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及云南的机遇与对策

2015-08-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周边国家国家发展

舒 源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中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之后,成为了事实上最主要的霸权地位挑战国。美国通过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介入与中国相关的领土争端和加强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投资等方式,实施了“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的外交环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的党中央对中国的对外战略,从理念、布局到具体的举措,都做出了新的调整和部署。沿边的云南,只有充分认识这一转变,做出科学的应对,才能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云南借力国家支持,实现“跨越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理念的创新与话语权的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陆续提出了系列对外战略新理念,开始注意国际话语的建构和传播。建构一定的话语,表达自身的诉求并争取更多的认同和支持,是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的关键环节。但话语的建构和传播,却要考虑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既要能够准确表述自身的诉求,又不能与占据既有优势地位的话语体系相冲突。因此,无语或失语的困境,会导致一国利益的被曲解和忽视。西方对中国“和平崛起”理念的曲解,引发2003 年之后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现。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rise” (崛起) 包含了“升高、突出、起义”的意思,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褒义词。

(一) 抓住共识,优化传播:“中国梦”

“中国梦”,向世界表明中国准备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获取财富和认可。这一方面表明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愿望;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梦”对内有着激发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的重要作用;对外有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解与支持”的作用,[1]增强了中国对外交流话语与西方文化的共通性。不仅准确地表达了中国的诉求,还与西方现有的话语相一致,提升了中国对外话语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有利中国争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为中国的对外话语的建构及其传播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 中国建构外关系的基本判断:“命运共同体”

该理念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之后,国家领导人在出访过程中,又分别提出了中国——俄罗斯、中国——东盟、中国——欧洲、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拉美、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利益联系已经空前加深,各个国家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不能脱离其他国家发展,还要以他国的发展为基础和依托;一个国家的安全,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的基础之上,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一个国家的人民要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得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也过得好。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2]

(三) 建构周边关系的基本方针: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第一,这表明了中国在“力所能及地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第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呈现颓势,只有亚洲在总体上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局面。只有以亚洲国家为主的周边国家紧密合作,抱团取暖,才能最为有效地度过当前的困难。第三,指导中国应对当前国际环境的重大转变。尽管美国对中国的制约,是引发中国对外环境质变的关键因素,但通过挑动第三方实施干扰,一直是美国安全实施对华干扰的关键。中国提出这一理念,为消除美国在中国周边的负面影响,开展好周边外交工作提供了新的抓手。第四,在对外工作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良文化。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使中国的外交占据了新的道义制高点。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的“亲、诚、惠、容”四字理念,表明了中国将与周边国家加强多方交流,用诚挚的行动,平等对待周边国家。

(四) 开拓与既成大国的关系:新型大国关系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处理、运筹中美关系的重要理念,旨在解决所谓崛起大国与既成大国之间必然难免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3]。表明中国将与美国建构良性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这也是中美之间,首次由中方提出并主导话语的直接表现。2013 年6 月,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时,首次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概括为三句话。第一,“不冲突、不对抗”。即客观理性看待各自的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第二,“相互尊重”。即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第三,“合作共赢”。即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诉求,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深化利益交融格局。这一概括得到了奥巴马的认同。2014 年7 月,在钓鱼台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做了重要补充:“坚持合作,避免对抗,既造福两国,又兼济天下”。2014年11 月12 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奥巴马时,习近平主席提出了6 个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具体方面:加强高层沟通和价位,增进战略互信;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深化各领域合作交流;以建设性共识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在亚太地区开展包容协作;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挑战。

(五) 开展外交活动的基本价值观:正确义利观

这一理念首现于2013 年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4]2014 年7 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韩国的过程中,引用《大学》 中的语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对中国奉行的义利观进行了阐述:“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5]这是对西方传统外交价值观的一个有力的冲击。同时,也是对当前有扩大之势的“中国掠夺论”、“中国新殖民主义”等不利中国的国际舆论进行的回击和回应。它不仅是指导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建构合理公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秉持的基本准则。表明在今后的对外交往中,相关的部门、企业要更加注重经济利益之外的其他方面。

二、布局的战略性和举措的主动性

(一) 对外战略新布局:注重顶层设计

1.调整机构,理顺机制。杨洁篪国务委员在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的讲话中提到了“逐步理顺体制机制”。[6]第一,中共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国家安全进行通盘协调,是调整机构和理顺机制的最主要表现。第二,强化部门的优化和协调。在中央政府部门当中,能够对外交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的正部级单位达到了15 个。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好部门的整体作用和特殊作用,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以南海问题为例,当前站在斗争维权第一线的,是海监、渔政和海警;在勘探南海油气的过程中,涉及相关企业、普通渔民的参与。国家整合前海洋局、农业部渔政和海关总署缉私警察、国土部的海监和公安部的海警等海上执法部门,组建了新的国家海洋局,就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举措。第三,加强决策咨询机构的建设。2014 年10 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既是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具体需要;也是从多方位、多层次为公共外交奠定更好基础的重要谋划。第四,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改革政府机构及运行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这一目标,并准备通过“以开放促改革”的方式实现这一具体目标。

2.涉外工作的整体性与特殊性并重。这一方面体现在外事工作的内外兼顾、通盘筹划、统一指挥和统筹实施之上。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涉外各部门之间,树立牢固的整体意识。既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又从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做好居中调度,保障外交工作在领导、决策、管理、处置等各方面,都能在维护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得以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体现在要统筹兼顾政治与经济利益、眼前与长远利益之上。

3.以周边为重。第一,这一布局体现在首次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之上。这次会议,开创了几个先例。一是规格高,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齐集,而且是“专门召开”。二是参会部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体现了会议的务实性。地方、军队、国企、金融机构、大使、特使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三是梳理并反思了周边外交理念。四是会议部署了今后5-10 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方略与措施。五是会议提出了一些新的提法,如:“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第二,从2013 年新任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历程,也体现以周边为重的布局。2013 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了13 个国家,其中7 个是周边国家。李克强总理正式出访9 个国家,其中6 个是周边国家。

(二) 大有作为的外交新举措

十八大以来,中国陆续推出了诸多积极有为的外交举措。其共有的特点是“大有作为。”[7]

1.对边界问题麻烦制造者的对等推回。中国周边遗留着诸多的边界纠纷,尽管中国一再强调和平处理,寻求公正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但事与愿违,中方的退让,未能息事宁人。如南海问题,早在2002 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表明了相关方达成了维持现状的共识。但相关国家同样从未停止侵入南海的步伐,中国九段线内的主权屡遭挑衅:部分国家加大了对侵占岛礁的军事存在;2009 年以来,越南、菲律宾对部分区域进行了国际油气开发招标;菲律宾甚至用海军陆战队抓捕中国渔民。针对这些挑衅,中国加强了应对举措。2012 年6 月,中国首次发布了设定南沙海域对外开放油气区块的公告;2012 年9 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划定并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10 月之后,开始实施钓鱼岛海域常态化巡航监视;2013 年3 月以来,南海舰队多次组织联合机动编队,赴南海、西太平洋展开战备巡逻拉练;2013 年4 月,中印边境帐篷对峙;2013 年11 月,中国设置东海防空识别区等等。

2.建设“一带一路”和两条“经济走廊”。2013年9 月和10 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印尼期间,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构想,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为沿途各国人民创造新的福祉。两条“经济走廊”,即2014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这一重大举措,以自然地理区位联系为前提,以互通有无相互促进为根本,以经济合作为纽带,以历史交通联系为依托,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建构中国与周边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冷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布局的核心,是防止欧盟、东亚和独联体这三大力量的联合,再通过各个击破,维护霸权地位不受有效的挑战。美国通过介入东欧、中东、中亚、东南亚和东亚,有望实现对连接欧亚大陆战略通道的整体控制,或将其斩为数段。“一路一带”、两条“经济走廊”建设,都有助于从整体上从新实现整个亚欧大陆的合作。

3.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截至2014 年底,人民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可直接兑换交易的货币增加到了11 种,而之前只有3 种。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边贸发展,释放国内的通胀压力。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责任,也是中国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人民币的国际化,既可以借助中国的资金优势,加快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和两条“经济走廊”建设;也有助于盘活中国数量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得到广泛关注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就是推进人民国际化的具体途径。

三、云南的机遇与对策

“突出周边”和建设“一带一路”和两条“经济走廊”,为云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云南北上可通过“渝新欧”铁路,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连接;南下和向西都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必经之路;通过珠江水系东进可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珠江三角洲进行连接。同时,还与周边国家存在着悠久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融,是践行对外战略新理念和举措的最佳场所。为此,应注意以下问题,以更好的把握机遇。

(一) 厘清涉外发展战略与政策之间的关系

云南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诸多涉外政策、部署和构想,在此汇集积累。从国家层面看,有“中国——东盟自贸区”及其升级版、“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兴边富民工程”、“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贸易合作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地方层面有“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对内对外经济走廊”、“沿边经济合作区”等。云南要注意这些战略、政策与相关国家的诉求是否一致,是否得到了相关国家的理解与支持。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将这些既有举措,结合云南实际,与新调整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相关决策部署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二) “走出去”建构跨国产业链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是这一轮调整的核心目标。但贸易对象的可替代性,不利建立“共同体”关系。因此,云南应推动企业“走出去”建构跨国产业链。只有推进产业合作,提升合作的层次,才能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中方必然面临西方企业的挑战。尽管竞争不可避免,但逐利的本质,决定了企业之间仍然存在合作的空间。处理好这一问题,是中方继续推进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关键。

(三) 积极推进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既是内政配合对外战略调整的需要,也是对内陆沿边发展的期许。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因此,作为沿边的云南,应在如何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沿边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就需要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沿边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但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处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二元化”发展的局面,沿边地区的相关发展或创新,都面临着人才、资金和创新乏力等方面的制约。为此,应推动央行尽早与缅方签署相关协议,为合法便利的展开相关业务提供便利。否则,商业银行根本就不可能开展缅币业务,通过合法途径完成货币的流动。此外,因为两国金融制度的不对等,及其缅甸政治经济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过大,应从“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的角度出发,对这些业务以特殊的扶持。再如,占据重要地位的民间小额贸易,要受到单笔8000 元人民币金额的限制。这样的政策限制,显然也与现实存在脱节的问题。再如,国家对农产品进口的配额和管制问题,也与周边国家尚处于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不符。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云南相关方面积极向国家建言献策。

(四) 务实设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蓝图

2013 年5 月,李克强总理访印期间,两国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加强该地区互联互通,并将成立联合工作组。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而“桥头堡建设”,是中央专门为云南量身定做的发展战略,相关政策和规划都已系统完备。同时,经过多年的研究宣传,对桥头堡建设的认识也最为充分和深入。云南应该借助“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框架,谋划西南方向的“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蓝图。

(五) 加强对周边国家民生领域的支援

当前,西南周边国家对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还存在一定的凝惧,中国方面也要加强自身建设,规范自身行,尊重所在国家的文化习惯,切实回应民生关切。为此,应将注意力适当聚焦在相关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推动民间关系的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的发展,周边国家的民众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务工,寻求发展机遇。对此,中国方面应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加强对来华务工人员的培训,提供基本医疗和法律保障,以此密切双边的民间关系和往来。

注释与参考文献:

[1][6]杨洁簏.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J].国际问题研究.2014(1).

[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30.

[3]该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其认为,崛起大国与霸权国之间的竞争,多数以战争告终。

[4]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

[5]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全文)[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04/c_1111468087.htm。

[7]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猜你喜欢

周边国家国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