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逸诗人孟浩然的道家情怀

2015-08-15黄珍妹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3期
关键词:游仙仕途天台

黄珍妹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隐逸诗人孟浩然诗歌中的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痕迹明显,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各式的论析,而对他诗歌中的道教诗、山水田园诗中的道家情怀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试图在孟浩然的全集中,找出他的”涉道诗”和 在道家思想催发下意境浑融、富有理趣的山水田园诗,窥视道家情怀对于他最终归隐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孟浩然“涉道诗”中的道家思想

“涉道诗”即,道家诗歌,或道教诗歌。道家诗歌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盛行。分为三种:游仙诗、玄言诗、步虚词〔1〕P202。游仙诗的题材又有两类,一类侧重于游仙,一类侧重于咏怀。显然,孟浩然的部分“涉道诗”没有跳脱“文人游仙诗”〔2〕P204范畴。

(一)游仙以寄寓怀抱,侧重于游仙

诗中“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武陵泛舟》)那清幽如仙境的武陵之景,洗涤了诗人的世尘之心.《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诗写游历道观,写的高远清幽。“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中描写了仙桃正发花的梦幻仙境,流露了深深的神往。“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永愿从此游,何当济所届。”(《越中逢天台太一子》)倾诉了自己对天台胜境的向往,表达了对于进入不死之乡的启慕。《与王昌龄宴黄十一》诗人与王昌龄宴于黄道士房,酒酣兴浓之际而生还山归隐,思仙慕道之情。《寻天台山》诗写寻太乙子所隐的天台山,《寻梅道士》、《寻裴处士》写道士所隐之处的清幽、自得其乐。《赠道士参廖》写与道士的交往。这十首都还没有强烈的归隐之向,只是表达了他游历犹如仙境般的道教名山、名观,收到感染而生企慕之情。

(二)、游仙以抒归隐之志,侧重于归隐

“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宿天台桐柏观》求仕不成的失落,使得诗人在桐柏观寻盛探际时,不由得心生企慕,希望学得二老的长生之道,来去除“烦恼”。“仲尼既已殁,余亦浮于海。未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岁暮海上作》),希望求仕不成的避世之心能在传说中的仙境—沧州得得到安放。“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山中逢道士云公》求仙问道之心昭然可见。“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薄》)、“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寄天台道士》二首是从仙而隐的呼喊。这五首“涉道诗”是诗人仕途失意之余的产物。

二、山水田园诗中的道家情怀

在孟浩然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中,散发着由道家思想所生发的恬淡境界。

(一)“清”之风格特色与道之“自然”的契合

《老子》三十九章云 :“天得一以清”〔3〕P145-151就是说天得到道便会保持“清”的状态、孟浩然的一些山水田园诗正是得到了“道”的物我一体、超然物外的体悟,才能与山水田园完美契合,呈现一种自然清新得风格。“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意境悠远,境与情融。“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薛衣。长歌负清策,平野望烟归。”(《采樵作》)亦写的朴素自然,有萧然旷远的意趣。“垂钓坐磐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万山潭作》)万山潭的幽趣和诗人心境的宁静相映照,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思想。“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裴司士见访》)景致就是心境、清幽恬淡。最著名的莫过他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句,白居易赞叹“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正是就这清之风格特色而言,正是因为孟浩然的思想无形之中受到道家思想的浸染,才会有这样自然清新之诗歌。

(二)顺手拈来的写诗技巧对道之“大巧若拙”的实践

老子哲学常常被称为“自然”哲学,在<<老子>>一书中“自然”一共出现五次,“道”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朴实”的状态。《老子》四十五章云“大巧若拙”,即大巧好像笨拙,大道有造化万物而又深藏不露、纯朴谦虚的特点〔4〕P178-180孟浩然就善于从不经意处挖掘生活的美,表现生活的美,只有深入道家三昧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待到重阳日,还来旧菊花。”(《过故人庄》),不饰雕琢的描绘了一幅自然、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图,表现出诗人乐于世俗、又高于世俗的情致。又如他的纪行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夏日南亭怀辛大》)平平道其事,朴实抒其情,景幽而情真、情深。家喻户晓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更是朴质,如脱口而出,又意味深长,写出田园生活的清美惬意。恰恰是这种最为简单朴拙的技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体现了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5〕。

三、道家情怀对仕途失意的治愈作用

虽然,“孟浩然的佛道思想,不出传统文人风流雅赏的俗套,且多以游山玩水、访僧问道的形式出现,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抒写模式”〔6,但道家情怀对其仕途失意有治愈的作用,并最终使他完成由“儒者之隐”到“道者之隐”、“释者之隐”的转换。

《旧唐书·文苑传》云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由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孟浩然本是位为出仕而隐的自信隐者,去京应进士前隐居于鹿门山,专攻诗文,以求荐举〔7〕。如《书怀贻京邑故人》诗云“昼夜常自强,词赋颇亦工。”;《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诗云“ 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 。”

隐居,有学者把它分为儒者之隐、道者之隐和释者之隐三种。“儒者之隐”自上京求仕失意后渐渐向“道者之隐”、“释者之隐”转换,这是一个由自信的“儒士”到矛盾的“儒士”最终走向“隐者”的过程。他先是忧戚悲切“乡关万余里,失路一相悲。”(《永嘉上埔逢张子容》),想与仕途来个决裂,而又一叹三回首“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题长安主人壁》),《南阳北阻雪》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最后几乎愤激而把矛头指向了朋友“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屝。”(《留别王维》,经过一番矛盾挣扎后决定与仕途决绝“拂衣何处去?高卧南山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个?”(《京邑赠张维》)、“ 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京还留别新丰诸友》)。

李白《赠孟浩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上联肯定了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及其影响,下联肯定了他的人格魅力。对于“红颜弃轩冕”这点,学者们也进行过激烈的争辩,笔者也绝不是要否定孟浩然高洁的人格,只是从“自信隐者”到仕途受挫而“慕隐”、再到决绝后而“思归”,期间经历了许多内心的“纠结”,道家情怀对治愈他仕途失意起了的重要作用,在背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孟浩然才有同时代和后世人们眼中“白首卧松云”的“真隐者”形象。

注释:

[1]张成权《道家、道家与中国文学》把道家诗歌分为三种:游仙诗(以神仙信仰为题材)、玄言诗(表达对抽象玄理的感悟)、步虚词(以道教活动为基础)。

[2]文人游仙诗,分为游仙和隐逸。

[3][4]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 中华书局2014年7月版

[5]程 晨.论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J].北方文学,2011(08).

[6]蔡阿聪.孟浩然的性格与其人生悲剧的关系[J].中州学刊,2004(02).

[7]盛唐有许多由隐而仕的成功例子,如庐藏用、吴筠等。《新唐书》卷一二三本传记卢藏用:“能属文,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弟征明偕隐终南……”后被征召为左拾遗。《旧唐书》卷一九《吴筠》传记吴筠举进士不第后,为道士隐逸起来,与越中文士交往,显扬名声后被玄宗征召。不过他的隐居又不同于此类“终南捷径”者。

[1]柯宝成,编著.孟浩然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2013.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孟浩然诗选译[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

[3]刘文刚.孟浩然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游仙仕途天台
在天台(组诗)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武夷山归来
天台植物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游弋在文字内外的光芒
——关于文学游仙的素描
天台植物
天台
仕途劫
仕途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