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互文见义
2015-08-15严利平
严利平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些短语、句子根据内容或音律等方面的需要,常常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使短语或句子精练含蓄、音调明快,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可是,有些学生对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没方法不够重视,在理解、翻译、赏析互文见义的短语或者句子时,往往采用直译法从字面上去理解,以致理解片面,赏析出现偏差乃至错误,曲解了作者的本意。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岳阳楼记》互文见义的句子有八处之多,但是《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存在着片面性甚至错误。如“岸芷汀兰”一句,课文注解为“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用书》翻译为“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教材和《用书》的注解和翻译是片面乃至错误的,因为此句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作者的意思是说岸上不仅有小草还有兰花,小洲上不仅有兰花还有小草,所以此句应正确理解翻译为“岸上和洲上的芷草和兰花”。《岳阳楼记》中互文见义的特征都是互省,应采取互补译文法才准确,才符合作者的本意。
一、互文见义的概念
互文见义,又叫参互、互备、互文、互言、互体、互辞。唐·贾公彦《礼仪注疏》如此解释:“凡言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清·俞樾《群经平议·论语》则解释为“加我数年吾以学易,上言‘我’,下言‘吾’,乃互辞也”。简言之,互文见义就是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也是一种修辞方法。古人解释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中有“於豆言‘荐’,於籩言‘彻’,互辞耳”之句。
从词语省略的角度看,上文省略的词语出现在下文,下文省略的词语出现在上文,所谓“参互成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不仅“烟”、“笼”、“寒水”而且“月”也“笼”、“寒水”,不仅“月”、“笼”、“沙”而且“烟”也“笼”、“沙”。“烟”“月”兼及“寒水”与“沙”,即前后互省“月”和“烟”,即“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此句互文见义,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不能直译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滩”,应正确理解为“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如此理解,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
从合而见义的角度看,指的是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短语或者句子里,一个短语(成语)、一个单句、一组对句、一组排句的前后对应的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文义也前后呼应,彼此诠释,互相补充,互相交错,互相渗透,语义互现,相互组合补充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使意蕴完整、全面乃至更为丰富。所以,在理解与赏析时,不能前后分割,应前后联系,才能整体把握句子的意思。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中的“国”与“城”互文见义,意义相关,彼此诠释,互相补充,“国”释“城”,“城”释“国”,均为“国都”即“长安城”之意。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不能如此片面理解:“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老师这样讲,学生就会这样想:“还是当壮士好!”此句中“将军”与“壮士”、“百战死”与“十年归”互文见义,互相补充,互相渗透,语义兼顾。应正确翻译为:“将士们从军十年,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二、互文见义的特征
“文省而意存”是互文见义的特征,结构上表现为“互省”,语义上表现为“互补”。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与“汉”结构上是互省,“秦”后补上“汉”,“汉”后补上“秦”,“秦”和“汉”兼及“月”和“关”;赏析时语义上要互补,前后互相交错补充,该句意为“秦汉时候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候的关”。
三、互文见义的形式
短语(成语)和古诗文句子中互文见义的现象很普遍,其表现形式有两种。
1.对应互释
有时古诗文在行文过程中,短语(成语)或句子的结构如果相同或基本相同,对应位置的词语就采用同义词(近义词)来表达。这样,不仅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而且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还可以相互诠释,从一个词语的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词语的未知词义。
如成语“求全责备”中,“求”与“责”、“全”与“备”处于对应位置,彼此互文见义,可推知彼此同义:“求”、“责”都是“要求”之义;“全”、“备”都是“完备,完美”之义。诸如“丢盔弃甲”中的“丢”与“弃”、“东拼西凑”中的“拼”与“凑”、“开诚布公”中的“开”与“布”、“开天辟地”中的“开”与“辟”、“引经据典”中的“经”与“典”……都有对应互释的作用。
互文见义的短语(成语)的结构都是联合式,其中一组对应的词语互文见义,另一组对应的词语要么语义相关,要么互文见义。如“挑肥拣瘦”中“挑”与“拣”互文见义,“肥”与“瘦”语义相关;“移风易俗”中“移”与“易”互文见义,“风”与“俗”也互文现义。
古诗文中的句子也有对应词语互释现象: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用”与“以”互文见义,由“用”可推知“以”的意思是“任用”;再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植”与“种”互文见义,均为“种植”之意。
2.对应互省
有时在行文过程中,因为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的需要,必须用简练的词语、含蓄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就把本该同时出现在上下文的两个事物,上文省略一个事物,下文省略另一个事物,“凡言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理解时,必须把上下文互省的词语在下上文中互补出来。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中,上句省略“皎皎”,下句省略“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也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也指牵牛星。“迢迢”和“皎皎”互文见义。应正确理解为“遥远灿烂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遥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成语中也有对应互省的现象,如成语“精疲力竭”,“精疲”省略“力”,“力竭”省略“精”,意为“精(力)疲(精)力竭”(精力疲竭)。类似的成语如七嘴八舌、千疮百孔、人仰马翻、手忙脚乱、奇山异水、一鳞半爪、万水千山、天荒地老、心猿意马、神出鬼没、魂飞魄散等等。
四、互文见义的类型
从语法角度划分,互文见义可分为短语(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隔句互文、排句互文和重章互文六种类型,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较为普遍。
1.短语(成语)互文
并列式短语或成语中,互文现象较为普遍。如“南征北战”互省,意为“南(北)征(南)北战”(南北征战)。
2.单句互文
在同一单句内部,相关或者对应的两个词形成互文见义。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去国怀乡”,“国”与“乡”互文,意为“去国(乡)怀(国)乡”,应正确理解为“远离国都和家乡,怀念国都和家乡”(远离怀念国都家乡)。
3.偶句互文
对偶互文,形分为二,意合如一。对偶句上下两句文意彼此呼应、补充、映衬,互文相足,文省而义丰。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中,“谈笑”与“往来”互文,意为“谈笑往来有鸿儒,谈笑往来无白丁”(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没知识的人)。
4.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赏析理解时与“对句互文”的思路步骤相同。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与“高朋”、“如云”与“满座”互省,理解时要互补,应理解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胜友高朋如云满座)。
5.排句互文
排比句互文在古诗文中较为少见,排比句互文的词语往往处在对应的位置上。如“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三个句子互为对偶,形成鼎足对,运用历史典故表达深厚复杂的感情。“绿野”、“平泉”、“东山”分别指唐相裴度、李德裕和东晋宰相谢安退隐后所居之处。细心体味三句,采用了互文见义,即“绿野、平泉、东山的风烟、草木和歌酒”,辛弃疾用历史名相的隐栖之地的“风烟”、“草木”、“歌酒”来称颂韩南涧隐居信州,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互文见义使有限的文字产生了更多的意义,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排比句互文,必须把几个句子并在一起反复吟咏,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
6.重章互文
重章互文,各节对应位置的词语互文见义,形成回环反复,反复歌咏,如《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加点、加线、加虚线、加浪线、加双线、加黑线的词语位置对应,互文现义。“伐檀”、“伐辐”和“伐轮”互文,伐檀是为了做车辐,车轮;“干”、“侧”、“漘”互文,“涟猗”、“直猗”、“沦猗”互文,“廛”、“亿”、“囷”互文,“貆”、“特”、“鹑”互文,“餐”、“食”、“飧”互文。
五、互文见义译文方法
准确翻译古诗文中的互文句子才能全面理解语意,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意译,方法有如下两种。
1.彼此渗透的互文,词语相加,翻译时使其合而见义
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这个互文句极写塞外苦寒的军旅生活。如果仅从字面理解,翻译为“将军的角弓冷得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冷得穿不上”就错了,正确的翻译是“将军、都护的角弓冷得拉不开,铁衣冷得穿不上”。
2.各举一边的互文,词语互补,翻译时使其语义整合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可以概括整合翻译为“在兵败危难时刻我接受重任奉命出使”。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只有把握了互文的特点,才能体会互文语言的简练,表意的含蓄,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才能避免望文生义,进行准确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