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个性进行到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初探
2015-08-15王冬梅
王冬梅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阅读主题偏离、思想统一、理解单一、延伸拓展空泛等诸多问题。如何提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学生能够对课堂所讲知识满含热情,其自身的感情记忆与生活经验也会被唤醒,进而与所学内容产生共鸣,由此,学生能够全神贯注,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情绪和心理非常容易受到情感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可以先提出一个构思巧妙的问题、谜语或者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小路》这篇文章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真正读出韵味,喜爱阅读,教师可以将文章中所描绘的情境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当读到文章中“小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小路两旁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绽放”这一部分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动人的图片之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从文章中读出美感,抒发自己的感情,语感也得到了培养。在讲到“垃圾堆在小路上,苍蝇嗡嗡地飞来飞去”这一段时,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展示垃圾成堆、脏乱不堪的情境。在前后两个情境的对比之下,小学生体验到视觉的震撼效果。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地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这是你经常走的一条小路,那么当看到小路变得脏乱时,你该做些什么呢?”小学生在教师引导和视觉冲击的双重效果下,便会对文章内容产生共鸣。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同学以表演的形式读出小动物们的心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词语,加深情感,喜爱阅读,还能够使学生将文章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应善于利用情境教学发展小学生个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个性化阅读中,每一个人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应看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阅读策略与方法,使学生适应阅读环境,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例如,教师在讲解《掌声》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索课文主题。在“这两次掌声是颂扬师爱还是友爱”这个问题上,学生们有着不同的见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无意之中的一次要求,让英子战胜自我,在演讲中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所以这掌声是送给英子和老师的。一些同学说,掌声属于英子所在班级的同学,因为有一群懂得欣赏与鼓励他人的同学,才使得英子真正鼓起勇气,战胜自我。但是,有一个男同学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掌声应该送给英子自己。他认为,课文中英子的老师对学生不够关心,如果新老师与原任老师交接较好的话,就不可能出现不了解英子的情况。另外,全班同学如果能够在平常生活中就很关心英子的话,英子不会那样犹豫,所以掌声应该送给英子自己。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在一个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经验,产生了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提升和观念养成均具有积极作用。
三、尊重质疑问难,共同探讨研究
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尤其是对于儿童而言,世界永远充满新奇和疑问。学贵有疑,疑则进步,大疑大进,小疑小进。疑问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兴奋点,是教师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最恰当的时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所有教学手段中功效最为显著的一个。
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詹天佑》一课时,一个学生对“中部凿井法”提出了疑问:“如果中部打竖井能够增加工作面,将工期缩短,那么就应该打更多的竖井,不是吗?”问题一出,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便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思想启迪,能够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学会发散思维。
基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尊重质疑问难,共同探讨研究,才能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出一条个性化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