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法指导 促进能力提升
2015-08-15孙静
孙 静
多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教会学生知识,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解,课下搞题海战术。尽管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时比较好,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很低。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法的有机渗透,加强学法的科学指导,保证学法的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课前预习,注重学法的有机渗透
怎样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需要我们老师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抓起,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有机渗透,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前预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通常,很多教师都会忽视这个环节的学习指导。因此,在课前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渗透,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预习五步走,得心又应手”的意识,有机渗透预习的方法,即“字词我先学”、“课文我会读”、“背景我知道”、“大意我了解”、“问题我能提”。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我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字词我先学:读准文中10 个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描红;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理解意思。
课文我会读:朗读课文,难读的句段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流利。
背景我知道:搜集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看《中国地图》知道卢沟桥的地理位置。
大意我了解:用串联段意的方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问题我能提: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或困惑,写下来。
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情有效展开教学,不仅有的放矢,节省了时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而且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预习的方法与策略。
二、课堂教学,加强学法的科学指导
传统的教学,老师常常是教课文,教知识,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学习、领悟、掌握基本的阅读、写作的方法,变单纯的内容理解为关注“语用”,即引导学生在“悟内容”的同时,“学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在习作6 安排“写家乡的名人”。教学时,我首先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然后思考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抓住关键词句的诵读感悟体会,揣摩作者的写作秘诀,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运用作者的写法写自己最敬佩的一个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以后碰到类似的文章,学生就能得心应手。
三、因课而异,保证学法的有效迁移
学会学习或进行有效的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要真正地学会学习,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迁移。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学以致用。
古诗的学习要“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在“意、境、情”的世界中深化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 课《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是两首说理诗,都是借由读书、观书,阐述了生活中的某种哲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以“少”“老”对比、“知”“行”对比阐发事理。朱熹的《观书有感》借物明道、借景喻理。教学第一首古诗时,我引导学生依照“一诵读:读通古诗;二研读:读懂诗意;三悟读:读诗明理”,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年级下册第3 课《烟台的海》,课文第2、3、4、5自然段分别写了烟台冬日、春日、夏日、秋日的海的风情与烟台人生活的场景,结构相同,内容相近,在指导学生学习第2 自然段冬日烟台海的凝重以后,师生共同总结第2 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心中有形—边读变想象画面;笔下有神—写出自己的体会;口中有味—用朗读表达理解。
四人一个小组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春夏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只要我们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法指导,必然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