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2015-08-15陈晓丽于晓阳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堂讨论命题历史

◆陈晓丽 于晓阳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

著名教育学家赞克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中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学习愿望了。近几年的历史课程改革已走进课堂,深入人心。新的课程改革使得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新的教学观念。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至关重要。而在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中,对于这种角色的转变,“课堂讨论”是很有效果的一种方式,针对教学中的这种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巧妙设计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要匠心独具,结合现实,联系高考命题考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一)注意命题的横向联系。如“明朝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而几乎同一时期的英国成立了责任内阁制,这两种内阁的职责是否相同?作用是否一致?”这两个内容分别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这样做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形成一个横向的联系。

(二)加强命题知识的纵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 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只要是适合国情的体制就是合适的体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节课时,在分析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英运动;清政府上下对于鸦片战争的态度;专家眼中的鸦片战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真正去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只告诉他们一个答案。当材料展示的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 至5 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 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再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 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

而这样的“课堂讨论”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事半功倍的。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种相互碰撞、反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课堂讨论的收获,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环。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课堂讨论中也有一个缺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同学都在积极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也有“离题太远”者,更有“离群索居”者,甚至也会出现“话霸”,更或者还有一部分同学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学中会越来越多的出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我们教师去认真思考、引导。

猜你喜欢

课堂讨论命题历史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谈素质教育中的课堂讨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