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蒙与养成:对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思考

2015-08-15陆家梅

语文天地 2015年24期
关键词:石榴景物习作

陆家梅

作文启蒙教学奠定学生作文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们能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心中的真实情感,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记录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留下一个个幸福的回忆。但事实却与此相反,真正享受着写作乐趣的学生寥寥无几,更多的学生备受煎熬,真是“提起写文章,不如变婆娘”。如何才能让启蒙作文教学落到实处呢?在这里,我把自己多年来小学作文启蒙教学的点滴做法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重视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学生无论有多精彩的经历,多高的写作热情,懂得多少写作技巧,如果胸中无米,囊中无物,也无法成文,久而久之,写作的激情也会消磨殆尽。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

什么时候开始积累并没有个定论,我认为一年级学生学完拼音之时就是开始书面积累之时。生字、好词、佳句、精彩的语段、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古诗等都是积累的对象。积累册的名字叫“采蜜本”,如鲁迅所言:“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多领域的知识,多渠道的获得,多形式的表达,这样的“采蜜本”包罗万象,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整合。除了书面积累,还要重视生活积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是积累生活素材的好方法,它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二、强化仿写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模仿的。人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模仿。”就像学习书法的人,必先描红临摹。写作也是如此,只有不断仿写,在一次次仿写中磨练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学有所得,他山之石为己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课本中精彩的句子,优美的片段随处可见,文质兼美的文章也是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可精耕细作的“好帖”,是我们仿写的切入点。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一文第四自然段,这样写石榴籽的:“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颗放入口中嚼一嚼,酸溜溜、甜津津,顿时感到清爽无比。”文中的这段话主要写了石榴籽的形状、颜色、味道,叠词及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更让人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美,结构的精巧。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布置任务:回去品尝一种水果——橘子,然后仿写。有学生这样写道:我从袋子中取出一个橘子,它有我的拳头大小,黄澄澄的,可爱极了。我轻轻的剥开它的外皮,顿时一股酸溜溜的味道冲进了我的鼻子,让我口水直流。橘皮剥开了,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里面的果实好似金色的小南瓜。我数一数,共有十个橘瓣,就像十个亲兄弟,紧紧的抱成一团,掰下一瓣,像小船,像月牙,还像镰刀……看得我直流口水。我小心翼翼地撕开它外层那透明的薄薄的皮,露出了许多像晶莹珍珠似的小籽。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嘴里立刻感到一股清香,甜水一直流到了心里……

这样,文章的语言之精美,结构之严谨,通过坚持不懈的仿写,就会迁移成学生自身的写作技能,学生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灵活自如地运用了。

三、分类精练

疱丁解牛,游刃有余,这一方式也适用于攻克写作难关。怎样运用呢?简单来说,就是把大习作分解为一篇篇小习作,这样就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比如写景的习作。这类习作较写人记事的难度大,学生往往无从下笔,或下笔无物。在写《春》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紧扣能表现春天特点的景物来写。我们先把它分解一下,让学生先抓住自己喜欢的,有代表性的景物先写,草、花、风、雨、人等几个方面,再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学生眼中的景物就清晰了,写起来也没那么难了。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习作也是练出来的。一种体裁的习作,应多角度的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要对同一篇习作进行分类练习,如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按描写对象分,可分为同学类、老师类、亲朋类,按内容分,可分为表扬类、批评类、劝慰类。利用小作文练习和写周记的机会,这样一类一类地练,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有效的小结、反思。几篇下来,这一类题材就可以熟练掌握了。

以上就是我这些年启蒙作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特点,简单但行之效。我的学生从不惧怕写作,读书,积累己成为他们的常态。老师只要用心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写作方法,再夯实积累训练,多赏识学生的文章,给他们成功的体验,学生就会爱上写作文。

猜你喜欢

石榴景物习作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石榴红了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写写冬天的景物
石榴
景物描写要准确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