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中的“亲情”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2015-08-15徐嘉婕

语文天地 2015年24期
关键词:姥姥亲情笔者

徐嘉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亲情文化”可以成为学生人文体验的一个主题,因为与亲情文化相关的课文贯串着整个小学阶段,比如《我叫“神舟号”》、《陈毅探母》、《爱如茉莉》、《姥姥的剪纸》等,这些课文让人感受到“亲情”主线。将这条线索体现在教学中,可以将语文的人文性更好地落到实处。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亲情文化”课文背景与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梳理出“亲情文化”的脉络,需要将具体的课文的背景与特征寻找出来,这样更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思路,寻找有效教学的途径。课程标准对此亦有类似的要求,即在教学中尝试站到作者、编者和学习者的角度去理解文本。

如果要从背景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笔者以为亲情无论是作为一种情感培养,还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加强教育的必要。但这种教育又不应当是生硬的,一年级教材中《我叫“神舟号”》末尾一句“小弟弟,你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我带上,我真想回家看看”,点出了“家”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家”的存在与温暖;《陈毅探母》中“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点出了陈毅对母亲的爱体现在洗衣服这一细节中。通过这样的梳理可以发现,课文在描述亲情的时候,并没有生硬地将爱放在口头语言上,而是放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之中,这是亲情文化在课本中存在的明显特征,也给亲情文化的主题阅读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亲情文化”主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对于亲情文化的教学而言,不应当是一个生硬的概念,而应当是一个能够让亲情文化渗透到学生血液中去的温馨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亲情文化阅读教学,笔者通过研究,感觉更多的还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感悟。

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学习。当亲情文化成为阅读的一根主线时,教师仍然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将这要主线过多地明确出来。譬如《陈毅探母》一文中“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一边跟母亲谈家常。”“从小到大……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这些句子是需要学生反复去读的。只有当孩子们对这些句子熟练了,当他们不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读顺句子上了,他们的注意力才会转移到对句子本身的理解上来,这个时候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的读就有会从机械的重复到达对句义的理解。

但这个时候的阅读仍然不能断,只是教师需要提醒学生阅读时需要加上想象与感悟。在学生能够熟读《姥姥的剪纸》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围绕“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这一句展开想象,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姥姥就是剪纸中的那头老牛,而“自己”就是那只小兔子,再当学生想到姥姥“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的时候,他们内心就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学生在无数次阅读之后,将所接纳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的一种认知上的升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亲情”才真正从他们的心中升起——原来,姥姥(抑或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爱是这样的深沉,不需要语言,那“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便是全部的爱。而这个时候,“欢蹦着远去”对于姥姥而言,“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伤感”(学生语)。当笔者追问何以有如此理解时,学生答道:姥姥看到自己“欢蹦着”肯定是高兴的,因为“我”的高兴便是她的高兴;而姥姥看到“我”“远去”时,又一定会有些伤心,因为“我”远了,再也不在她身边了。这样的解读在其他学生心中引起了共鸣,课堂上的气氛也会凝重起来,在笔者看来,在这种凝重当中,体现的正是亲情文化。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亲情文化”教学的研究反思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课题研究需要遵循课题研究的程序,从课题名称的选定到研究内容的选择,再到最后的总结成文,每一步都得有相应的研究技术支撑着,这一过程对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而言,自然是一个有益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是研究理性让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又深刻了一些。

而从情感上来看,笔者所选择的“亲情文化”这一关键词,又在研究的过程中让笔者收获了许多,尤其是小学生那幼小的心灵中所绽放出来的亲情之花,远比笔者当初的想象要灿烂。学生在亲情文化的阅读中所诞生出的感悟,远不是以往教学中生硬的语言与略显做作的引导所能描述的。也由此可以发现,只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中,能够以亲情作为阅读的主线,那么学生的思维的大门,学生的情感的大门就会敞开。这样,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便自然实现。

猜你喜欢

姥姥亲情笔者
永不凋零的亲情
雪姥姥
姥姥的手
八旬姥姥活得美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