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民族语电影译制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8-15李正稳李如英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译制临沧市少数民族

李正稳 李如英

(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云南 临沧 677000)

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是指通过后期译配,将国产影片制作成少数民族语言对白电影,并通过农村电影放映呈现给观众。民族语电影承载着“使祖国的电影事业更好地发挥它的宣传教育作用,并且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它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的先进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它有机地把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民族语电影的特点和功效

1.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少数民族语电影的译制和发行放映工作,使少数民族群众看到了自己语言的电影故事片、科教片、纪录片,不仅体现了民族平等,丰富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了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文化水平,为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广开了门路。

2.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惠民工程中得到实惠,看电视、听广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这些节目无一例外都是使用汉语普通话,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要看懂必须掌握普通话,致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和文化“汉”化越来越严重,甚至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险。此时,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和发行放映工作更加呈现出其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译制过程中,要先把汉语对白用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出来,需要翻译者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出来的影片可以长期保存。本民族同胞通过观看电影,不仅看起来更轻松,而且可以更加直观的学习到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3.强化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增强了国家认同感。民族语电影译制影片在边境地区放映,对边疆群众、境外华侨、边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我国文化边防的建设,打好反文化渗透的战役,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实施电影“走出去”工程和推进“桥头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可供译制和发行放映的影片中,爱国题材的影片占了绝大多数。通过开展民族语电影译制和发行放映工作,有利于边境地区反渗透反分裂,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法制意识,是一项顺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二、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发展现状

1.全国的基本情况。我国民族语电影译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60 年代发展较快,“文革”期间被迫停止,70 年代重新恢复,80 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语译制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9 号) 明确指出:“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工作的扶持力度,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看好电影。”目前,国家已经在云南、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11 个民族语译制中心,涉及17 个少数民族语言、35 种方言,覆盖群众约4500 万人。现在平均每年提供几十部影片和上千集电视剧的版权,免费进行民族语译制。民族语译制的工艺和技术也不断与时俱进,越来越达到现代化的水平。随着国内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民族语电影译制也进入数字化制作新阶段。中影译制中心民族语译制部于2014 年9 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云南省的基本情况。云南省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起步于20 世纪70 年代。1975 年6 月,云南电影译制厂成立,负责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的译制工作。1998 年成立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并在临沧、红河、德宏、怒江、西双版纳、文山、普洱等州市先后恢复了民族语译制工作室。目前,全省共有9 个民族的13 个语种被列入译制生产范围。文山州:苗语、壮语和瑶语;红河州:哈尼语;西双版纳州:傣语和哈尼语;普洱市:拉祜语;临沧市:佤语和傣语;德宏州:傣语、景颇语和载瓦语(景颇族支系);怒江州:傈僳语。全省现有电影译制人员230 多人,现已生产译制完成电影938 部。

3.临沧市的发展情况。临沧市自1979 年起开展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和发行放映工作以来,从未间断。1979 年—2014 年,共译制完成808 部电影。目前,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设有佤语组、傣语组,在职在编译制人员8 人,每年按上级要求译制完成民族语电影40 部,其中佤语24 部(科教片12 部、故事片12 部),傣语16部(科教片8 部、故事片8 部)。译制完成的民族语影片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核合格,进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供各地选择放映。发行放映遍及全市8 县(区) 山村的各个角落,放映网点达900 多个,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观众把少数民族语电影亲切的称为“阿佤电影”、“傣家电影”、“拉祜电影”。

三、民族语电影译制和发行放映中面临的困难

1.人才培养困难。目前,国内大学没有民族语电影译制方面的学科,译制人员大多是以配音演员的身份招入,且文化程度较低,导致录音编辑人员奇缺。以临沧市少数民族电影译制组为例,1979 年成立译制组时招录配音演员15 人(佤族、傣族、拉祜族各5 人),多是高中、中专学历,有的是初中学历,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后因各项改革的推进,目前保留专业语组两个(佤语和傣语),在编在岗译制人员8 人。未来5 年,将有6 位同志先后退休,而年轻人的招录确困难重重。一是难以招到合适的人选,二是招入的人难以留住。比如,2013年参加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招入傣语配音演员1 人,大专学历,2014 年该同志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取而辞职,其原因是认为工作太枯燥无发展前途。目前,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少数民族语译制组最紧缺的,就是既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既愿意从事译制工作又具有一定学历层次的综合性人才。

2.技术支持有待强化。以临沧市为例,因为人才缺乏,导致技术滞后的现象凸显。与省内其他州市相比,一是译制设备较老,亟须更新,二是年轻人留不住,三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技术人员,全靠少数几位老同志摸索操作,致使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掌握和应用,生产译制完成的影片在译制质量上仍然存在着漏配、口型差、音效处理不好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译制技术的推广和改进,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译制工作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3.硬件建设方面的困难。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对白录音棚建于2003 年,基本能满足当时的技术要求,但随着数字化译制时代的开启,以及越来越严格的影片审查要求,对白录音棚已无法适应译制工作的需要。同时,2010 年实施数字化译制时购置投入使用的录音设备和电脑软件,已经严重老化,越来越难以适应译制工作的需要。

四、加快发展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对策

1.强化培训,高质量完成民族语影片译制工作。第一,在电影译制片目的选择上,要从广大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多的体现人性关怀,保持少数民族人民淳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为观众而译,使译制工作的劳动成果充分在基层放映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发挥。要更加注重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第二,在译制过程中,要着重从剧本翻译及文字语言编审,演员遴选及角色安排、熟悉台词及做好配音、配音录制、口形校对、配音对白素材检查等方面入手,对各译制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并根据省译制中心和中影后期译制中心提出的新要求,及时修改报审。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影译制人才的培训工作,举办一些专业性、针对性更强的培训活动,不断夯实工作基础,使生产译制影片的艺术、技术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强化管理,不断完善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软硬件设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民族语电影译制的技术、艺术等方面,上级的要求和百姓的期盼都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译制单位必须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第一,必须尽快对现有录音棚进行改造,新购置录音设备,并对现有录音设备进行软件升级,以适应工作发展需要。第二,加强译制队伍建设。要科学合理设定岗位,按岗招人,把好人员入口关。从事译制工作的同志既要热爱本职工作,更要有较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译制技术和使用录音编辑设备,新选聘的人员初始学历最低应达到大专以上。要考虑选聘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三,加强译制工作管理。要严格按照《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数字化译制、发行、放映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云南省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数字化生产译制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等制度要求,抓好每一环节,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先进,惩治慵懒,鞭策后进,充分激发广大译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扩大发行放映覆盖面,充分发挥民族语影片凝心聚力的作用。译制的目的是让民族地区群众“听得懂、看得好”优秀电影作品。由于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文化渠道在边境一线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一直没有停止过,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文化战线上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趋激烈。因此,第一,要在广泛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民族语电影发行放映的覆盖面,尽可能覆盖所有本民族聚居区,充分发挥民族语电影凝聚民心的作用。比如,临沧译制的佤语和傣语影片可以分别在普洱的佤族和傣族聚居区放映,普洱译制的拉祜语影片亦可在临沧拉祜族聚居区放映。甚至临沧译制的佤语数字影片可以探索发行到境外佤族地区放映,真正实现民族语电影“走出去”。第二,要在抓好译制的同时,抓好放映管理,努力让想看少数民族语电影的观众都能看到。

4.高度重视,为开展好民族语电影译制和发行放映工作提供保障。临沧市自开展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发行放映工作以来,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影片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受到了普遍欢迎和爱戴。每当各族人民群众听懂、看懂了本民族语言的电影,无论男女老少都从心眼里流露出强烈的、持久的感情。不少少数民族群众在看完民族语译制影片后,还久久不舍离开,有的甚至会跟随农村电影放映队巡回转点,看两遍、三遍、四遍,流连忘返。可以说,通过少数民族语电影的译制放映,既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奋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中华文化精髓发扬光大,又普及了国家法律法规,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使党和政府提出的“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这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贯彻落实。但是,民族语电影译制和发行放映工作遇到的困难也是客观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只有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此项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才能为此项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5.探索拍摄当地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探索拍摄当地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有利于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更好地实现与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交流、交融。特别是随着临沧成为“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永久举办地,“世界佤乡、天下茶仓、恒春之都、大美临沧”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也为民族语电影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保证完成好民族语影片译制工作任务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拍摄当地少数民族题材的微电影、纪录片等,从而让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更远的传播。

[1]杨和平,麻争旗.当代中国译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84-198.

[2]毛羽.扎实推进民族语电影数字化译制工作[N].中国电影报,2010-08-26.

[3]李成生.云南译制800 余部民族语电影丰富群众文化生活[N].云南日报,2014-08-16.

[4]田光明.临沧市民族语电影译制和发行放映工作的经验和做法[J].云岭声屏.2014(10).

[5]林小明.扎实推进农村数字电影工程实现公益放映两个兼顾[J].中国电影市场.2014(6).

猜你喜欢

译制临沧市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临沧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的对策措施
临沧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及变迁规律分析
高起点谋划和推动临沧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关于加强蒙古语影视译制水平的思考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0周年活动举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