑交流,或上台板书交流。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主题或语言的第一感受;可以是情节列举或段意概括;也可以是突出方法的列举,如比喻1、2、3,写景1、2、3,对话1、2、3,等等。要注重全体性,可以将黑板划分为6 等份或再横隔为12 等份,这样一次就可以上6个学生,若用时短则第二轮再上6个。那么这堂课一次就有6个或12个学生有了展示和比较的机会,同时也就有了6个或12个可圈可点的阅读成果。

教师的教案本上总是夹着学生记分册的,学生课堂任何一次展示,无论其对与错,只要肯展示,敢于展示,乐于交流就给登记加分,予以鼓励并计入期末总分。教师坚持这样引导,把形成性评价即平时的学习过程作为学习成绩的重要考核内容,教师就会经常看到学生争抢上台的场面,课堂永远是热闹开心快乐的。

二是墙报发表,除了小组或全班形式的口头和笔头表达的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墙报发表,展贴读书心得、作品情节提纲或人物关系图,展贴有特色、有创造性的课文板书图,展览阅读笔记和剪报资料,推介名篇佳作或学生的习作等。

三是网络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交流平台,如校园网络、班级网页、班级QQ群来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自由交流。鼓励学生上传学习笔记、心得、习作、板书设计、人物分析或网上查找的文字或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以及为课文制作的动画小作品,等等。教师也和学生互动,上传相关资料,点评相关内容,推介相关作品,设立阅读奖,鼓励阅读和交流。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表达表现的欲望,又起到了学习和比较的作用。学生的阅读热情又一次被激起,自我提高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学校曾组织对笔者的阅读实验课题进行考查评估,让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各班派选手参加“阅读自学能力竞赛”。同样的试题和时间,竞赛结果,未参加训练的初中部选手全部落选,参与训练的初三选手则越过高中部选手取得了前三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这说明训练效果是显著的。在高中阶段简化程序训练,三年后,这些学生在高考中显示的语文素养尤为突出。

“四读到位”模式,是全面系统训练阅读技能,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模式。“四读”是指实验和操作的模式,“到位”强调的是训练操作的力度,要求的是步步到位。一个阶段一个训练序列,达到一个培养目标。做到既有横的展开,又有纵的推进。二十多年的研究、实验与完善,证明这些进行了系统训练的学生,较之未参加系统训练的学生,不但认读、理解、分析、综合等阅读能力明显要强,而且在创新能力,写作表达等能力方面也明显更强。

猜你喜欢

板书课文目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背课文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