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孕育生成 生成促进创造
2015-08-15赵丽
赵 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用预设来组织课堂,又善于借助课堂的“变化”因素来构建灵动的课堂,已是一种趋势。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形成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目的,预设应为生成服务,二者相辅相成。
一、预设要考虑全面
1.问题设计要巧妙
生成性的问题预设,应注重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并关注个性差异,并以此为基点,用多维的、发散的形式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在教学《三峡》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结合内容谈一谈你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三峡?有的答是雄伟的、巍峨的;有的答是多变的;有的答是清秀的;有的答是绿色的。之后笔者追问一个问题:作者是通过对哪些典型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三峡美好景色的?学生自然答出是山和水,顺势结合每一段的具体描写我们总结了本文写景的几大特色:动静结合,色彩搭配,烘托渲染,俯仰结合等等。本来最初的预设没想讲这么些,只想让学生掌握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由于问题设计得巧妙,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很多难点。
2.要讲究语文的韵味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让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的任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语文课要上出韵味。
课前教师要充分预设,其中包括自己的整堂课的语言,要尽量优美。在讲解中要有自己的文学素养及时铺垫,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整堂课下来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一篇很美的散文。这样的预设习惯形成,何愁语文教学缺少韵味呢?
3.要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下极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且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思考与交流。这为学生在学中思、在学中问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得好,往往教学实效性最强,往往最能促进生成。
二、生成要“水到渠成”
1.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好多老师把质疑探究作为是否体现新课改的依据,认为在这样氛围和空间中,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生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认识与情感体验。其实探究的问题有无价值才是关键,比较浅显的问题,无需探究却硬要探究失去了探究的初衷和目的,那探究岂不流于形式?抑或探究时没想好形式,只追求人声鼎沸的外在,这种探究又有何意义?所以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才是关键。
比如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中,对于导语是第一句话还是前两句这个问题,探究的意义不大,教师从总起的角度略加提示,学生自然能答出。而对于主体部分的分层尤其第二层分到何处这个问题,则值得探究。学生不明白为何要分到“不起丝毫作用”,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地图,需要关注内容的衔接等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油水分离,不相融,那么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会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2.在与学生对话中,教师要富有教育智慧,善于捕捉“闪光点”,及时促进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中的闪光点,适时把握生成的瞬间。
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中,在分析阿长形象时,一切进行得很顺利,这时有一生举手问:“老师,鲁迅先生能专门写篇文章纪念阿长,可见鲁迅对她怀有深切的怀念,可她为什么要把阿长的絮絮叨叨的说话习惯,大字的睡相等不好的方面也写出来,这不是有损这一人物形象吗?”此言一出,全堂肃静,这是在笔者预料之中的,在设计教学时笔者一直在想是否把这一问题提出来,后来决定只要问就顺势引导。所以笔者马上加以引导,说:“问题提得好,那么现在咱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讨论中,人声鼎沸,学生各执一词,在汇报时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加深了对塑造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感人性的理解。有效生成了“写人要真实”的写作知识。
3.开启学生多角度思维
为了有效促进生成,问题设计要有开度,并且要注意开启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比如在讲《陈涉世家》时,让学生评述陈涉为什么能成功发动起义,学生会从各个角度回答,比较集中的有:因为“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因为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因为陈涉有组织才能;因为有吴广的辅助。笔者又启发学生是否思考能更深入?片刻之后,有一生回答:“老师我认为时势造英雄,在秦王朝残暴的统治下,又“遇雨失期”,900 人又群龙无首,这时候急需有人站出来,而陈涉恰恰适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回答得多精彩。接着又有学生站起说:“老师,我认为还源于陈涉有领袖才能,能利用一切条件。其实吴广比他在士兵中的威信高,可吴广的谋虑不如他深远,而要想起义成功,还必须有类似吴广的小头目起到引导士兵的作用,且他们还利用了当时人们敬畏鬼神的心理,试想,这样的韬略,起义能不成功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开启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对于生成是多么重要。
以上是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预设与生成方面的思考,希望能给人以些许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