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培育发展云南大产业的思考

2015-08-15黄书雷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云南培育发展

黄书雷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 昆明 650041)

2014 年8 月,中共云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加快培育发展大生物、大能源、大制造、大旅游、大服务的产业发展新思路,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必将推动云南产业发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是云南产业发展的战略新部署

1.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是对云南产业发展理念的战略提升。多年来,云南不断深化产业发展理念,明晰产业发展目标,对产业特色和优势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升。从“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到“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理念;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到巩固壮大五大支柱产业,推动云南产业发展步入一个又一个新境界。加快培育发展五个大产业,一举使云南产业发展从条块化、资源依赖上升到集群集约化、以市场需求导向为核心,是一次历史性的战略转型,是对多年来云南产业发展理念的战略集成和提升。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与巩固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目标是一致的,巩固壮大五大支柱产业有助于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而大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真正使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是云南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历史使命。云南是资源大省,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曾经在不同时期赋予云南不同的产业发展定位。建国初期,云南是国防工业三线建设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后,云南是全国重要的烟草、有色金属加工和水电基地。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出将云南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支持云南打造石化、汽车、水电铝三大基地。这是中央从我国产业发展总格局和加快沿边开放、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度对云南产业发展作出的新定位,表明中央希望云南产业加快发展、升级高端,尽快建成外向型产业基地,对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发展大生物、大能源、大制造、大旅游、大服务5 个大产业,就是进一步提升云南产业竞争实力和开放水平,贯彻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3.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将推动云南步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云南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推动全省经济全面增长的阶段。二是以农业为基础,通过轻工业的迅速扩张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三是发展特色经济,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带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意味着云南经济发展步入第四个阶段。以市场需求导向为核心,强调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产业传承和产业延伸,突出产业兴省、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对云南经济发展前三个发展阶段的传承、深化和创新。

4.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为云南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要素供给,二是市场需求,三是产业政策。从要素供给看,大产业强调资源整合、集约利用、多重利用,能延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供给时间,提升可再生资源的承载能力。从市场需求看,大产业集群集聚化发展,有效降低成本,促进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云南提高产业竞争力,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从产业政策看,大产业顺应世界经济发展产业融合的潮流,符合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导向,有利于云南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

二、云南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的基础条件

1.得天独厚的资源是重要基础。云南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是做强做大产业可以依赖的竞争优势。云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王国”、“动植物王国”。水能资源富集,全省水能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容量居全国第3 位,有良好的矿电结合潜在优势。煤炭资源居全国第8 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倍,森林碳汇量31.3 亿吨,占全国森林碳汇量的12.2%,居全国第二位。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民族文化极其浓郁。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走资源竞争向科技竞争接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不断提升,为云南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是重要支撑。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云南特色优势产业的打造和培育,目前,云南大产业雏形基本形成。2013 年,云南生物产业实现增加值3560 亿元,其中烟草制品业实现增加值1077 亿元;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722.7 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175.7 亿元;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50.7 亿元;商贸物流实现增加值1809.7 亿元;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94.7亿元。初步形成昆明高新区稀贵金属、生物产业和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光电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理创新工业园区汽车产业集群,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有色金属产业、光伏电子产业集群,玉溪数控机床产业园等产业聚集区。

3.地利人和的区位优势是重要前提。云南地处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55 个国家、32 亿人口结合部,与东盟的缅甸、越南、老挝3 国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国等国邻近,有着优良的对外开放传统。近年来,云南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网络日趋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八入滇、四出境”的铁路通道,“七出省、四出境”的公路干线通道,“两入滇、三出境”的水运通道和以昆明新机场为国家门户枢纽机场,丽江、版纳、芒市等干支线机场为支撑的航空网络体系。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交流合作活动趋于频繁,特别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会议、中国——南亚博览会、大湄公河流域次区域合作等国际性活动相继举办,进一步打开了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窗口,推动云南走向南亚、东南亚舞台。

4.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基本依托。据有关资料,成昆铁路复线、云桂铁路、沪昆铁路、渝昆铁路建成后,昆明至成都火车通行时间将从18 个小时缩短为5 个小时,至南宁将从12 个小时缩短为5 个小时,至贵阳将从8 个小时缩短为2 个小时,至长沙将从20 多个小时缩短为4 个小时,至上海将从37 个小时缩短为10 个小时,至重庆将从20 个小时缩短至2 个多小时,渝昆铁路再通过连接郑渝铁路及京广高铁,昆明至郑州仅需6 小时,至北京仅需8 小时。未来云南到达周边省市的火车通行时间大幅缩短。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将有力促进云南与周边省市及重点省会城市市场的大开发、大共享。同时,云南省正处于消费结构快速变动和升级的时期,传统消费支出比重继续下降,住房、智能家电、家用轿车等高端消费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等新兴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市场巨大的需求远景可期。

5.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开拓了广阔空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三次产业经济总量从西部大开发前的1955.3 亿元跃升至2013 年的11720.91 亿元,连续13 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同时,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沿边开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云南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央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加之经过多年的积累,云南具备了加快发展产业的基础条件,正成为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创业,吸引发达地区产业加快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6.勤劳坚韧、奋发有为的干部群众是坚实保障。云南先人是垦荒者,自古以来,以不畏艰险、海纳百川的气魄,克服各种困难,融合各方文明、各族文化,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使云南从祖国边陲封闭省份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大省。在这些年改革发展历程中,云南干部群众形成了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敢于担当的大山精神,必将成为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的坚实保障。

三、云南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面临的挑战

1.区域竞争方式发生新变化。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出现新格局,特别是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云南部分新兴产业领域虽有较好基础,但更多领域的基础还很薄弱,缺乏相应技术来源,与省外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云南大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要素成本价格上升。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云南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转变,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优势开始减弱,使得原本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外延式、外生性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同时,过度依赖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也扼杀了创新的动力,使云南企业陷入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陷阱”,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处于弱势地位,从而抑制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发展大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云南虽然是资源大省,资源总量、人均资源量均居全国前列,但资源分布不合理,可供利用土地少,土地后备资源普遍不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部分地区超环境容量发展;资源储备开始呈现“入不敷出”之势,锰、铜、铅、锡、铁、金、磷等优势矿产资源保障率大幅下降,产业结构性污染特点明显,高耗能、高排放等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存在,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九大高原湖泊中五个湖泊水质为劣V 类,污染防治体系亟待完善;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对发展大产业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四、云南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的建议

1.尽快开展专题研究。云南省九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发展五大产业,如何从抽象概念到规划纲要,到实施方案,到底怎么培养打造这五个大产业,建设什么样的五大产业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和理论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的使命。当前,应抓紧组织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加快培育大产业展开全面系统研究,划分不同专题,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挖掘、解读其深层次内涵和意义,探寻发展路径,达成强大共识,为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认识前提。

2.大手笔编制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规划是先导。应有超前的眼光和系统思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手笔编制符合云南实际的总体规划。同时,围绕总体规划,按照“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园区化、低碳化、品牌化”的要求,从大旅游、大生物、大能源、大制造、大服务五个大产业,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对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具体细化,为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奠定基础。

3.抓住工作突破口。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应选择好突破点,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尽快取得亮点。从目前看,一个突破点就是以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为契机,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借力发展大产业。另一个突破点是打造滇中产业新区,把滇中产业新区打造成为产业聚集的平台和改革创新的平台,形成大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和样板。这些方面取得了成效,不仅能够展现加快培育发展大产业的成就,还能够更好地凝聚和激发大家的力量和热情。

4.统筹好各方面的关系。培育大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一方面,大产业顺应国家产业导向,符合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需要加强与国家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撑。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应通过描绘蓝图,使广大群众看到美好前景,坚定发展信心;又应稳步推进,使群众、民间资本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增添建设干劲,形成齐心协力发展大产业的局面。

[1]车志敏.云南科学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刘亭.浙江“大产业”新论[N],浙江日报,2014-01-23.

[3]蒋兴明.稀贵金属产业发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云南培育发展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