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备考的内生性再平衡策略
2015-08-15楼水儿
楼水儿
日前,笔者观摩了一线高三教师的备考复习课。观摩中发现高三语文教师备考策略存在着一种工具性异化现象,即以技巧、方法作为工具来操作人文性的内生性问题。这种受考试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影响下的备考复习策略,不仅直接导致备考效率低下,而且将导致学生只低头追逐工具性的知识,没有抬头看天的人文性情怀。
为此,笔者认为高中备考不能让课程的“心灵天秤”人为发生倾斜,更不能将备考的“梯子架错了墙”。解决的有效对策是用“内生性再平衡”策略阻击工具性的人为异化,将语文课程人文性中的个体性、主体性、生活性、习惯性有机圆融在工具性之中,不断壮实学生生命成长的根基,还语文课程和备考复习的本真意义。
一、语文备考策略失衡的外显性特征
1.重“主导”轻“主体”
刘铁芳在《走在教育的边缘》中说过:“生命化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尊重、满足、善待和成全,挽回的将是每一个学生美丽人生的开启。”高中教师应当明白,自己是帮助学生驶向成功彼岸的那个人。衡量高中语文备考复习成效,不仅要看教师这个“主导”是否具备了教书育人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要看学生这个“主体”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教师传授的“十八般武艺”。
从这次高中语文教师的展示课上,笔者发现许多高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即教师在课堂复习中呈现出重在发挥教师“主导”角色,轻视学生这一“主体”作用。一头热一头冷。或许,是教师误解了海穆·基诺特在《美式课堂》中所说的“我得到一个恐怖的结论,发觉我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的真实含义。教师这种重“主导”,没有眷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这一“主体”情况,只能说是一种“单相思不恋爱”。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那种认为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了《考试大纲》或课程要求就算完成了任务的教学理念,或这种“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的看似崇高实则消极的教学风格是十分要不得的。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着教师备考复习不可能实行单向一刀切,必须建立一个“U”型通道。那种不顾学生需求,只顾教师“主导”的备考对策,难以创造语文备考的师生感动。
只顾教师这个“主导”,不顾学生“主体”,往往会导致学生这个“主体”看见山头走得苦的窘境,事实上也使“主体”超越了最近发展区,进而造成学习低效的不利局面。只有“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归位了,语文备考复习从荒唐到崇高就只有一步,从崇高到荒唐就变成了没有路可走。
2.重“温故”轻“知新”
在观摩课中,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备考复习的授课方式还是“老牛拖破车”:一种是“先讲评昨天的作业、然后知识整理、接着举例说明、再布置配套作业”;另一种是“根据考点知识,选辑大量习题在课堂内外对应强化练习”。这种“讲、练、评、练”的授课方式,重心聚焦在“温故”上,目的是让知识“不再雾里看花”,让知识实现“亡羊补牢”。在这里,教师将复习的目标仅仅停留在“温故”知识这个层面,且旨在通过机械重复的练习让学生实现“以万应一”,而这恰恰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因为,要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要知道巨人的肩膀在哪里?
语文备考习惯性的机械重复并不能推动学生学业的进步,只有明白问题之所在,并针对性提供问题的解决之策,才是学生学业进步的不二选择。高尔基曾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备考不清楚学生是知识缺失还是技能缺陷,或是受内外部背景因素影响下的不愿学不会学,只是一味机械枯燥地重复“温故”,那么不仅会浪费时间,更为严重的是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备考复习只有在不炒冷饭的“温故”基础上重视“知新”需求的转型升级,才能激活学生的内生性学习需求动机,才能较好实现建构与生成语文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重“缄默”轻“活化”
高中语文教师备考策略有一种异化倾向叫只教“有字的书”不教“无字的书”,梦想以纯技巧、方法来解决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内生性问题。在这次培训展示课上,有四位高三一线名师大谈作文技巧的实训,有五位大讲知识读写听的巩固性记忆,就是不讲知识的真正含义、课程的本真意义、高考分数背后的故事。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要否定技巧与巩固性记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是觉得作为一线的名师,应该在展示课上体现并贯穿——“让美丽的‘花朵’在生命的季节里绽放出怒放的生命,让勤劳的‘骆驼’在茫茫沙海里扬起最优美的驼铃声,让可爱的‘宝贝’在思维成长的园地里插上灵性的翅膀”——这样一种“不仅要培养要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还要培养他们抬头看天的情怀”的生涯学习理念。教师应当明白“知识有明确的知识,知识也有缄默的知识;有静止的知识,也有不断编码活化的知识。那些知识并不是在教师既定的传授过程中就能够学会的,它需要做事,它需要回到生活,它需要丰富的感受,才能去把握那些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备考策略,如果关起门来谈技巧讲方法,那么“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生命与生活过程的情感体验与鲜活写照是难以照进学生的作文之中的。只能说,技巧的学习和娴熟运用,只是一种掌握“缄默”的外在知识罢了,难以形成学生内在的不断编码活化的知识、更不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4.重“碎片”轻“系统”
高中语文教师备考策略异化还体现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不自觉撕裂与无法形成系统纲举目张的统摄。从前,课堂教学处处存在着学而不乐,严肃过头,机械学习的情况;当下,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又处处存在着乐而不学,自由过火,不建构学习习惯的养成载体,不以系统解决问题,习惯于碎片化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
在这次培训的23堂展示课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名师”还是“新手上路”,备考的对策倘停留在“听与看(接受、识得)的知识层面”和“练与用(模仿、习得)的技能层面”,没有在“思与觉(内化、悟得)的价值层面”上下足功夫,更没有一根思想道德教育的纲绳将学生生命成长所需的知、信、行三者或三维目标有机圆融起来。作为高三语文教师,备考中要有朱小曼教授所说的“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视域。
因此,高三备考不仅要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还要强调德性成长系统的统摄,与此同时,还应该十分关注影响学生成长成功的家庭教育系统、动力系统和认知系统这三大黄金定律的作用。
二、语文备考内生性再平衡策略
1.主体性再平衡,提高学生内生性学习合作效能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高三语文教师备考的“主体性”再平衡,应构筑起合作学习的立体“等腰三角形”模型,自觉将教师“主导”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学生“主体”自我调控管理能力以及第三方“高考考纲、课程文本”要求的三个基点连接起来。这样的“立体铁三角”,可以有顶端有特长;可以有多个光芒的切面。不仅如此,学生的“主体性”一旦撬动成功,那么,学生的角色也会自觉朝考生角色转变,这必将有助于学生自我备考管理的突破,成为高效备考的省力杠杆。
学生实现“从奴隶到将军”主体性回归,其内生性的作用有:一是会对语文的六个考试能力层级的认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二是会把语文复习中的“计划制订、问题清单、学时效率”排上议事日程;三是会对备考的通识性策略做好“一准、二精、三薄”的文章;四是会对备考的心路历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适。语文备考实践经验表明,学生“主体性”的再平衡,有利于解决“作文训练效率低,突破高分困难;基础知识题做得多,自己仍感到没有把握;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观题,很难讲清答案是怎么拟出来的等问题,心若知道了灵犀的方向,那么学生学习的质效一定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成倍增长。
2.个体性再平衡,提升学生内生性学习需求等级
语文教师在备考策略上,倘若还是基于传统的“温故”而不“知新”,没有提出新的学习需求,那么,不同层次的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就会慢慢在“炒冷饭”中降低,势必会造成学生个体性分化加速。吃得“刚刚好”的学生会觉得没有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倦怠”,“吃不饱”的学生会在“陪读”中意志消沉、激情淡化,“吃不了”的学生会感到“复习是炒冷饭”,复习的低效在情理之中并非意料之外。视界决定世界,格局决定结局。学生的命运应当由学生自己主宰。
“温故”基础上的备考“个体性”再平衡,需要“知新”需求升级,具体的做法:一是让学生自我编织语文知识体系。教师备考的设计理念和实践,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学会从语文整体内容角度看待知识联系,自我整理和列表知识单元间的相互关系,用最少的语言总结全书或单元的内容。二是让学生读懂高考命题背后的故事。在命题的原则、思路与方法上,教师不再是专利的拥有者;在演题“知识网络化、题型化,题型情景化、生活化”的生成上,让学生明析考点知识与高考题型之间“森林”与“树木”的关系以及解决的路径,学生可以成为命题的“小专家”。这种需求的转型升级,能够让学生在宏观与微观上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在,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文备考复习中,从混沌走向清晰,从零散走向集聚,从单元走向综合,较好达成学生自我知识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
3.生活性再平衡,增进学生内生性学习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考旅途上的基本视域里,必须帮助学生打开两扇门——“心灵之门”、“智慧之门”;必须忠告学生在成长路上不能放弃两条路——“成长的路”、“选择的路”。让学生知道“我是谁”与“世界是什么”。一个学生遇到这样一位能够帮助他寻找与这个周遭世界的“门与路”,以及做好“门与路”的对接与转换的好老师是他人生的幸运。
语文备考生活性的再平衡与回归,一个重要的路径选择是“两耳要闻要做窗外事”。因为,众所周知,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努力让学生去体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课堂高于课堂”的实践,实现知识的情感拓展、迁移、联接与转换,还备考于学生的生命与生活过程之中,让学生决定自己未来生涯发展的方向,这才是教育的本真意义。为师之道,不是将自己的知识、智慧输入贡献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贵在心手相传,贵在与学生一路同行。
语文备考复习生活性的再平衡,必须让学生既读有字的书,也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要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以及选修校本活动课程等,努力让学生在回归生活中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识别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备考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既要有知识的成长更要有精神的发育。学生内生性情绪的稳定、内心的强大以及自信心的增强,惟有在生活性的情感体验中才能动态生成。
4.习惯性再平衡,培育学生内生性高效思维模式
学会反思意味着学生备考复习又将步入一个重要的起点。高中语文备考的习惯性在元系统的再平衡,是保持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恒常性的重要支架。建立“目标、自习、听讲、作业、复习、考试”等环节组成的学生学习质量自我管理元系统工程,可以用格式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载体校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学习低效,可以让学生清醒地觉察到每天每周每月所获取的知识量和相应技能与自己付出努力的关联性。这种以其高度巩固的成自动化的系列程序或模式的良好学习习惯,必将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效能低下的恶性循环。因为在元系统工程中,学生带着“课程目标、课堂目标、考纲目标、生涯发展目标”等上路,更容易到达目的地。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自我调整学习时间主动解决;学生在课堂听讲环节,可以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起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学生在作业环节,可以像一次旅行,既在乎目的地,更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做作业时的心情。将纸质作业与社会活动作业有机融合,进行错因分析,及时订正,不犯重复的低级错误,可以打开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在复习环节,可以学会及时和循环复习两种方法,让学生及时有条理地整理学过的知识,进一步督促自己循环归类一周一月学过的知识结构要点,便于存储大脑刻骨铭心,便于考试时对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进行有效高速搜索,提高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益;学生在考试环节上,学会情绪调控,可以预防考试发挥失常。
高中语文备考的习惯性元系统的再平衡工程,就是要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与高效思维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一个本子”。让学生在这个本子上学会学习上的“三中全会”,课堂中,学会记课堂笔记本;作业中,学会记作业错题本;复习中,学会记知识归类本。这一个本子,三方面记录模块,能够系统解决学生语文“乐而不学”的问题。
总之,高中语文备考内生性再平衡策略,是新高考模式下治理语文课堂生态结构的一次自我革命,是教师一种自我成长的个性尊重、思想蜕变、思维转向与角色担当,必将有力提升语文备考效能,增加每个学生在生涯旅途中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