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母亲对当今女子教育的启示

2015-08-15吴慧媛

语文学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母亲孩子教育

○吴慧媛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母教,即母亲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古德有云:“闺阃乃圣贤所处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近代通儒通道的印光大师曰:“治国平天下,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因为孩子从小跟母亲的时间多,常近于其母,而一般父亲主外,跟儿女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儿女受母亲习染最深。如果母亲是贤女,则能培育出贤人,利国利民。反之则有可能贻害家族,祸及国家。清代陈宏谋于《教女遗规》序中说:“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有贤母,有贤母然后有贤子孙。王化始于闺门,家人利在女贞。女教之所系,盖綦重矣。”今天的贤女才能成为明天的贤母,有贤母才能教育出贤子贤孙,所以女子教育在古代非常受重视。

“中国历史上,具体地说,中国封建社会里,其女子教育,是最严格、最系统,且备受社会重视的一种教育。其教育形式和内容,不但延续了数千年,而且其内涵和实质对近代中国乃至当今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上古时代《礼记》的《曲礼》以及《内则》就有关于女德教育的内容,西汉刘向编著了《列女传》,旨在为女性提供道德教育的楷模或者警诫。东汉班昭作《女诫》,对女子在家庭中的定位、具体言行都作了规范,是对女德进行完善阐述的第一部教材,成为后世女子教育教材的典范。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姊妹作《女论语》,以通俗四言诗的形式将女子教育具体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礼仪,很适合普通民间妇女学习,因而长期流传。明成祖仁孝文皇后作《内训》,被明神宗指定为皇室后宫必修的教材。明末王集敬妻,王相母刘氏著《女范捷录》,后来有人把它和《女诫》《女论语》《内训》合刻,称为《女四书》,传播广泛,对后世女子教育影响深远。

刘向被称为中国的“女教圣人”,所著的《列女传》记录了上古至西汉约一百零五名女性的典型事迹,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妇女通史,他的著述目的虽然不是为了给妇女立传,而是“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刚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汉书·楚元王传》),结果因为书中大量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从儒家的立场对女子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成了中国第一部女子教育的教材。

全书现存七卷,前六卷为《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目的是树立女性楷模,给女子教育提供榜样和典范。最后一卷是《孽嬖传》,则记录了反面的女性典型,以引起人们警诫。

《列女传》开篇即是《母仪传》,可见刘向对女子的母亲角色之重视。其对“母仪”的标准是“惟若母仪,贤圣有智。行为仪表,言则中义。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功业。”这些贤能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子女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而且首重德育,注重身教。胎儿时期母亲就开始胎教,对自己的言行都非常谨慎,《母仪传》有记录“太任者,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结果是“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童年时期,母亲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如著名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孟母不但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还很善于引导孩子勤学立志。《仁智传》记录了孙叔敖小时候出行,看见一条两头蛇,当时传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必死,孙叔敖害怕别人再看到这条蛇,就把它杀死并埋了起来,回到家他向母亲哭着道别。母亲说:“汝不死矣。夫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祸。”孙母体现了深厚的修养,非常明理,懂得儿子杀蛇的存心是为别人,这份存心就是德。所以她才能既宽慰了儿子,又借机保护并引导儿子利益他人的良善存心,所以刘向在文末颂曰:“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即使孩子成年以后,母亲也会时时关注子女的言行,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规劝,避免产生恶果。《母仪传》中楚子发母,因了解到子发在打仗时“朝夕刍豢黎梁”,而士兵却只能“分菽粒而食之”,于是在儿子破秦凯旋回家时“闭门而不内”,并给予严厉批评,最后子发“谢其母,然后内之”。另外,还有如田稷母训导已经在齐国做国相的儿子“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使得田稷惭愧不已,退还收受下属的百金并“自归罪于宣王”。这些母亲不但深明大义,而且有着高度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艺术,其子事业和道德的成就有赖于严母相教。

实际上,《列女传》不仅有作为母亲角色的女子,还有为人妻,为人女的正面典范,这基本包括女子一生中的三个重要角色,在今天也还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从中看出,古人对女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女人终其一生都要学习,在家学习做一个好女儿,出嫁学做好妻子,生子后要学习当一个好母亲。

当今社会,却几乎没有专门的女子教育。目前的教育体系基本是教学生应付考试的书本知识,重在如何升学、找工作、赚钱,几乎没有课程是教育女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女儿,结婚后如何做合格的妻子,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母亲。

而我国母亲施教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农村母亲大多外出务工,对子女养教两失。城镇中的母亲则多是重养失教、重智轻德,即使有教育意识也是不得其法,大部分是跟着学校考试的指挥棒,把给孩子报辅导班当做教育,忽视自身对孩子的身教和言教,造成孩子身心出现诸多问题。尤其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长期以来的观念使得女性基本都要出去工作,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过分看重自己的事业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的职责,生而不养或者养而不育,孩子出生不满周岁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有的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早出晚归而无暇顾及。更有甚者,连做母亲保护子女的基本职责都丢弃了,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如2013 年南京22 岁的乐某把两个年龄未满4 岁的女儿扔在家里长达一个月,造成孩子饥饿而死。2014 年10 月25 岁的河北女子贾某因为2 岁儿子哭闹而把儿子摔到地上,再用棉被、塑料袋令孩子窒息而死。究其原因,则是做母亲的女子本身因家庭等原因而缺乏正常的教育,更遑论接受专门的女子教育。

梁启超曾在《倡设女学堂启》中为女学大声呐喊:“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列女传》中优秀的贤母典范,无一不是得益于传统的女子教育,当今社会有必要改变对女子教育的观念和态度,清醒地认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女子教育:

1.对传统的女德教材如《女四书》重新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针对女性特质开发适应现代需要的女子教育教材。传统女德教育内涵如重视品德修养,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善教子女等都还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2.媒体要加大宣传中国女性正面形象。目前各种媒体上关于女性真实、丰富、多样、正面的形象太少。媒体描绘出来的女人生活大多是消费主义的,不安全的。社会中很多正能量女性都没有客观反映出来。媒体把精彩的、丰富的、多面向的女性生命展现出来,既有个人价值,也有社会意义。

3.家长尤其母亲要以身作则,重视女子教育,给予女儿更多的关注,引导女孩注重德行,懂得女子在家庭中的定位,这要求母亲本身要加强学习,意识到母亲的重大责任及对家族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1]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汉)刘向,编撰.列女传译注[M].张涛,译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3]班固.汉书(卷三十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汉)刘向,编撰.列女传今注今译[M].张敬,译注.商务印书馆,1994.

[5]吴全兰.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伦理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6]任芬.刘向《列女传》及其现实意义[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3).

猜你喜欢

母亲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