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伴随
2015-08-15武素霞
武素霞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及实施,关注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李吉林老师曾说过:“我一直在追求语文教育的完美境界——让儿童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以至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进而让想象驰聘在广远的意境中,让潜在的智慧、悟性迸发出令人欣喜的光亮。”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要想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必须有强烈的情感伴随其中,也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才能增强学生的内驱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下面从“语言感悟”、“实践活动”、“习作”三个方面谈谈语文教学的情感伴随。
一、情感体验能增强感悟语言的动力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感悟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投入一定的情感才会主动感悟,而在主动感悟中,情感才能得到升华。教师良好的语感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最好范例。语感是人们在阅读文本中所具有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能力。要想让学生感悟,教师必须先感悟。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对名家名篇,尤其那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要不断地读,反复地读,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逐步培养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由此来引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语文实践活动是情感教学的良好途径
儿童的思维和学习往往从动作开始。只有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最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变成一种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情感,激发语文兴趣,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
首先,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口语交际活动。口语交际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教师要寻找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敏感话题来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进行辩论等,让学生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爱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其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无论知识领域、空间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定。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而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沟通课外与课内、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结为一体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在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教育效果。比如课外阅读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的图片、故事入手,激起兴趣,而后推荐适量的接近其理解水平的读物,勾起并强化其阅读情趣。同样,组建语文兴趣小组也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入手,区别不同的情况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如朗诵小组、写作小组、书法小组等,各小组不急于让学生掌握这些技法之类的东西,首要目标使其积极参与的情感及态度。另外,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一些趣味调查,来拓展课外活动的途径和范围,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三、将语文学习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首先,完成写作积累。《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 篇”,还附录了80 首古诗背诵推荐篇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背诵和积累上下功夫,努力完成《新课标》的规定和要求。可开展背诵竞赛,交流不通的背诵方法。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背诵兴趣,为积累语言打下基础。
其次,完成习作表达。学语文的目的在于用语文,因此,在积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其运用,注重其内化,将学习的范文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交际中去,将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反映到学生的书面语言中来。在这里,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自由表达”。从习作题目上,要提倡自命题作文,写他们经历过的,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感因素浓重的内容,使他们见了题目就越意写、有内容可写、想写、乐写;从写法上无拘无束,自由表达,有一定条理即可;从批改方法上,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以鼓励肯定为主。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符合儿童习作的心理过程,才能将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