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德育的有效性
2015-08-15贾宗敬
◆贾宗敬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南咀小学)
德育的有效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现实工作中,各校都重视德育,可是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经过多年的德育教育,学生到社会上后,其行为习惯虽说并非全与国家、社会的要求相对立,但至少可以说没有达到国家、社会的要求水准。关心社会的人都感到社会上许多人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少人的思想品德也差。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德育的有效性,必须重新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问题。
小学德育实质上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就是探索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在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中,许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重点是保证学校管理的效果,确保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而我们认为,小学养成教育必须指向学生人格的成长,确保对学生成长具有良好的效果。小学阶段,正处在学生人格形成时期,要确保学生人格形成的良好性、有效性,为学生人格的形成积淀良好的素养元素。
我校根据以上分析,从2011 年9 月开始,重点研究养成教育内容要素的有效性。我们认为:现实中养成教育成效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而全的要求下的主题不鲜明的养成教育模式。主题不鲜明,将最终目标当作现实的阶段性目标,导致养成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效果不佳。我们从心理学、论理学的相关原理出发,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总结概括提炼,认为现阶段小学养成教育以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等主题为宜,长期坚持,定会有实效。我们开展突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研究,瞄准小学德育的有效性,期望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突破作出努力。
一、通过抓突出主题的养成教育,没有削弱学校的德育,反而使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德育需要培养生成的要素可以说都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有突出发展,就可以在智慧活动中取得非凡的成功。”“智力因素的水平不厌其高,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则应适当……(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过高或者太低均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沈德立,教育科学出版社:《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第8 页、10 页)我校抓住“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教育主题,以突出“主题性的养成教育”来统摄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感到工作实在,落到实处,教育的凭借恰当,措施具体易操作,教育效果好,学校风气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良好状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向上参与各种活动,学习成绩名列会师镇小学前列,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二、充分证实了当前小学养成教育的主题应是“秩序、礼貌、友爱、上进”
我们重点进行了以“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研究,能否体现小学养成教育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这是研究课题必须回答的问题。从理论方面,小学养成教育的凭借和依据是《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主题就是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来的。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实践研究,证明了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带给学校的是良好的秩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班风校风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学生积极上进,努力争先。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张扬,师生的进取心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增强。通过反复的良性的重复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印刻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词语符号,学生成年后,这些词语符号一定会在他个人人生的各种十字路口和关键阶段,起到良好的“提醒、警示、强化”作用,为学生个人在人生中不断成长进步发挥良好的自我督促、激励作用。
我们认为,从积淀学生人格核心的要素来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些主题都是儿童人格核心中需要积累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能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自然地培养习得,日积月累,终成品质。这五种品质虽然相互联系,但每一个品质所反映的内容毕竟不同,不能相互覆盖和相互代替。在教育过程中不提倡对几种品质同步进行齐头培养,分步推进是必要的;如果条件不允许,在一定的时期内只能进行一种品质的养成训练,教师也必须具有训练其他品质的意念,从而使教育游刃有余,生动而具有后续性,实在中蕴藏着前瞻性,单进中体现出整体性,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出适合我校特点的“主题性”养成教育内容体系
我们把小学“秩序”教育分解为三大块:即学习上讲秩序、活动中讲秩序、生活上讲秩序。每一块又列出若干条目,每块、每条都是在“秩序”的统摄下,为突出“秩序”服务的。学校将这些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宣讲、展示,让学生熟悉它、理解它,在学校生活中践履它,长期规范,经年积累,学生的秩序意识逐渐形成,秩序习惯逐步养成,为良好校风的形成、保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秩序”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研究探索出《礼貌教育内容体系》《友爱教育内容体系》《上进教育内容体系》,并分步实施验证它们的操作性、实用性,通过教育实际的摸索,完成了我校主题性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框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养成教育提供了凭借。
四、克服了德育中的空洞做法
德育的倒置现象即通常所说的“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来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德育空洞做法的直接后果。德育特别是小学德育,主要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打基础,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为学生的人格形成积淀良性要素。可一段时期中,为了突出德育的所谓方向性功能,在小学德育中高唱口号,用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来作为具体的教育要求,用远大的方向性要求来作为操作性目标,师生无法把握,只有紧跟唱口号,呈现出一派虚假的德育繁荣。“空必假,假衬空,虚假教育出歪风”,不切实际的空洞教育只能培养强化人们的两面性个性,阳奉阴违,投机取巧,作风漂浮,好高骛远,最后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损害。
我们从最基本的、最实在的“秩序、礼貌、友爱、上进”着手,以它们为主题开展德育工作,强化“秩序、礼貌、友爱、上进”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导学生要做一个“守序、懂礼、协作、上进”的人。如果现在在校园中遵守学校生活秩序,长大成人后进入社会生活,就会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我们坚信,一个“守序”的人,决不可能走向社会的反面;相反,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很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可见,克服空洞教育是多么重要。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