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2015-08-15冉智恒
冉智恒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有关法律知识,这对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能起到积极作用。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的主要场所。语文课文中的法制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例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作者通过对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感情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在讲述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盘旋翻飞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让野生动物与人共存。如果猎杀野生动物,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尤其是猎杀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大家都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同时,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学生,如果到大自然中去游览,千万不能随意捕杀野生动物。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如果捕杀野生动物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就能提高他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制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二、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件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会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保护文物》第一课时的口语交际是在学习了“我国的世界遗产”一组专题课文后安排的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前我以文物“万里长城”为例,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人们破坏长城的实际例子,课堂伊始,我们先了解长城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再出示一则有关长城的报道,让学生看后思考: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遇到这种情况打算怎么办?课堂小结时,我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保护好长城,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历史,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自信,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希望保护文物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同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条款。这样通过此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的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教师应把作文教学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课堂。
教学《热爱生命》时,让学生写出使自己感到生命可贵的事。可以写出你是如何珍爱自己(或他人他物)的生命的;可以写你对生命的理解、认识和感悟;可以写“生命”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历程;可以写生活中某些人是如何不热爱生活的。让学生从这些事例开始思考: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并且让学生明白生命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们不仅需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珍惜别人的生命,呵护每一个生命,无形中就把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种植到学生心田里,让学生受到“要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法律知识的熏陶。
四、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内容。
教学中,积极开展“辩论赛、演讲、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话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下定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总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灵,是学生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有益补充,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良好地推动作用。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继续结合法制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动态,不断地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将法制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进行到底,为培养合格、守法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