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在文字内外的光芒
——关于文学游仙的素描
2018-12-13李资富
□ 李资富
游仙区作协学习十九大报告
富乐山下荷依柳,芙蓉溪边歌满楼。
游仙,地处古蜀道要塞,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云游至此修道成仙而得名,自西汉建制到清朝康熙年间,是古绵州主要治地。
历代墨客骚人,入川出川,大多要到古绵州治地即今天的游仙客居一段时日,久而久之,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名篇。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杜甫的“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脍还倾杯”,陆游的“登山正可小天下,跨海何用寻蓬莱”,文同的“昨过芙蓉溪,舍楫得携策”等等,至今还在游仙大地闪耀光芒。
今天的游仙,依然是文人富集,文脉流芳。昔日治平书院,后来更名为李杜祠,诗仙、诗圣跨越时空的相聚,在全国,游仙是唯一的。就拿不足两公里的东津路来说吧,当代作家诗人,数十位在此居住。吴因易、刘大军、谢宗年、文然、马培松、雨田、张晓林、王德宝、肖红亮、从文、张英、白鹤林、许星等等,都是四川乃至全国耀眼的文坛明星。众多文人聚居的沈家坝、克非在世时居住的芙蓉汉城、海凡居住的开元场,因为文脉流淌文风厚重,而显得格外亮澈、明净。
游仙区作协会员在魏城采风
这种亮澈、明净,既是居住于此的文人辛勤付出的,也是与游仙很有文缘的作家诗人赋予的。如散文作家陈霁,评论家杨荣宏、冯源、梁中杰,作家冯小涓、岳少鹏,诗人胡应鹏、海蓉、刘勇等,都是在游仙这块土地上长期生活、工作,或正在工作着。他们的文字中,或多或少,都会弥漫带着游仙气息的文化基因。
游仙区作协会员在白马采风
游仙的文化基因,具有很强的延伸性,惠及了本土更多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中生代的游仙文坛,熠熠生辉,亮点纷呈。岳少鹏、陈雪菠、姚爱萍、齐术洋的小说创作,蒲三文、罗丽梅、程素英、孙效东、严显勇、李健的散文创作,张英、杨发兵、陈邦林、任俊、袁俊青的诗歌创作,何琴英的文学评论等,都有个性化的美学表达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撑起了游仙文学创作的一片蓝天。
游仙文学创作队伍,实力雄厚。四川最早成立的县级作家协会之一的游仙作家协会,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了。协会现有会员60多人,每年出著作几部,在各级文学平台发表作品数百件。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游仙文学创作的不足。中生代的游仙作家诗人,拔尖的人少,拔尖的作品少,让外省外市作家诗人记住人名或作品名的少。为此,我们苦练内功,邀请著名作家诗人到游仙采风,指导游仙文学创作,加强纵向学习;组织游仙作家诗人向周边县市学习,加强横向交流;不定期开展协会活动,力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邀请《星星诗刊》编辑等走进校园进行讲座,培养新生代力量。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相信,游仙文学创作,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游仙会在省内乃至全国,出更多拔尖的作家诗人,出更多拔尖的游仙文学作品。
游仙区作协会员在凤凰采风
游,是历程和方式;仙,是目标和境界。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游仙有非常丰厚的文学土壤,有非常温暖的文学气息,有非常强大的文学基因。多读、多思、多写,游仙文学,一定会散放金属的音质,泛出青铜的光芒,让更多的读者看得见,记得住,忘不了。
“文学游仙行、美丽看梓棉”文学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