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蒙古正镶白旗方言中的民俗词汇看当地农牧业文化

2015-08-15秦丽果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牧业蒙古族民俗

○秦丽果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记录并反映着这一地区的文化,而方言中的民俗词汇与这里的文化更是密切相关。内蒙古正镶白旗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当地农牧业文化相关的民俗词汇,本文将从这些民俗词汇入手探析这一地区的农牧业文化。

一、内蒙古正镶白旗基本情况

正镶白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总人口71933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藏等十几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28.26%,20297人;汉族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70.74%,50916人;其他少数民族占比约为1%,约720人。在这一带通行的方言主要是蒙古语以及正镶白旗境内的汉语方言,这一汉语方言属于晋语。

二、内蒙古正镶白旗方言中与农业相关的民俗词汇

内蒙古是一个蒙汉杂居的地区,正镶白旗也不例外。正镶白旗有许多以务农为生的汉族人,这些汉族人的农业生活反映在当地的语言中,所以,当地方言中存在大量与农事活动有关的民俗词语。如:

(1)与“粪”有关的词语:拾粪、沤粪等

“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从肛门排泄出来的经过消化的食物的渣滓。在这一地区的方言中,“粪”一般用来指牛、羊、马等动物的粪便。这里自古以来就有拾粪的传统,所谓的拾粪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捡拾牛、马等动物的粪便。人们在放牧的时候,牛、马等会产生大量的粪便,而这些粪便在这一地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将其晒干后可以做燃料,或者将其长时间堆放,令其发酵,也就是所谓的沤粪,这样可以做农业的肥料。所以,人们经常会去放牧的地方拾粪。而在当地,拾粪也是有时间讲究的,多安排在春天和秋天。这是因为冬天时候放牧活动少,而且这里冬季寒冷,积雪较厚,拾粪比较困难。夏季,由于草里水分较多,牛马的粪便难以成形,综合以上因素,拾粪多集中于春秋季节。春季天气转好,放牧活动增多,拾粪方便又容易。但由于在这一季节中,草木刚刚发芽,牛、马等仍以冬季的干草为食,粪便干燥,养分稀少,所以这时候拾来的粪多被晒干留作燃料。秋季草木渐渐成熟,水分减少,营养丰富,牛马的粪便富于养分,所以,这一时期拾来的粪多被沤掉,作为来年种地的肥料。

(2)与“场院”有关的词语:铺场、碌碡、碾场,木锹、扬场等

“场院”是指用来晾晒、碾轧庄稼的平坦空地。这里多种植莜麦、小麦、胡麻等农作物,在没有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时候,人们想到了给谷物脱壳去皮的办法。将收割来的庄稼平铺在场院上,这就是“铺场”。铺场的时候一般要铺成圆形,而且谷穗朝里,两圈谷物穗头相对,以便碾轧。碌碡是一种石头做成的农具,呈圆柱形,使用时由牛马拉动,依靠它转动时形成的压力给谷物脱壳去皮,这个过程就是“碾场”。碾场之后,将庄稼秸秆收拾起来,剩下的就是粮食和谷壳,想要去其糟粕,就要“扬场”。“扬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把碾下来的谷物用木锹扬起,借助风力吹掉壳和尘土,分离出干净的籽粒。在这一活动中,扬场是最有讲究的,它既要求扬场人的力道,又要求风向和风力,所以,想要做好扬场这件事,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以上所举民俗词汇指的事物及活动都与农业有关,在这一方言中,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如“压青地”(它是指夏天时候翻过的地)等等。这些词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出现频率较大,而且从词汇自身来说,都是指代比较具体的农具或农事活动,如“拾粪”、“碌碡”、“木锹”等,因此,这些词汇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了农业在这一地区的重要地位。此外,这些词语反映出的事物及活动多与人力、畜力有关,例如依靠人力的“拾粪”、“扬场”;依靠畜力的“碾场”等,这些发明于古代的方式方法现在依然沿用,相对于现代机械化作业当然是比较落后和原始的。近年来,这一地区的农业虽然也开始使用一些现代化机械,但仍为少数。从这一方面反映出了正镶白旗农业文化较为落后的现状。

三、内蒙古正镶白旗方言中与牧业相关的民俗词汇

在正镶白旗方言中,除了与农业相关的民俗词汇,还存在大量与牧业相关的民俗词汇,如:

(1)与“草”有关的词语:打草、铡草

草对于当地的牧业来说,意义重大。每年秋天的时候,农民开始忙着收割庄稼,牧民开始忙着打草。所谓打草其实就是大量割草。大量放牧的人,尤其是牧民,会用打草机打草。小型放牧的人,如从事牧业的汉族人,主要靠人工割草。所谓的铡草则是指用铡刀将草切碎,需要用铡刀切的草一般是庄稼秸秆。从草地上打来的草一般比较短,而且比较软,不需要铡。庄稼的秸秆却相对较硬,牛羊吃起来不方便,所以需要“铡草”。

(2)与做记号有关的词语:打耳、打抹子

“打耳”一般是指在刚出生的羊羔的耳朵上做记号。在大量产羔的季节,为了方便记住每个羊羔的母亲,人们在羊羔的耳朵上做记号,做记号的方式一般是用剪刀剪出各种形状以便区分,这就是“打耳”。

“打抹子”相对于“打耳”来说比较容易,就是在羊背上用油漆一类的东西做记号,在颜色或者记号形状上来区别。

在正镶白旗方言中,类似的与牧业有关的民俗词汇还有很多,如“起圈”、“羊砖”等。这些与牧业相关的词汇大量存在于汉族人的交际中,其中有些词语只存在于汉族人当中,例如“打抹子”。这主要是因为,在正镶白旗,除汉族人以外,还居住着大量的蒙古族人民,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牧业,所以会出现大量与牧业有关的民俗词汇。这些词汇之所以会出现在汉族人的语言交际中,是因为除了蒙古族人,当地的一些汉族人也进行一些牧业活动,这些词语也就被借用而来。但有些与牧业相关的民俗词汇只出现在汉族人的交际中,例如“铡草”、“打抹子”等。这是因为汉族人的牧业与蒙古族人的牧业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例如在放牧的方式以及数量规模上。汉族人除了放牧还从事农业活动,以农业养牧业,需要铡草,而蒙古族人则不然。另外,汉族人放牧规模小,经常与别人合伙放牧,所以需要给羊打抹子,而蒙古族人大量放牧,都有自己的草场,没有合群现象,所以也不需要做记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牧业的地位并不比农业差,牧业文化在当地普遍存在,不仅蒙古族人民,汉族人也大量从事牧业。通过正镶白旗方言中与牧业有关的民俗词汇,我们可以知晓,汉族人的放牧在规模上相对较小,在技术上也略逊色于蒙古族人,主要依靠人力进行。

四、总结

语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语言中的民俗词汇也真实地记录着人们的活动与行为。考察这些民俗词汇,人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俗。我们通过分析内蒙古正镶白旗方言中的民俗词汇,了解了当地的农牧业文化:农业与牧业均占有重要地位;从事农业的人多为汉族人,农业文化比较原始落后;而牧业在汉族人和蒙古族人中均有分布。

[1]罗长培.语言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

[3]张清常.内蒙古萨拉齐汉语方言词汇一瞥[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2).

猜你喜欢

牧业蒙古族民俗
冬季民俗节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民俗中的“牛”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民俗节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蒙牛全购现代牧业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