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宋词中分析项羽受容
2015-08-15丁霄晓
○丁霄晓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公元前209年,项羽继陈胜后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反秦。受命于败军之际,大破秦军于东阿、杀宋义、巨鹿之战、鸿门宴、奔袭彭城、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长八尺余,力能扛鼎”的项羽是司马迁唯一在《史记》中称赞为“才气过人”的人,就是这样的才气,铸就了一代枭雄。然而,项羽不仅在一次次力挽狂澜的战争中体现出个人魅力让人记忆深刻,同时,在他与虞姬的旷世绝恋以及最后的人生选择中体现的人格精神,对现世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项羽的威严是那场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中奠定的,项羽面对强大的对手,没有外援、没有退路,只能智斗!“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东。”[1]直接攻其甬道、调虎离山之计,渡河后破釜沉舟一举拿下,“当时独宰割,猛志谁能降”。[2]项羽在此殊死之战中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更是可歌可泣。这种“不战胜毋宁死”的精神是需要项羽良好的战略眼光配合的。灭了秦,称了王,着眼于大局而不失小节,这便是一位大家的战略精神。
胡曾在《咏史诗·垓下》中就作如是说:“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3]胡曾的这首诗道尽了垓下之围时霸王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重重包围时的苦境难耐和别虞姬的痛心疾首。刘邦与项羽战事相持两年多,签订了“鸿沟和议”以求和平。然而,狡黠的刘邦步步为营,撕毁契约,反追楚军,联结韩信,逼迫项羽,至于垓下。我们单单从垓下之战的前因来看,当时的分封没有法律可言,更没有我们现在的刑事诉讼可谈,讲的便是诚信。“鸿沟和议”的签订,原则上是双方的妥协,虽然从当时的实力来看,楚军是占上风的,但结果是项羽被反将一军。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4]栖一在《垓下怀古》中又哀叹:“弓指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5]昔日,西楚霸王征战于垓下,弓指日月,血流垓下,吴江力斗,却只留下空空浪花在翻滚。栖一痛惋于项羽的胸中大志、正直的为人、力挽狂澜的手段被埋没、随乌江浪花滚滚而逝。韩愈的《过鸿沟》中有云:“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6]虽然在此,项羽因为轻信敌手而沦陷,但在韩愈心中,项羽就是王。这种为了茫茫苍生,一掷乾坤的精神,他以其义气、诚信、正直征服了其他所有人,这便是君子!
项羽又是重情重义的。垓下之战,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事生。”苏轼在谪于江淮时作《虞姬墓》云:“苍天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7]苏轼当时的处境是凄凉的,他感慨于虞姬、项羽之情,苍天始终是让他们在一起的,但不是生着。项羽一生只输了一次,这一次,他不仅输了江山还输了美人。垓下之围,他想到的不是逃脱,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挂念于相濡以沫的虞姬。在项羽悲痛地背过头去时,虞姬选择了自刎以让项羽了无牵挂地突出重围。冯待征的《虞姬怨》中说:“不惜罗衣沾马汗,不辞红粉著刀环。”[8]虞姬将最美的灼灼年华给了项羽,她不怕衣服沾满马背上的汗水,不惜让刀环代替红粉,这是项羽和虞姬情感的呼应,展现了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虞姬的同时,更从侧面烘托了项羽的有情。霸王别姬,柔肠碎尽、泪断情殇,他们的情愫渗透进了我们的心灵最深处,是一段绝唱的千年绝恋,一段缠绵悱恻的千年姻缘,一段生死两茫茫的爱情悲歌。有情便是真丈夫!世间万物不过是本心的映照,万念皆心生。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在匆忙的脚步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内心,失去了精神追求。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项羽从心灵层面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人格精神,这种有情有义的精神是我们需要探索并且贮藏的。
项羽有情有义、豪情壮志、男儿本色,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而他悲剧性的结局是令人痛惋的。《项羽本纪》中说,“乌江亭长一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而后自刎于乌江。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如是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9]这首诗是杜牧路过乌江亭,遥想当年项羽乌江自刎而作。胜败是兵家最常见的事情了,杜牧认为,项羽缺乏一种大将之风,项羽应当听从劝阻、意见,再选择卷土重来。杜牧还认为,能够忍辱负重的才是真正的好男儿。此言差矣!杜牧还是不懂项羽!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有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0]李清照至少是懂得项羽的无奈的。在李清照心中,项羽就是一位生着为人中杰,死了也会成为鬼中雄的豪杰之士。项羽不肯过江东并不是缺少大将之风,正是因为他有大将之风才选择了自刎面对江东父老。既然无颜,何以面对?二十四岁的项羽敢为人先,披荆斩棘,至于垓下背负一战,突围失败逃至乌江,自刎以谢罪,这便是气节。有的人认为,项羽应该选择忍辱负重过乌江以为卷土重来,而他的人格魅力就体现在“自刎”上。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项羽的意志是坚定的,成,足使天下辟易;败,亦令古今动容。这是一种决心。面对乌江亭长时,他是“笑”着说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在背负这么大的压力下,谁还能够笑对死亡?胡曾的《乌江》中有云:“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11]垓下之围被迫于乌江后,帝王之势已经偏移,楚国的八千兵卒已经被打散。胡曾知道,项羽可以通过亭长的船渡江,厚积薄发,但项羽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耻向”汉再次起兵了。项羽征战沙场不仅仅是豪情壮志的实现,面对的重围,儿女情长的深深别恋,而是对江东父老的承诺、信念的执著。这样一位史诗性的英雄人物散发出的人格精神魅力至今有着深刻的意义,或许他能让我们意识到,在充满背弃、私利、妄作的社会,我们正是缺少这份真诚、无私、晓之以理。
项羽的人格是美的,破釜沉舟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情有义的壮士豪情、诚实守信的美好道德,两千多年来令我们不断思索、不断追求。项羽作为西楚文化的代表,将其高尚的情操和美德融于其中。他从以行正身的原则,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榜样。“醉眼看花花也醉,冷眼观世世亦冷”,我们看不惯太多,我们被逼无奈的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总认为无畏的追求名利、追求地位才是最好的。但不知不觉中失了心。心浮则气躁,心静则气平,淡淡地对待一切,一切自然就风轻云淡;人生需要的是看透而不脱俗,看穿而不消极,看破而不遁世。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需要内心的平静与强大!同时,智者才是最后的赢家。我们需要学习项羽纵横决荡的锐气、义无反顾的勇气、敢作敢当的豪气、敢于人前的志气。这便是项羽为我们展开的心灵层面的新视野。
[1]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M].《全唐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 2.
[2]孟郊.和令狐侍郎、郭郎中题项羽庙[M].《全唐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 2.
[3]胡曾.咏史诗·垓下[M].《全唐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 2.
[4]司马迁.史记上[M].韩兆琦注.岳麓书社,1 89
[5]栖一.垓下怀古[M].《全唐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 2.
[6]韩愈.过鸿沟[M].《全唐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7]苏轼.苏诗补注[M].《全唐诗》.凤凰出版社,201 3.
[8]冯待征.虞姬怨[M].《全唐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 2.
[9]杜牧.题乌江亭[M].《全唐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 2.
[1 0]李清照.夏日绝句[M].《全唐诗》.黄山书社,201 3.
[1 1]胡曾.乌江[M].《全唐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