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解读《背影》的另一个角度

2015-08-15吴爱红

中学语文 2015年13期
关键词:背影内心笔者

吴爱红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实验初中]

《背影》毫无疑问是初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许多今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读着《背影》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在许多国人的意识中,《背影》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阅读篇章,所以当出现《背影》退出语文教材的传闻时,舆论可谓一片哗然。

将视线从社会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围绕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可能将对文章的解读推向更深的深度。而有一个初听不那么引人注意的问题在细细琢磨之后,欲发显示出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

一、为什么学生会提出这一问题

曾经奇怪为什么学生会提出这一问题,因为最初的认识可能就是作者为了强调背影这一课文的关键词。而学生的想法却也不复杂:在与父亲相处了那么长时间之后,不能忘记的更应当是父亲的容颜,或者是经历过与父亲相关的某一件事情。作者为什么偏偏说背影是最不能忘记的呢?还有学生带着玩笑的口吻说,作者可不是说的“最”不能忘记的“之一”,没有了“之一”,便是唯一的了。于是问题又转回来了:为什么“背影”是最难忘记的?

以学生所举的“容颜”与“背影”相比,并将这一问题的情境过渡到实际生活当中,然后问一下自己:对父亲最难忘记的是什么?相信真正回答背影的人并不会很多。相反,音容笑貌、趣事谐事,恐怕倒更多地存在于自己的记忆当中。这样一对比,便发现作者说“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倒真的似乎隐藏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换句话说,学生之所以问出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将对文本的解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而这正是文本解读常常需要的一种境界。只有当文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形成一种联系时,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只是此文中有了一个特殊的情形:学生非但没有因为将生活中的“我”引入文本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反而倒是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看来,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将生活中的我与文本中的我结合起来,才能让生活中的我理解文本中的我何以最难忘记的是背影。

二、对于这一问题应当如何回答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不能照搬标准的参考答案,而应当首先在文本的琢磨中寻找可能的回答。

笔者细细琢磨了全文,发现其中有些字值得咀嚼。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背影》一文中直接引述父亲言语的情形很少,对父亲的印象都是通过笔者自己的笔触写出来的,因此咀嚼文中某些字词,其实就是揣摩作者朱自清内心的情感。不妨先通过几个字词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

“那年冬天,……,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曾有学生在写这句时误将“正”写成了“真”,这一无心之错却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果将“正”换成了“真”,会有什么变化?于是顺势利导,跟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结果是:“正”字表示家庭正在行祸的过程中,而“真”字则带了明显的悲观情绪。而事实上,父亲所说的“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给作者的正是一种虽淡如水,却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这一句中的“终于”含义丰富,从父亲的角度来思考“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到“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段心理历程,会发现即使作者自己因为“有朋友约去游逛”,但父亲内心却仍在为送不送儿子而“踌躇”和“颇踌躇”。不知道别人阅读此段的感觉如何,笔者每读此段都有一种鼻子酸酸的感觉。因为从这段看似平淡的描述中,读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之间经历着什么样的纠结,一方面是谋生活(已经是谋生活的底线了),另一方面是送孩子,当两者有冲突时,还是放弃了基本生活的需要而决定去照顾二十岁的儿子——尽管在儿子看来已经不需要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笔者两次提到自己的“聪明”,显然是一种自责。而这样的聪明也是初中学生所能读懂的,当并不出众的父亲表现出与自己的期待不一致的行为时,子女常常会用一种不屑来对待,迄今亦是如此。因此父亲与脚夫们的讲价钱,在“我”的眼中可能就成为一种俗不可耐……

到此时,父亲在“我”心目中还不是“不能忘记”的,更加谈不上“最不能忘记了”。然而,当课文描述进入买橘子这一环节时,作者的内心发生了突变。买橘子的过程,从空间上来看,是一个父亲与“我”拉长距离的过程,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父亲远离了“我”,背对着“我”,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却丰满了起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当父亲远离时,父亲的衣着反而清晰了起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心变化?而这又恰恰是符合人之常情的,文中的“我”,现实生活中的我(包括教师与学生),恐怕均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变化,所以父亲爬铁道站台时留给“我”的背影,成为脑海中再也抹不掉的丰满形象。

因此,买橘子之前与之后,恰恰形成了空间距离的拉长与心理距离的接近。正因为心理距离接近了,所以“最”字呼之欲出。

三、“最”字背后是什么样的感情

“近几年来……”,四个字将“我”与父亲放到一个曾经的时空中,年轻与老境的自然对比,使得曾经让自己不能释怀的“他触目伤情,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演变成“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其实,父亲的“忘却”虽是事实,但“我”内心对父亲感情的变化,才是我“最”不能忘记父亲背影的真实原因。

“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每当与学生分析文本至此,读之无不动容。仿佛那已经不是文本中的父亲,而正是我们的亲人。于“晶莹的泪光”中,作者、学生与我,都已经成为伟大的父亲形象光辉照耀下的儿子,而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便成为心中父亲符号,从此定格在我们的心中。即使课文读毕,时过而境迁,但背影却永远不灭!一个“最”字,其实是写出了我们内心那最为质朴的对父亲的情感啊!

猜你喜欢

背影内心笔者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两个背影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老师,别走……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