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吉林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措施
2015-08-15谷瑞丽
谷瑞丽
[作者通联:济南大学文学院]
李吉林,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中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倡导者和带头人。她从1978年开始探索情境教学,1988年出版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在20世纪末,她又提出“情境教育”。
情境教学理论对小学的各学科教学具有普适性,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最擅长形象思维认知。即儿童主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直观地感知认识这个世界的。从学理上讲,情由境生,情动而辞发,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最初都是由相应的“境”激发的。李吉林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是:“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情境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五要素”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的教学原则。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强化感受性,都需要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渗透教育性,学科能力的实践也必须贯穿其中,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科学巧妙地设置相应的情境,就成为学生获得各项发展的平台和关键。分析李吉林老师精彩纷呈的教学过程,她最擅长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用语言创设情境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尤为重要。总结李老师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的语言类型,主要有:描述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比较性语言、引导性语言等等。
在二年级的班里上公开课《小白花》,李老师用描述性语言和抒情性语言,把孩子们带到课文中描写的天安门广场,带到首都人民纪念周总理的那个情境中去,来加深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都禁不住流下眼泪,李老师自己更是难掩哽咽。李老师是一位情感丰富、容易动情的人。很难想象,一位情感冷漠、单调的老师,能培养出一大批情感丰富敏锐的学生吗?相比其他的课程,语文课的人文情感更加强烈、鲜明。情感在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是手段,同时也是育人的目的之一。
李老师在训练学生写作观察作文或者精读课文重点片段的时候,经常在语言描述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或“猜读”。比如,使用“这时会怎样……”“还有呢……”“听着这美好的琴声我仿佛看到了……”“学到这里,你们又会思考什么问题”“这时他(文中人物)会想什么”等来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相关的语文实践练习。包括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想象力训练,对词句的斟酌,对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剪裁,如何明晰清楚的表达等等。在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中学生的思维必然十分活跃,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语言表达也就相应比较生动丰富。
李老师对每一课的导入语更是精心设计。因为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须让学生尽快进入所学课文的情境中,在较短时间内摆脱无关情绪之牵缠。李老师常常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结局等,综合运用描绘性、抒情性语言来组织她的导语,创设让学生所要进入的“境”,让学生感觉到美、联想到美或者唤起学生去追求美怜惜美的内在动力和感情。比如,《小音乐家扬科》的导入语,李老师抓住课文中扬科“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一句进行描述并作深情渲染:“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他妈妈怎么就舍得让他8岁去做牧童?……”如此导入语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激发起了学生对小扬科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比较性语言。学习《桂林山水》,学生总结出了漓江之“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李老师让学生用关联词把这三个词语组合在一个句子里,比如: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李老师又试着让学生改用“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以及“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最后比较不同句式(叙述句;描写句;抒情句)的相应表达效果。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
二、用生活再现情境
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源于生活,反过来又要服务于生活、在实践中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惯用的“传授”“灌输”方式,却让知识渐渐远离了生活。语文课由此也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日渐削弱。用相应的生活场景再现当初知识构建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体验、思考、想象、创新。这样习得的是生活场景中的鲜活知识,学生自然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和流畅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李老师非常注重选取典型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比如,为了教会小学中年级孩子写作命题作文《蒲公英》,她会一连几天去校外田野里选景。蒲公英的生长环境,蒲公英的生命形态等,这些写实的内容李老师会引领孩子们格外留意观察,李老师还要引领孩子们关注写虚(意)的一面——蒲公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所作的努力,相机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及优良人格的影响和培育。
李老师不仅注重自然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更擅长精选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教育正能量的场景,教会孩子们人际相处的原则及相互关爱的品格。
提供典型的自然及生活情境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初步环节,关键环节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用语言、用热情引发孩子们产生相应的人文情怀,唤起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强烈情感。由具体的“境”激发起孩子们心中的“情”,这是“情境教学”的核心,只有“情生”,才能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用教具创设情境
用挂图、音乐,用随手画的简笔画和示意图等,来显示物象特征和生活场景,创造一种便于直观认知进而能够具体感受的情境,以达到深刻理解和记忆的目的。这是李老师非常擅长的借助教具等手段创设情境的方法。
教学毛泽东的《长征》,背景的认知比较重要,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背景知识因为抽象很容易被忽略,李老师就信手几笔简笔画,形象描述出了红军的长征路线,标示出诗歌中所写典型场景——“两山两水”的位置,非常直观,再配合李老师动情的描述性语言,孩子们就能够初步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难。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李老师用简笔画把桂林之山的万千形态——像老人、像骆驼、像巨象给勾勒了出来,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这些直观的形象又进一步理解了“奇峰罗列”、“危峰兀立”等难解的词语。语言是表达事物概念的,一旦和事物的具体形象结合起来,语言就不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
李吉林是一位极富教育资质的教师,其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人格、观念等,都非一般努力和修养所可企及。她的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与学生情感、心灵沟通的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诗化的语言能力等。更难得的是李老师始终保有一颗童心,怀有一份童趣。她清楚孩子的兴趣点和求知过程中的需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李老师不断地丰富充实提高着自己。
四、用角色创造情境
儿童总是在自身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的。没有儿童自己的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担当角色。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极大地唤起表演者高涨的学习参与的热情,对于旁观者也能实现形式上的吸引和情绪上的调动。李老师总结学生可以扮演的角色有“理想中的角色”“生活中熟悉的角色”(如爸爸妈妈)、“童话中的角色”等等。在各种角色扮演中,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真切起来。在扮演中,大家不只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客观呈现(能不走样的客观呈现本身,也是一种深刻理解的体现),更有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的多样解读后的个性演绎。所以,扮演活动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创造性。在活泼的形式中,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孩子们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而且在运用中、在呈现中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知识。
虽然说别的学科也适用情景教学的模式,但情境模式似乎在语文课堂上最为契合,因为语文课文本身就最具有情境性、情意性、形象性。
如果说语文课难教,是因为教师还没有找到适合课程的个性化的方法。表面看来,语文课上的任务很琐碎,一篇课文要教会学生识字、组词、造句、谋篇等,看起来不如数理化那样单一,那样线索分明。还有,语文教师总想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消除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人人皆知,却很少有人时时用这句话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发展,首先就要激发出学生内在的需要、发展的内驱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演课本剧,用角色创造情境,就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的方式方法。
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普及的今天,创设情境的办法更是便捷多样的。比如,用电脑制作生活场景肯定不是难事,但是,孩子们身体力行地去生活现场体验所产生的直观感受却是任何先进的设备都无法提供的。所以,多媒体设备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应妥善应用。
情境教育既是李吉林老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年龄以前,逻辑思维的发展和非逻辑思维的发展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因此,我们主张应珍视并发展学生于生命早期敏锐的感受能力、强烈的感受欲望及其细致性和独特性,不要急于将这一多彩的感知纳入冰冷的逻辑推理和概念之中。牺牲了孩子们天真、热情的社会感受和审美感受将是教育的最大失误。情境教学,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让孩子们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得活泼。可以说,中国向来不缺少新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缺少的是教学管理者与全体教师对有效经验的坚持和实践。一切有志于成为一名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同仁们都应该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情境教育的思想精髓和实践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