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处理
2015-08-15吴海燕
吴海燕
阅读教学要使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扩大,将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笔者认为,要想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要紧扣文本,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超越文本。那么,如何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呢?
一、拓展文本的广度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进入到教学重点的教学层面,让学生将那些着重描写儿童的段落勾画出来,让学生们反复朗诵,从中体会文章的主旨。学生熟读阅读文本以后,教师可以以“走进冰心”为主导来进行阅读拓展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搜集大量的冰心精美小散文让他们来阅读,学生们阅读后,从中感悟精美的语言,教师再进行这样的铺垫以后,将冰心的“有爱有一切”的至理名言告诉学生们,这样就比较自然地完成了文本阅读和阅读拓展的自然承接,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们对名言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
这个案例从根本上阐述了文本的重要性,以文本为根本出发点,将作者的其他的文章介绍给学生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对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还使自己的知识有了丰富的储备,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基于文本,超越文本。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例如《望月》一文,教师以文本为基础,将文章中的情景和实际中教师和学生们的学习情景有机的融合入在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况。对于文本而言,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仅仅在教材的范畴,对于教材产生非常强烈的依恋,希望依靠教材的阅读来实现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比较狭隘的。教师对教材过分的依赖,对于文本教学逐字逐句的解析、对于段落进行一层有一层的划分,这样就使文本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美,将课文原本的情感划分得荡然无存。
二、挖掘文本的深度
学习《白鹭》这篇文章的时候,文本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读完这句话,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有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浮现。可以将有关描写白鹭的小文章先阅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白鹭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让学生们打开课文阅读整篇文章,这样就会让学生对白鹭有了整体感知,一幅白鹭站立清水田的画面就会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还会加深学生对散文意境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后,可以将课前给学生阅读的有关白鹭的文章和本篇课文进行对比,加深学生们对白鹭的认识,从而将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穿插进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对文章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上述问题指的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知识情节,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加的深刻,对于课文也会有深一层的感知,学生的学习不单单了解课文内涵,还要学习课文的重要表达模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拓展阅读贯穿始末,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加深文本内涵的拓展:或在重点处拓展,或在空白处填补,或在疑难处解惑,或在结尾处推敲,或在关节处比较。
三、提升文本的效能
在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在对照课文的注释将古诗的整体含义解释给学生以后,让学生们对两首古诗的内容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两首古诗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深入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又一年”。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首古诗进行整体的阅读,对古诗的意境再一次的感受,他们会发觉两首古诗分别以愤怒开头和以悲伤结束。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从深一层的含义来探究,就会发现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都是表达忧国忧天下的情感。
在拓展阅读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课文的始末,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进行展现,这样可以将文本的深层含义有效提升。不同的教师对于相同的课文会传授出不一样的教学结果,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对知识的拓展空间有所不同。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将它们的内在潜质进行关联,将古诗表达的主旨高效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拓展延伸在相同的地方找出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挖掘相同,从而将两首古诗的中心意思展现得淋漓尽致。
教育资源的核心媒介是文本,文本还是思想情感迸发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使用好手中的文本教材,将有关联的文本进行高效的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一种文本的同时可以得到更加广阔的知识链接,进而超越文本,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