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循环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2015-08-15杜海梅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3期
关键词:园区规划生态

杜海梅

(山西省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太原 030001)

1 前言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循环农业生态园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类型

2.1 循环农业生态园区的基本概念

循环农业生态园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园内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生产,在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产活动、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园区各种活动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是将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利用技术按照优化的生产模式以产业链的模式结合在一起,是循环经济基本原理、技术、模式在园区空间的高度集成与展示。

2.2 循环农业生态园区的主要特点

循环农业生态园是未来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农业发展的趋势。循环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建设正是以对局部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合协调的一项技术密集型工作,使区域农业生产建设与发展在充分发挥地方主导产业优势和产品特色;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绿化美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或个人资金优势,大力加强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链接纽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先进性作用。使循环农业生态园区对所在地区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更具有示范、指导和推动意义。

2.3 我国循环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类型

①按主导产业分:种植业主导型、养殖业主导型、加工业主导型、旅游业主导型;②按主导功能分:农业科技园区、农业观光休闲园区、休闲农场;③按地域类型分:都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特色村寨型;④按组织类型风:社区集体经营管理型、企业自主经营管理型、农户自主经营管理型。

3 循环农业园区的功能产业定位及功能区分析

3.1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是园区规划的起点和主体思路,围绕功能定位展开园区的产业规划、产品规划、项目总平面规划等并符合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标准要求。

3.2 产业定位

园区规划一般总是以当地的主导产业为基础性分析资料,产业定位要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定位,突出优势,挖掘潜力,形成特色。解决园区产品结构模式,生产运作模式的低技术含量现状,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原理,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3.3 构建典型功能区分析系统

循环农业园区构建典型功能区分析系统是进行园区规划与设计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科学评估和了解区域或项目所处的生态功能区的特质是规划者、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对促进区域生态功能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撑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循环农业园区典型功能区分析系统和指标体系。区域主导产业和农业发展技术指标影响核心区划分,产业布局、市场规划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和技术装备的应用;社会环境调查数据影响园区旅游功能、服务功能等重要的农业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开发,影响区域或项目的景观系统、基础设施的规划;相关规范和法律的确认体系保证项目规划建设的安全性和科学规划设计;专家咨询和评估系统的应用能开阔设计人员和管理者的知识面和思路,为园区规划和设计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可持续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4 循环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和内容

4.1 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以前瞻性原则、示范性原则、市场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操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核心,科学合理指导园区规划。

4.2 理论基础与法规框架

循环农业生态园区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科的角度分析,综合了循环农业与生态工程、园林景观、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其中循环农业与生态工程原理包括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废弃物饲料化、废弃物材料化、废弃物能源化、废弃物肥料化等工程技术;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原理包括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装备、畜牧养殖、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等农业技术;园林景观学原理包括景观生态学、园林工程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科学包括组织管理、产品营销、物业与物流管理、农产品质量管理等。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农业区位优化理论、资源合理匹配理论、复合生态农业理论、农业转型升级理论、农业工程系统理论、高新技术产业理论、农业环境保护理论、农业资源利用理论等。规范框架包括农业系统规范、规划及建筑体系规范及相关的政策、法律。

4.3 规划程序与规划内容

规划程序:委托规划→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规划设计阶段→方案优选→方案实施;

规划成果:基础资料汇编→可行性分析→规划说明→规划图集。

规划内容:①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园区所在区域宏观布局规划成果;当地农业现状 (生产力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主要产业、产品现有市场辐射区域等);园区所在地自然条件;园区所在地社会经济状况。②园区空间布局:确定核心功能区、辐射功能区、确定景观及经济轴线、划定产业带、划定核心区、示范区以及辐射区的范围、完成功能布局图。③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生产用地规划、区域建设用地、道路系统规划、林地规划、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④园区景观系统规划:确定景观林、防护林以及绿化小品的位置、确定适当的景观绿地、重新组织园区水系,使之符合生产、交通以及景观的三重需要。⑤绿色农产品环境保障规划:园区及所处区域环境现状分析 (特别是土壤与水体以及限制性生态环境因子分析);规划目标、治理期限以及范围;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控制目标;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资源化规划;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与管理对策。⑥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包括园区生产节水灌溉系统、基础设施设施总平面给排水系统、动力系统、照明系统、弱电系统、雨水系统、消防系统等,这一环节的每项专业技术要求高、强制性规范要求多,关系到园区能否正常运行和节约技术性投资的关键技术所在。⑦园区运行模式规划:组织与管理模式、园区运行机制、资金筹措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经营机制、风险保障机制。

4.4 建立综合评价系统

建立园区规划综合评价系统,综合评价系统由 “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3个评价系统构成。

经济效益评价系统:经济效益评价系统以科技子系统、资金子系统、人才子系统、产品规模子系统、生产经营子系统、产品子系统等7个子系统构成,用总量指标和单项指标综合评价园区的科技含量,成果转化、资金效益、生产规模、产品设计、市场经营、人才配置、流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

社会效益评价系统:社会效益评价系统主要由定性指标组成,评价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是否明显;是否带动该地区的农业走上品种优良化、产品优质化、生产规模化、结构布局合理化、服务社会化,经济特色化、市场化、高效化的发展道路;是否进一步增强农民 “科技兴农”的意识;是否具有展示观赏功能,优秀的农业园区是农业发展的 “窗口”;是否展示高新技术,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否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为居民提供观光、旅游的场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生态效益评价系统:生态效益评价系统主要由农业高效和环境保护技术等技术性指标构成,评价园区是否推行了无公害作物种植、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高新技术;是否建立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其规模如何;绿化覆盖率是否得到了提高,能否达到国家或国际先进水平;是否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程度是否较低等等。

5 循环农业园区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1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管理

循环农业园区规划与设计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循环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缺乏对原始资料的充分调查、缺乏对主导产业和产品规模及产业运营模式的科学规划,没有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导致园区规划核心功能区缺乏高效农业真正的技术含量,功能分区不够明确、资源利用率低。另外,园区建设盲目追求占地规模,资金利用率低,直接导致园区建设速度缓慢,形成生产能力的空间受到限制,严重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再者,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园区管理市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没有受到重视,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甚至起了反作用。

5.2 定位不准确

循环农业园区开发既以现代农业生产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规划,需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力度,增加生产能力,开拓市场、并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形成休闲旅游业。现在一些农业生态园中只限于利用气候环境、绿化资源等,单方面提高了园区的旅游、餐饮功能,度假村规模越建越大,远远偏离了生态农业园区的主题。没有 “培植精品”的观念,缺乏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所以整个生态园形象不明显,品牌不突出,最终导致生产上不去、旅游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深度开发遇到政策和市场的限制。

5.3 生态示范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作用不强

农业生态园是采用生态可持续性模式进行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高科技含量为基础,体现“生态文化”内涵、体现生产、产品、运营、观光、餐饮模式的和谐统一。有些生态园区开发单纯追求营利,没有采用标准生态农业的模式来规划和设计,产品市场、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没有完全遵循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的生态园经济,其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将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难起到相应的生态农业示范作用,同时也不具备通过有机农业来进行绿色食品生产的能力,很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6 如何解决目前循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1 加强循环农业和现代标准化生产管理知识的普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得更加活跃,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从现代农业标准化的要求来看,土地承包带来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和经营,缺乏对种植、养殖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管理,无法保证产品严格按照规格化、标准化的要求生产,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农业园区规划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探索和创建新的生产体制,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小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专业化与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新形式,尽快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园区化的大农业格局,为顺利实现循环农业及生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打好体制基础。

6.2 加强农业工程规划队伍的建设

2011年7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这是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加强农业工程规划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符合国家人才规划要求,另一方面对现有农业工程规划队伍的培训、技术整合及招聘高级人才。加强现有农业工程规划队伍的的建设,实际上对园区规划、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6.3 完善循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系统

循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规划能否实施的关键环节,运用综合评价系统内的各项指标合理评价,实际上是对优化设计、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产品规模等的定性和定量考察,循环农业生态园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功能区布局及其他基础设施、景观、旅游等是否科学合理,产品市场化程度能否实现,投资回收期预判等在综合评价系统过程中会出现多项不合理不完善的环节,在园区还没有正式投资建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规划方案,是对循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项目节约项目前期成本,后期投资贡献最大的综合评价系统。

6.4 完善循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处理因为不确定的一些因素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案和方法。循环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引入投资风险评价制度,是对投资者、投资安全非常有效的项目前期管理制度,规划者和管理者及主管部门本着为人民服务、为农业生产做贡献的精神,完善并改进循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管理制度。

7 结论

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城乡资源利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等具体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但要达到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还必须实现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与功能多元化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等内容。

[1]章家恩.农业循环经济.化学工业出版,2010,14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现代农业标准化.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115~119

[3]张天柱.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4~58

猜你喜欢

园区规划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