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与审美渗透

2015-08-15周标

语文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人性美心灵美的

○周标

(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江门 520000)

大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在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材中,文学作品占课文中的大多数,这些文章应该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渗透的极好蓝本。但可惜的是,我们有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字、词、句、篇、章,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功能。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鉴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纯工具性”现象,提出:“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1]11这明显是有意地淡化“工具性”,加强“人文性”。

很显然,中职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语言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活动,尤其是对语文产生美感。因此,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重在将美学教育渗透其中,在字、词、句、篇、章等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充分展示汉语之美。我们应指导学生多多品味语言,去感受语言之韵味,去创造心灵之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全身心地去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茄子生长成熟后采收,采收要注意采收的时间,一般在开花后的25天,也就是茄子萼片与果实相接处白色或淡绿色环状带即将消失时即可采收。采收之后,要及时包装和售卖,保障茄子的质量。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经典名作,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一)通过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自然领悟人生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获得成就美

教材所选作品大都是经典名作,在教学时结合译文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进行介绍,不失为一条让学生领悟到奋斗美和成就美的重要途径。任何一个人的成名,不是与生俱有的,他有一个成长、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浸润着深厚的审美情趣,给人以启迪、教育和鼓舞。有的人生坎坷而壮志难酬,但矢志不渝;有的博览群书并笔耕不辍,但大器晚成;有的忧国伤时且奋笔疾书,受人敬仰;有的身患痼疾又乐观进取,成为楷模。例如,屈原因遭贬被流放而著《离骚》,并没有放弃“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衷,其人其文成为千古瑰宝;《史记》是司马氏几代人的努力,才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那么作家作品本身,也必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为此,只要略加注意、稍加挖掘,就能让学生领悟到人生取得成就的美感,更能感悟到取得成就的奋斗过程更美,更能享受到人生尽管有时艰辛,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与奋斗,人生最终是会美好的。

(二)在分析人物形象中,让学生认识人性美

“言为心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的。人物的语言行为是人物人性美的物化体现。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和体现人物形象及精神境界的作品居多。如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版)下册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是一篇情真意深的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本文通过对母亲栽下的合欢树、母亲为自己治病以及对母亲的追思的描写,表达了追忆母爱、颂扬母爱之情,其情确是真、意确是深。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王蒙的《善良》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对“善良”一词作了精辟的阐述,同时对“善良”作了许多别样内涵的诠释,尤其大胆讴歌了善良的无穷魅力,从而善意地启发人们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质——人性之美,美在求善。通过文本内容启发学生做人要善良,不要凶恶的人性美。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单纯地过分地强调字、词、句、篇、章的重要性,而要创设情境与学生一起来发现和感悟文中所闪耀的人性美,使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受中受教育,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通过对课本中环境描写的解读,让学生欣赏自然美

大自然是美的使者,时时展现在世人面前。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同美在;有景语就有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许多优秀作家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佳作,不时会让人的心灵悠闲自若或心旷神怡,不断丰富着读者的情感,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美好意境。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景色一段,那既清新又淡雅的月色荷香,犹如水墨山水画,又如一支动听的小夜曲,在缭绕生香里净化着灵魂。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经过一番甜甜的细心品味,才能享受到其中的快感,也只有师生共同身临其境地对文本的细心品味,才能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情趣。

(四)品味语言,感悟人性美

总之,语文教学要从字词句篇章的一一分析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不只是局限在要对知识点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更多的应该是全文感知,整体把握,真正用心灵去交流、去发现美、去感悟人性美。作为中职语文老师更要善于发掘课文的审美功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个人朗读,可以分组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更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美的世界里荡漾,充分地让师生在互动中达到语文教学与审美渗透的有机结合。

作为生活载体的文学作品,或直接或间接地传承着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渗透着人与人之间清纯、高尚的人情美与人气美。阅读这样的作品,仅仅停留于字词句章上的理解,那是对作者的污辱,因为作品没有离开生活,阅读就是为很好的理解生活。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莫言的《卖白菜》一文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儿子的不同性情。三棵白菜,卖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儿子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人穷不能志气短,再穷也需真诚实在。——《好雪片片》一文中写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尽管生活过得极度艰难,却仍没有磨灭其善良的本性。

二、泼动学生情弦,注重情感熏陶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1983年7月,中共中央实行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是在经济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在1999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国家层面上,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机制;之后,2002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在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一项具体的决策部署,主要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重要群体——大学生和未成年人[7]463。

语文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对美的向往。文章如酒,能让人心醉;文章似春雨,润物无声;文章如犹甘露,沁人心脾。文章的真、善、美,可以浸润着学生的心田,可以拨动着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渗透心灵享受的过程。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对话,从优美的文章中达到愉悦情性,陶冶情操,从而真正达到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2.实现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整合与共享。高等学校可自主开发建设网络课程资源,也可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形式联合开发制作,抑或采取纯商业化运营手段[8],建成以学习、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课程资源超市,保证网络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大都饱含着作家的情感和丰富的情致。如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课文《科学是美丽的》一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事例,阐发了对科学的思考,叙写了物理学之美、天文学之美和数学之美,揭示了科学美的意蕴,展现了科学世界的无穷魅力。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可以从中感受母亲平凡而孤苦的一生,感受母亲坚忍、善良、宽容、勤俭和待人热情的品性,体会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中职语文教学应抓住文本中的优美语言材料,泼动学生情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其丰富的情感,增加其审美的体验。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审美修养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审美修养,要有一双独具的慧眼去发现美,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去感悟美,要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去享受美。只有热爱美的人才能发现美、创造美、感悟美。因此,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实践、通过广泛阅读和善于借鉴,才能提高自身的发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大限度地挖掘文章中的各种人性美,也才能更顺当地、和谐地与学生一起来探讨美感受美。同时,还可以更科学地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感悟那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章,培养学生多一些审美情趣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会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实现美的升华。何乐而不为!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顾之川.语文论稿[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人性美心灵美的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唤醒心灵
温暖的绝望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