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阅读期待 提高阅读质量
2015-08-15周素珍
周素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或者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心理,引发学生感受体验历程和探究过程。有了阅读期待,语言的潜力会被发掘出来,阅读质量就会自然提升。
一、悬念导入,诱发期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反映在教学上,良好的开端主要是指新课的导入。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不失时机的抓住小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精心设计,让扣人心弦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产生阅读的期待。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进行精心设计,在白板上出示几张霍金的照片。映入学生眼帘的首先是他的外表形象:头只能向右边倾斜,肩膀一边高一边低,两脚扭曲,嘴歪成S型,一笑就会龇牙咧嘴等等。教师可以抛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反思:“霍金的外表形象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但是定格在我们心中的难道仅仅是他的的外表吗?”这时,学生就会自然地去阅读课文,期望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由于成功的导入,使得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期望从课文中找到和霍金外表完全不一样的的精神品质。
二、启动情感,驰情其中
叶圣陶说:“文字好比一道桥梁,让读者和作者有机会见面,有机会让读者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自由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并在阅读中积极体验作者的情感,才有可能将文章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达成和作者默契的情感,最终才能和作者见面。学生的情感就像一个湖面,想要激起涟漪,必须一阵春风吹过或者一个石子投入。这种外力就像雁翅掠过湖面,又像蜻蜓轻轻点水,学生思维及情感就会被点拨开来,变得豁然开朗。学生情感的涟漪一旦荡漾开来,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就会不断地探索新的未知领域,产生学习的期待,阅读的期望,渴望获得新的知识,急切地想知道文中的故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如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以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中描写肖邦听说起义失败后,努力工作的段落,体会肖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对祖国无比思念的情怀。
三、创设情境,激活期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传授本领和技能只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事情。”特别是当今的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让本身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再加上教师合理的课前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对阅读产生期待。新课才刚刚开始,学生的情感就已经非常浓厚,急于探索新知。
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一课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课件设计时,插入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或视频,如北京奥运会上安塞腰鼓的表演以及国庆阅兵式的表演,学生的情感立即就会被激发出来,急迫地想知道有关安塞腰鼓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未知的领域,在多媒体的助动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接着引导:“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对安塞腰鼓进行描述的呢?让我们细细品读。”教师的发问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纷纷打开课本主动地阅读并自我探索体验。由于合理的情境创设以及利用了多媒体的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
四、拓展视野,延伸期待
《小学语文新程标准》指出:“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广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阅读期待正好满足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兴趣,逐步地把阅读的范围进行扩展,让学生对与课文内容有关连的课外阅读产生期待,逐步地向课外延伸。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既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学习,还可以把阅读引申到课外,让这些课外的阅读对文本的内容起到一种巩固和加深的效果。比如学习《牛郎织女》一文,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故事的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以及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学生似乎意犹未尽,阅读兴趣正浓,阅读期待正在进行时。教师就应该合理引导,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民间故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等,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要,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未知领域不断探究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用内在的动力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才能有效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