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文导读”,优化课堂教学

2015-08-15汪皆健

语文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思路环节

○汪皆健

(宁波鄞州职业高级中学,浙江 宁波 315103)

现用的中职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的前面都有“课文导读”,通常它的篇幅较短,一二百字左右。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并没有好好地利用它,有些老师甚至认为它类似“鸡肋”,可有可无,上课伊始让学生齐读一遍,或完全忽略了事。事实上“课文导读”不是独立与课文的简要介绍,而是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学设计思路的提示窗口,对学生而言,它是重要的阅读提示,对学生的课文阅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课文的写作特色。

目前使用的中职语文教材中“课文导读”通常会对课文内容的简洁概述,交代文体,提示主题,或对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色进行提示,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许多“课文导读”也会对作者和写作背景做简要的介绍,对阅读要求和方法做相应的提示。

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课文导读”这一教学前奏,改变以往随意、程式化的“课文导读”教学,那么不仅能优化我们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课文导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呢?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改进。

(一)教师以“课文导读”为依托,充分利用其有效信息为教学设计服务。

拿到一篇课文,老师首先可能想到的就是课文的重难点是什么,自己该如何向学生讲授课文,很多老师会翻阅教参,上网查找资料等等,殊不知看似简洁的“课文导读”中已经包含了我们所需的很多信息,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它们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服务。

1.巧做导语,设疑激趣。作为一堂课的开始环节,巧妙设计和运用导语能创设出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文导读”中有许多精心设计的问题、悬念,如《把栏杆拍遍》的“课文导读”: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可以说,辛弃疾这首短短五十五个字的词,深刻地概括了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生,那么课文是如何评价这位宋代大词人的呢?又如《古希腊的石头》的“课文导读”:希腊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措施很奇特,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灿烂的古文化呢?我们不妨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这样的导读就似准备好的设疑导入。教材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课文导读”,老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2.串联思路,提纲挈领。作为课文内容的精华浓缩,“课文导读”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课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都有所提示,认真研读“课文导读”可以帮助老师理顺教学思路,对教学设计的方向有很好的指导性。《绝品》一课的“课文导读”中提示标题的一语双关性,即画品之绝和人品之绝。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就以“绝品”这一标题的双关含义为设计线索,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找寻画品之绝。通过寻找原文中对这幅画评价的词语,由画品之绝引出裱画的常先生其人,由画品之绝转向人品之绝的探讨。

第二个环节:理清思路,感受辗转之路。请同学在文中以绝品画的出让、收藏、赠送的时间为依据,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每个时间段主要事件,理清写作的思路。

第三个环节:理解人物,品读人品之绝。依托“课文导读”中“绝品”的出让、收藏、赠送的线索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理解小说的主人公的人品之绝。

第四个环节:深化主旨,感悟人生大义。在感受小说人物人品之绝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现实,反思自我。

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的最初想法都是基于“课文导读”中的简单的几句提示,因此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就能很好地发挥它的提纲作用。

3.明确重点,抓住难点。大部分的“课文导读”都会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展开,认真研读,会帮助我们明确重点,抓住难点。例如《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课文导读”:感受“我”的心灵由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重点品读莎莉文用无私的爱,引领“我”走向光明,重塑生命的内容,进而理解“再塑生命”的意义。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教学的难点为“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二)学生以“课文导读”为基础,充分利用其有效信息为阅读服务。

职业高中的学生综合的阅读能力不高,他们也没有很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上课前很少有学生预习课文,课堂经常会有高耗低效的现象。如果能指导学生重视“课文导读”,利用其中的有效信息为阅读服务,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1.巧括内容,提高效率。“课文导读”通常会对课文内容进行简洁概述,也会对本课的写作特点的进行提示,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认真参读“课文导读”,不仅能一下摄取课文的大致内容,也会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线索,这为接下来的课文阅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提高了阅读的实效性。

2.巧借问题,发展思维。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对象的内容,而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一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的智慧,获得人文与创新精神的营养。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质疑与思考,将阅读深层化。《我的早年生活》一课,许多学生初读课文的感受就是丘吉尔的成功无非就是运气好,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是被丘吉尔在文中表面调侃的语气所蒙蔽,忽视了引领全文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所包含的哲理。如果学生在课前能认真研读“课文导读”,深入思考“课文导读”中对丘吉尔为什么自信的质疑,就会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拓宽思维视野,丘吉尔的成功缘于他的自知,他的自信,在尴尬的学习处境中,不自卑,不放弃,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

3.巧用方法,培养习惯。利用“课文导读”中对阅读要求和阅读方法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遵循《过秦论》的“课文导读”的提示阅读课文,首先找出文中大量的排比、对偶、夸张等句式,反复品读,体会文章气势。其次,从内容中归纳各种对比,欣赏这些对比在形成充沛文气的作用,对于这篇论述性的古文学习有指导性的意义。学生在“课文导读”的指导下,合理选择阅读方法与角度,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位于每篇课文之前的“课文导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它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只要充分认识“课文导读”的重要性,并且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资源,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预习、复习,也能有助于拓宽教师上课思路,优化课堂教学。

[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松泉,等.语文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思路环节
不同思路解答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