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经注》的生态思想
2015-08-15曹仪婕
○曹仪婕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散文巨著,这部作品不仅记载了祖国的壮美山川,同时也蕴含了一定的生态思想。笔者认为郦道元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三点:山水景致能助益人与自然的亲近、人能够合理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人类利用自然应当遵守生态规律。而这种生态思想既来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生态哲学,亦是北朝生态恶化的反映。
一、《水经注》的生态思想
郦道元的生态思想首先表现在他认为人与自然可以有亲近之情,在《水经注》中他以极高的热情描山绘水,寻山访川的历程中,见证了秀美的风光:“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1]178无论是幽深寂静的山谷还是芰荷叠映的荷塘都能展现出窈窕自然之色,秀丽风光在其笔下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故而谭元春评价道:“予之所得于郦注者,自空濛之外真无一物,而独喜长读万卷书,行尽天下山水,囚捉幽异,掬弄光彩,归于一绪。”[2]103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不吝于对大自然的赞美,在自然生态的绝美描绘中表现出他对自然生态由衷的热爱。《水经注》中不仅描写了山水的秀美,还细致地描写了诸如温泉、奇石、丹霞地貌等自然特色。徐中原先生在《<水经注>研究》中认为,“郦道元撰著《水经注》的主观动机是源于他的地理情节与学术追求”,[3]68“钟情于地理,深爱于山河”不仅是郦道元撰写之因,同时也是他生态思想的一个方面,祖国的山川江河给郦道元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亦表达了他希望人类自觉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之趣的思想。
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是郦道元的另一个生态思想。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早在战国时期,管仲就在《管子·水地》中提出了“五害”之说“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4]1054水灾为五害之首,郦道元也在遍访祖国山川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他在《水经注》中提出了合理的解决途径——治水。
首先,书中记述了大量疏浚河道的活动。汉明帝时曾有乐浪人王景疏通河道:“发卒数十万,诏景于将作谒者王吴治渠,筑堤防修堨,起自荥阳,冬至千乘海口,千有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渗漏之患。”[1]92王景疏决壅塞,解决了水患,而虞诩则烧毁大石以通水利:“诩使烧石,以醯灌之,石皆碎裂,因镌去焉,遂无泛滥之害。”[1]393
此外,在《水经注》中还有利用射潮、杀退河神和剿灭蛟龙等治水的方式。敦煌索劢就以武力射退大潮:“劢躬祈祷,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灌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1]22索劢治水事必躬亲祈祷斋戒但是并未取得成效,因此他以武力射潮的方式勇敢地向自然挑战。壅塞障碍难不倒智慧的古代先民,穷凶极恶的江神、蛟龙也是人类可以征服的对象,郦道元用这些文字表达了对古人精诚治水精神的赞许,“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云雨由人,经国之谋”均体现出郦道元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以利国利民的充分自信。
二、《水经注》生态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水经注》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水经注》中的生态思想导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中国生态保护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这些思想均认为人应当承认自然作为万物本原的根本属性,并且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天人的和谐。
《礼记·月令》记十二月政之所行,孟春之月天子命布农事,有禁令:“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蟲、胎、夭、飞鸟,毋麛,毋卵。”[5]1557孟春之月是天地自然恢复元气之时,在这个月中人们应当祭祀山林川泽之神,保护幼年时期的飞禽走兽,显示了古人对自然之道的尊崇。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训诫其子鲤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2527清刘宝楠正义曰:“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7]689早期的儒家学者即已经意识到正确认识自然的重要意义,自然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对人的教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道家哲学将人的生活状态与循环有序的自然相联系,形成了一套关于人和自然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174道家思想追求无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将视线更多地聚焦在与自然的亲近上,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成为道家的追求。庄子在《知北游》篇中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9]735认为至人顺其自然,大圣不妄自造作,就是取法天地自然的道理。道家认为人应该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领会天地宇宙的奥妙,以指导人的行为。
先贤圣哲的思想启发了后来者,郦道元对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颇有心得,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祖上为西汉广野君郦食其和涿侯郦商,其六世祖曾充任乐浪府君,深得朝廷重视。“祖父郦嵩,曾任魏天水郡太守。大抵从六世祖始,郦氏家族多任太守一职,到道元父郦范时,官位最显。郦范,字世则,小名记祖,范阳涿县人‘郦范智器而达,’多有才识,官运亨通。世祖时,给事东宫,在太子左右做事,由此可以看出,郦氏家族深受皇族的信任,和皇族关系亲密。”[3]38在这种家世背景之下,郦道元从小接受了极好的教育,因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前人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想。
(二)《水经注》生态思想的现实背景
南北朝战乱纷繁的社会现实和当时的气候条件是《水经注》中生态保护思想的重要现实基础。郦道元是北魏时期人,其一生基本是在北朝度过的,而北朝时期恰好是中国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北史·魏本纪》记载了道:“帝以赫连屈丐死,诸子相攻,冬十月丁巳,车驾西伐,幸云中,临君子津。会天暴寒,数日冰合。”[10]41十月尚属秋日,数日之内水面就结成了冰层,其严寒可见一斑。连续的自然灾害给北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因此导致了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道武帝二年“八月丙寅朔,帝进军九门。时大疫,人马牛死者十五六,中山犹拒守,群下寻思北还。”[10]16恶劣的气候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困扰,北魏一朝,以霜冻、旱灾、水灾为代表的灾异屡、层出不穷,而古人认为象征帝王为政不善治国无方的灾相“日蚀”与“月蚀”也极为普遍,仅道武帝一代就出现了三年六月、六年四月和六年夏这三次日蚀现象,甚至六年夏的日蚀等灾异引发了道武帝晚期朝野的震动:“六年夏,帝不愈。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愈甚。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张。”[10]25
生态灾害的威力不可小觑,它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也给王朝的治理增加了诸多风险,正是有感于生态环境恶化,文学家们才会将创作的视野投射至生态自然。北魏郦道元承继了魏晋时期游仙诗、玄言诗和山水文学的审美旨归,以“山川之美”为主要表现对象,行文中饱含作者对于生态的关注,这种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当时和现世的生态保护皆大有裨益。
[1]郦道元.水经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郑德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84.
[3]徐中原.水经注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2.
[4]黎翔凤.管子校注[M].中华书局,2004.
[5]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中华书局,1980.
[6]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中华书局,1980.
[7]刘宝楠.论语注疏[M].中华书局,1990.
[8]朱谦之.老子校释[M].中华书局,1984.
[9]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1961.
[10]李延寿.北史[M].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